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
加大趴騎時上半身與大腿空間...
轉換上的考量...
訓練習慣特定的肌肉...
趴騎的好處基本上是要獲得比較低的風阻...
加上低風阻的車架...
同樣條件的一般道路...
可以獲得比較省力的結果...
以三鐵來說...
降低無法輪車的劣勢...
滿足挑戰個人極限的目標...
前提是能夠輕鬆持久穩定的速率趴著騎...
一般...
騎乘設定的改變就會有不同踩踏角度變化...
依我的騎乘高度一般由BB到坐墊乘載位置約在750...
如果高度設定在760時...
臀部要坐滿墊就比較困難...
高度在740時就很容易...
坐墊下降到750時可坐滿墊...
踩到下頂點時大腿會往坐管後方退...

此時上半身以一般騎乘姿勢時...
踩踏角度會接近在77~78度...
當臀部往前移動時採踏角度就會接近在78~79度...
以騎乘體驗來看...
感覺上趴騎所佔的百分比高...
我喜歡使用78~80的踩踏角度...
騎乘比對後發現...
當踩踏角度越前移78~80度時...
我會想要改用530有效上管長的車架...
76~78度時感覺520有效上管長就可以...
坐管角度及臀部位置前後也各有其優勢...
體驗下來也的確如此...
一段時間的體驗發現...
如何能長時間趴著且趴的舒適...
這是騎乘姿勢設定的重點...
一般三鐵車的坐墊手把落差比較大...
以四十公里繞圈為目標...
找一圈約十公里少有路口車輛少的路段...
齒比以39/15 迴轉速在80~90 速度約在28~32之間...
以趴著騎繞四圈心得如下...
以新手的我來說肩頸的柔軟度不夠...
再來最重要的一點...
就是把龍頭高度設定的太低...
也就是前叉太快裁到低把位...

這會使得還不習慣於長時間趴著騎的人...
提早放棄趴著騎...
因而建議新手的我不要模擬選手的姿勢...
而是循序漸進...
對於坐墊手把位的位差建議...
剛開始的時候先以沒有落差開始體驗起...
上背保持平或略高些...
由此開始體驗感覺上可以趴的更長的距離...
以40公里當基礎...
在加碼到90公里...
進階到180公里...
適應後逐步加大坐墊手把位差...
三鐵比賽自行車騎乘
也就是以BB為軸心往後會比較短...
相對的BB到前叉會略長一些...
基本上三鐵車的坐管比較前傾...
當趴騎時騎乘者身體重心會比較往前...
所以三鐵車後下叉比較短...
除讓前輪貼近中管降低風阻外...
也是為滿足騎乘者重心相對位置往前的改變...
為了解之前車友前輩所提:
坐管角度的影響(76~69度間)...
於是把原廠原本ISP的坐管裁切...
裝OFFSET 25mm的坐管...
與無OFFSET的坐管相互比對騎乘差異...
騎乘中的差異為何路續體驗中...
原ISP高度裝無後移坐管...

裁切ISP坐管裝有後移坐管...

以SPEEDONE 三鐵車中管角度為77度...
加上坐墊前後移動設定及裝有/無後移坐管...
騎乘踩踏時之角度變化大概約在75~79度間...
除換有無OFFSET坐管體驗外...
為讓手腕角度比較鬆...
於是把原三鐵把手肘高度墊塊12.5mm拿下...
注意看圖片中手肘支撐塊的位置就可以發現...
裝有後移的坐管上的手肘墊是比較低的...
那種休息把好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