姆,對小弟之前的匆匆回覆,未盡周全(hey, i got a life too),造成眾家怨言,向各位致歉。另謝 stalling 兄簡單替小弟解釋。
看了回文,弟這才瞭解樓主的問題。樓主的意思是:因為前叉分叉部份(blade)長度不變,所以會有軸距的差別。誤解問題,小弟著實抱歉,不過
1. 軸距設計上不是這樣去考量的。
2. 弟認為同一系列,不同 rake 前叉的設計會在 blade 部份長度有所不同,目的是保持軸距不變,只改變 trail,使車感不會因為換支叉而造成不易加以分析的變化(請真的熟悉製造詳情的人指正,或是去量一量,i really don't know)。
弟把圖加了幾撇,重新附上:

黑線是前叉的想像延伸,trail 是該延長線與地面交點至輪中心的水平距離,紅線是該 trail 造成的力臂(L)。所謂的 rake 或 fork offset 是黑線至點點線的距離,正或負只是沿用習慣(convention)。
雖然 trail 相同,您可以注意到 L1, L2, L3 並不一樣,也就是說,因進動所產生的回復力相同時,反應在人車系統的力並不一樣(人車系統的力臂為固定,等於頭管至後輪接地處的長度)。換句話說,車設計成要能穩定前進,需考慮常見巡航速度,人車質量,常見彎道弧度等,才好決定適當的 L,所以您會看到不同尺寸的車架必須要有頭管角及 trail 的差別。
單從這點看來,就可以知道,「推」哪台車「性能」好,「操控」佳,有時是有點狗屁的事(想砲就砲吧)。
另一方面,如何在這些參數間取得平衡,好提供足夠的座艙空間並額外提供適當軸距就是設計的藝術。
簡而言之,若要保持相同的 offset(黃色),頭管角越大,trail 會越小,L 也會越小(圖左)。當頭管角相同時,offset 越大,trail 便越小,L 也會越小(圖右)。跟軸距沒有關係(圖右:同一前叉向上平移並上橘色以供比較)。

樓主要縮短軸距,就請動手(假如上述 2. 是錯的),小弟無法替您決定哪根前叉。960/970 mm 已經是很短的軸距。以市面上常見車架來說,軸距跟車大小有著「微弱」正相關的莫名其妙事實(實在很法可,一點道理都沒有,這是對像小弟這種大個子的另一個話題),推估以您的 size 實在沒什麼好擔心的。
講到虛迷效應 (shimmy effect) (謝謝樓上提供連結),這樓半對不對,參考價值不大。Dave Moulton 也許會做車架,也有名,弟尊重他「實戰」找天竺鼠得來的經驗,但他實在不知道他在說什麼。只有一位「升龍黑目」兄講到重點:共振。
車材質是有彈性的。每一個部份(車架,前輪,頭管,前叉等等),都有自己的 eigenfrequency,常見約在 6 hz (想知道 eigenfrequency 請吱本書)。這振動很容易被吸收掉而消失(如後叉),但也會因為不停出現的往復振動(如放手,路面不平,或如影片中外加一力使龍頭擺動)而產生共振,造成車架在頭管振動,使得龍頭持續出現偏擺。
產生這個現象的因素主要有兩個:
移動中物體在轉動軸(頭管)的慣量越大,可降低振動頻率,減少振動。樓中或 Moulton 談到「大車」易出現虛迷效應,是因為大車坐管角相對較小,重量會比較分佈在後方,使得前面部份的頻率可能和其他零件產生 match。另外,轉動前輪時的角度,影響 trail ,也就是回復力的大小(轉角越大 trail 越小),而此回復力,會改變旋轉中的輪子的 eigenfrequency(越小越低),而可能跟車架頻率產生共振。 Trail 雖可幫助前進穩定,但某部份也是造成振動的原因。
要避免這效應出現,就是破壞共振。比如抓住把手,或把膝蓋貼在上管,或下坡時手臂彎曲,或將重量移往前輪,或校正前輪偏擺,或把龍頭鎖緊,或是不要騎到會產生共振的速度 (以 27" 公路車, 6 hz 為例,約 45 km/h = 12.6 m/s = 0.67 m * 3.14 * 6 hz)等等。
另一方法就是騎「剛性」一點的車子(eigenfrequency 較高):如小一點的管徑,短一點的車身,短一點的龍頭加長一點的頭管,長一點的後叉等等(錯開頻率)。設計一台車子不是這麼簡單的把管子逗一逗,參考一下角度材質就可以了結的事。買一台車也是。另外,學理設計是一回事,上了成車又是另一回(here comes Moulton)。
寫到這裡落落長,希望有業界或專家多加指點,小弟畢竟是業餘的。
又:若您真的讀完了,看了圖,也思考了。您應該可以找到為何過彎時不該煞車的理由。
01 沒人愛騎車聊天室 http://rollingpotatoes.chatx2.whocares.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