suhumi wrote:
這兩個位置差蠻多的,...(恕刪)


感謝s大的說明..

原來還有這種好物...難怪那麼多人推薦鯊魚坐墊..
https://vanson03086.wixsite.com/website
謝謝樓主與S大的資料整理,
小弟有個疑問 : FIT是否對買成車的人無用? 如果用處不大該以何做標準較好?
對於公路車小弟所知幾乎等於零,不想等買車的時候只聽人家說"你騎多大尺寸的車就好"...

成車應該是對於大多初入門的人的優先考量,買錯一次心情會down很久吶~~"
https://vanson03086.wixsite.com/website
這個圖表做的很用心 不過我這邊分享一個板上之前很多人介紹過的網站
http://www.competitivecyclist.com/za/CCY?PAGE=FIT_CALCULATOR_INTRO

還是可以去上面精細的檢測 畢竟圖表還是參考居多
有些的下半身比較長 有些人上半身比較長都不一定 我有朋友測量之後力管適合54 但是上管反而只需要52就好
也有朋友是五五身 立管跟上管都是一樣是52的 所以還是要看精確的測量來說囉~
歡迎到我的網站看看!!https://www.flickr.com/photos/gemini_wu/
不錯的分享
推一下

....
...文章本文少於15個字, 將無法儲存文章
我覺得fitting最重要的是座墊和BB的相關位置。
樓上suhumi大已經說明。

決定座墊和BB相關位置的車架參數是立管角度。
我覺得買車時,最重要的就是立管角度。

舉例來說,同一個人轉髖的騎乘姿勢所需的水平上管會比轉胯長。
座墊、把手落差小的騎姿,其有效上管會比落差大的騎姿需要更長的上管。
但是不管騎姿如何,立管角度都是一樣的。
除非是很偏休閒,那立管角度要小。偏衝刺,立管角度要大。

但是成車的尺寸是固定的,上管越長,立管角度越小。
我想,買得起訂製車的人很少。
能負擔得起專業fitting的車友也不多。

更重要的是,如果沒有長時間的騎乘,自己沒有注意去調整騎姿的車友,
就算去做fitting也沒有用......

買成車,只能挑適當的有效上管吧!
換龍頭能調整overall reach,換座管可以稍微彌補立管角度上的差異。
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有意識的去調整騎姿,
座墊往前一點、往後一點,龍頭長一公分、短一公分,然後騎騎看。
身體的反應是最忠實的。

另外把手也很重要。
每個人的柔軟度不同,手長不同,手掌大小不同,
不同的把手會有很不一樣的感覺。

小弟騎公路車十個月,幾乎每一兩個月都會些微調整一下姿勢。
每次調整後就去試常常計時的路段。
體會一下身體的感覺,看看時間是否有變化。

上個月換了0mm offset的座管,加上小彎把(75mm reach, 130mm drop)
換上後,同路段進步了5%!!
而且以前下把握不久,現在期一期會自然的想去握下把。

唉....真希望自己有錢可以去做專業的fitting,
可惜,目前得知國內真正專業的fitting只有買訂製車架才有送~~~~~~


有個疑問,
以目前大多數的成車立管角度要達到Saddle Setback約5cm很難吧?
立管角度的大小以爬坡來說, 其相比較的優缺點?
這個問題困擾我很久, 還請釋疑, 謝謝!
感謝你所提供的寶貴資訊
量了一下我車子的設定,跟表上的差不多耶
我想最重要的從椅子固定起後,其它的項目
再慢慢來調整
vanson5917 wrote:
自行車霸主 米蓋爾與阿姆斯壯 把位都不會調太低
都是輕鬆握下把騎車喔~
恕刪)

關於這部分我發現目前比賽主流的設定有落差越來越大的趨勢
最近研究阿姆斯壯的坐騎,發現撞歌的落差較七連霸時期大上不少
尤其是據國外環法車輛介紹顯示,壯哥的坐騎還比較同尺寸車架的頭管再短三公分!!

有圖有真相~




應該說隨著科技進步,越來越多資料顯示空氣力學的重要性
所以說個人認為應把落差設定在自己體能可負荷的狀況下盡量降低
而且隨著騎乘經驗越來越多,也可以試著稍為增加落差試試,或許會有其他發現(個人落差約8公分)

謝謝版主提供這麼簡單又方便的測量方式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