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你可能不知道衣服打3折還有賺,那是那一種衣服呢?平價,大賣場3件200的衣服嗎.一般進口品牌的成本約在30到35%,百貨公司抽25%,還要加人事,廣告..等的..國產品牌,大陸香港品牌黑心貨outlet不能算在內.

我本身就是義大利品牌代理商
yellmaster wrote:

花錢要有篤定感,花...(恕刪)
STONE ISLAND TAIWAN
您犯了一個很基本的錯誤。

大賣場的衣服可以隨你穿,大賣場的車也沒有說不讓你騎呀。

您有沒有注意到,您所指的可以試穿試用的,都是「消費品」。
消費級的單車,車店都會讓你試吧。
單車店外頭擺的那些通勤車,除非老闆極端不上道,要不然連國中生去摸摸,老闆都會讓他上車試試。


這個命題的最大徵結在於您拿了奢華級的產品來比對消費品。


高價單車就等同於法拉利、勞力士、LV、遊艇…之類的。
奢華品並不是以它的單價來看,而在於它「非生活必需品」的特性。
因為是「非生活必需品」,所以不是人人會買,自然市場也不會太大,國內外皆然。
更甚而奢華品多半以良好的客製化為訴求,這更不可能「備有試用品」來滿足使用者個別不同的需求。


高價奢華品,本來就無法提供試用,這是有它先天上的原因的。
國內單車在行銷上會讓人覺得出了些問題,一方面在於消費者沒搞清楚什麼是通勤車、什麼是運動車(非必需品的車)。
另一方面在於錯以消費級單車的行銷通路在賣高價單車。

留意一下,高價奢華品,如法拉利、勞力士、LV…,不過就是輛車子、手錶、皮包…。為啥在夜市看不到?
因為這種商品的消費型態和7-11的商品非常不同,多半不是付費、打包、帶走。
而是需要專屬服務人員詳細的解說,這種商品一半賣的是品質、另一半賣的就是服務。
講簡單一點,就是這種商品的客人進來是要聽到很窩心的解說。他爽了、高興了、覺得受尊重了,就會叫小朋友出來搬回家。
這種商品「能不能試用」,根本不是重點。精品商品的設計品質絕對在一定水準之上,並不是成衣、量販品之類的東西。
客戶需要的並不是親自出馬去確認商品狀況,而是會有專人在幫您打理所有產品適用規格,更不要講一定要有的品質要求了。
勞力士客戶多的是請業務員來家裏講解,然後就下單的。

將這種商品放到消費市場來賣,發生的問題就是行銷人員調適不良,天下沒有那種萬用行銷員,又可以賣香雞排、又可以賣LV的…。
一來老闆不會介紹、二來老闆很忙沒時間介紹。「這是2008的目錄,你自己看!」老闆根本不知道該怎麼賣這種東西。

您會生出這樣的問題,大致原因有幾個:
一、因高價單車的價格並不太高,而讓很多消費者誤以為運動型單車為消費型產品,而錯誤的以消費財的觀點去看待非消費性商品。
二、錯誤的行銷管道。
三、這一點很麻煩講,請看以下:

由於真正的高價精品真的都非常「高貴」,所以某些精品級產品都會備有次精品級產品線,以滿足希望有精品水準、但無法付出極高金額的客戶。
如XTR底下還會有XT、LX…等。
這些商品的單價多半會落入消費級產品的頂端,讓客戶可以用比消費級產品略多的價格,購入一定程度的精品。(它的本質還是在滿足精品需求的慾望,而不是滿足生活必需。這點要抓清楚)
但也因為價格貼近消費級產品,所以很容易造成消費者的誤解,因錯誤的行銷認知,而形成不必要的品牌形象破壞。
所以也有很多精品廠商,根本就不打算推出這類商品。
就單車來講,尤其嚴重。

單車有沒有精品級的店,有呀,但是很貴,買通勤單車的同好基本上不會進去。
(可是這些單車精品店,很多專業知識多半也不怎麼樣,充其量只是店員穿著西裝的高價單車倉庫)

其他中價位的精品就被擺在一般車店裏賣,然後發生的問題就是手頭比較寬裕的客戶,錯把精品商品當消費品買來當通勤車。
(個人感覺這和田僑仔沒啥兩樣。有錢買千里馬拉車並沒有錯,但是很有焚琴煮鶴的爆俗感。)
不過個人認為這不能怪客戶。當你把千里馬和水牛擺在一起賣,客戶不是專家,當然會把千里馬和水牛當成同一等次來看。

從目前爭議最多的商品多半是萬元級單車,就可以發現完全就是上述狀況的翻版。
五千元以下的「正」通勤車,能用就好,老闆、消費者訴求都很清楚,買賣上多半沒啥爭議。
數十萬元以上的「正」精品單車,業務員、金主訴求都很清楚,買賣上多半沒啥爭議。
就只有夾在中間的「半精品商品」,老闆搞不清楚、客戶搞不清楚,結果就是兩邊容易牛頭不對馬嘴。



比較正統的行銷方式,應該是非消費性產品類的商品,不管高低階,另外自成一個行銷系統。如TOYOTA要生出一個副品牌一樣。
這樣的系統底下,消費者走進精品店,自然會知道這是不等同於消費市場的商品、所受到的也是非夜市級的服務,奇摩子也會很非常多。
但是這樣的通路費用就高了、展示點就少了,原本中低價位的精品的價格還會再拉高一些,看貨的方便性就更少了,一般消費者是不是願意如此,可能自己要先想好來。

erc wrote:
勞力士客戶多的是請業務員來家裏講解....(恕刪)


