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坡型車架如何區分類?

Fuji SST 和 Giant Propel 也曾拿去比山路
所以廠商的分類不用太認真
我比較相信設定和輪組的影響比較大
45K的話
去買一台TCR ADV3
定價還不到45K
把變速輪組賣一賣應該可以拿回一些錢
這個價位買到應該就這個車架最適合爬坡了

CYCLING2014 wrote:
最好是沒差...你騎GIANT TRINITY去爬武嶺...我騎TCR就好
爬坡性能特別出色的車架不代表就不行平路跟下坡啊...你在那邊換來換去的集團早就騎走了
君不見今年環義第19站 個人計時賽
為什麼單站冠軍Quintana要先騎計時車後在中途開始爬坡前換公路車?
如果車架無差別為什麼單站冠軍Quintana不先騎公路車再換計時車?
以結果論來說,
Quintana先騎公路車再換計時車的話一定不會是今年環義第19站 個人計時賽的單站冠軍


這棟樓討論的焦點是公路車架中是否有特別專攻爬坡的類型,您舉的例子是公路車和計時車的差別,離題了。

Robin Hu wrote:
【單車時代】淺談公路車 - 爬坡型車架幾何
(眾多車架當中如何看出爬坡型車架)
參考一下


這篇文章的思維仍然停留在鋼管車時代,傳統鋼管的管材變化不多,才會有看立管角度、後下叉長度來區分車架的觀念。照這位作者的說法,立管角要小於72度才算爬坡型車架,現在那個量產車架有這種幾何的?

現代車架的材料特性差距很大,尤其是碳纖車架,碳纖布的規格、碳紗和樹脂的比例、疊層設計、車架管形...等等,都會影響車架的性能,如果光看幾何圖中的數據就能推斷車架特性就太扯了,只有某些用嘴騎車的大濕辦得到。絕大部份的市售公路車架都是很中庸的幾何角度,只要尺寸選對(適合的stack和reach),都可以當爬坡車。嫌車太重不好騎,花錢輕量化便是了,不過升級底盤的效果當然比不上升級引擎...

givemelightbike wrote:
不過升級底盤的效果當然比不上升級引擎...


給大,這句話滿機車的
空氣力學優勢重量優勢齒比優勢
要換車很正常
55/23可以爬那種坡那是神
公路車追過計時車也是神
換車這種把戲不是學了就會贏
我對自行車比賽冷感
但記得有車手在比賽公路車爬坡換計時車下坡拿第一
有人有樣學樣得第五
技不如人?



CYCLING2014 wrote:
最好是沒差...你騎GIANT TRINITY去爬武嶺...我騎TCR就好

爬坡性能特別出色的車架不代表就不行平路跟下坡啊...你在那邊換來換去的集團早就騎走了

君不見今年環義第19站 個人計時賽

為什麼單站冠軍Quintana要先騎計時車後在中途開始爬坡前換公路車?

如果車架無差別為什麼單站冠軍Quintana不先騎公路車再換計時車?

以結果論來說,

Quintana先騎公路車再換計時車的話一定不會是今年環義第19站 個人計時賽的單站冠軍
當然,平平都是騎腳踏車.先拼實力再比策略最後才是器材
選手在策略上做一樣的器材選擇,而冠軍由實力最高者拿下

記得車手在公路車賽中都騎公路車
有人拿第一
有人拿倒數第一
技不如人?
肯定的

家藤影丸 wrote:
但記得有車手在比賽公路車爬坡換計時車下坡拿第一
有人有樣學樣得第五
技不如人?
樓歪了吧各位
那些甚麼換車不如鍊身體的屁話
誰都知道!
有心在練的人也都這樣做了
所以可以省起來了
可不可以就題論述
讓我這類門外漢長長知識
好嗎?
強調輕量化車架,各廠牌爬坡型車架幾乎都長得很傳統。

givemelightbike wrote:
沒這回事,把車架依幾...(恕刪)

非也非也... 從工程學的角度來講,Infastructure design的幾何是決定其物理特性的一個重大要素,甚至比單純的material selection來得重要...
師兄說的"屁股前後移動的幅度就遠超過立管角1度的差別"...只是重心移動,變的是騎士的幾何,影響的是肌肉的效率而不是車的效率,公路車的三個點(hand, butt, foot)是可以微調的,可是bike frame的幾何是近乎不可變的...所以買車時應該是"車架先決"...
(小弟是公路車新手...:)只是試從工程學的角度為此作分析)

瓦斯槍 wrote:
對這段話我不太懂,是...(恕刪)


沒實力都別說啦

給你台灣登山王的坐騎你沒練過也不會第一名


上面的人比較重要

除非有兩個你

一個騎爬坡型的一個騎平路的這樣才有差別吧

哥以前還不是騎21速登山車在山頭上跟公路車跑來跑去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