這句話跟現實市場狀況不太符合
Ferrari或是Rolex, P.P這些高檔的奢侈品
很多是客戶捧著現金去排隊買的
不要說不能試開 , 試戴....
沒有先付訂的話連東西都看不到就被買走了
像ferrari要不就是乖乖捧現金排隊等車
要買現車的話就要付出高過訂價數百萬的錢
當然Rolex 或 PP普通款式的產品還是可以試看試戴
Save the manuals! http://www.facebook.com/pages/Save-the-Manuals/125741200803024
此小小心得也只不過在抒發自身週邊看到小狀況,並在此提出對於身為消費者在採購任何一樣東西對於品質應有的態度.讓大家討論討論,並無要各位接受某種意識形態or自由心證的觀念想法.結果看不到太多正面意義的"討論"而是不少在情緒上面的"爭論""攻擊"(如同法律條文是死的,但由不同法官判決就會不一樣的判法,導致一堆人還是"譙"到一個不行,只有少數人針對法律條文本身進行討論)

至於店家給不給試騎or商場文化,單車敗家,花錢買爽等等相關議題..我根本沒啥意見阿!~又不是花我的錢勒
怎諸公一回文就是"你這樣這樣.你那樣那樣"等等帶具有攻擊性言論,如此筆戰之火不昇也難!

在下待過自行車貿易商,跑過零件廠,車架廠,組車廠,品牌代理商,零售商...等等.甚至自己差點也開了企業社投身此市場.過往與此產業不同層面的工作者(上至老闆下到基層員工)相談並吸取不同的資訊or觀念...當然也是會碰到一些與自身觀念不合者.當下也如各位一樣堅持己見,但是把頭腦轉一下也就豁然開朗.相同事情由不同的人來看就會有不同的想法以及觀念,理所當然爾...真有必要開門見山就以自身固有觀念就貶低他人想法甚至貶低他人之人格?
在下也沒對於任何文章採取比較情緒化的回應.更不會對諸公寫道說"井底之蛙.無知....等等沒意義且低俗的字眼"
然而我寫了這一小小心得,就表示我帶著大家都是單車同好的心情來的(可不是佛心來的).希望借此小文與各位分享討論,更進一步讓在下可以吸取新的觀念思維.在下絕對沒有批評各位想法的資格,相對的.諸公有嗎?此處不就是討論區嗎?又不是立法院勒(吵架比較行,討論沒結果!)..

討-研究。如:討論、商討。(摘自教育部網路國語辭典)
論-1.直言2.批評的文章3.研究4.爭辯5.決論(自己翻書-教育部頒,標準國字學生辭典)><!靠,都幾歲了還在翻這
個...黃書皮的那種(各位國小or國中應該都有一本,可翻翻看佐證在下是否為虎爛)
討論-讀書(單車)一事,也必須有一二知己為伴,時常大家討論,纔能進益。(摘自紅樓夢˙第七回)
討論區-網路上提供可以發表文章或針對一個主題抒發自己的意見的版面。亦稱為雙向討論區。(摘自教育部國語辭典)
在下個人以為討論區的功能不只為抒發自身情緒or就單一人事物加以討論.更應該是學習包容他人不同意見之所在

我喜歡單車,不只是強身健體,更是修身養性....
常常獨自一人騎個一百多公里,乘著徐風..騎的越高,越是自謙(總是有爬不上去的坡,順道譙幾句"真陡").騎的越遠,越是思考反省自我(這次騎的那麼慢,應該可以再進步一點).勿以一己之面看待天下事(過了幾個彎又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如果對於在下此回應仍有肝火上升.緊握拳頭發抖之症頭,依慣例...還是請速至自宅門口學學太極打打圓or把電腦中全部的BT好片通通拿出來看一次...效果絕對比坐在螢幕前看我的文好.
如果有人懂我真正的意思,希望諸公能會心一笑
不懂得人就看看就好.一笑置之...總之就是笑一笑就好了....何須帶著不爽的"奇蒙子"上網勒?

有鑒於本文效果之不彰(根本不是不彰,簡直是討罵的行為),在下這是最後一次回文.日後繼續當個專職潛水伕.
最近在洽談新的custom made跑車車架(從管材挑選到車架之角度尺寸設定,水標,烤漆..等等,通通依照自己設定),下次改po這個搞不好諸公看的會比較爽.對某?
ps.如有需要我在po,因為絕對不是啥名車...而是"我的車"

祝各位明天會更好.車騎的更開心.
Tomorrow is another day.

(南橫還沒騎勒!懊惱!)

Regards
Tom Lee
Tom Lee wrote:
最近在洽談新的custom made跑車車架(從管材挑選到車架之角度尺寸設定,水標,烤漆..等等,通通依照自己設定)...(恕刪)

所以您懂,照您的標準大多數的人是外行,如果買一台車可以研究到如此透澈當然是美事一樁,何妨寫一篇這方面的知識,看您是如何選車的。

以您的標準我當然也是外行,所以看型錄就可選車了,如果從管材挑選到車架之角度尺寸設定、水標、烤漆..等等,通通依照自己設定,那只會更糟。

我也希望有一天我須要開刀時,也可以從麻醉藥,手術台,如何下刀,用什麼線縫合,如何縫,用什麼藥,藥物品牌,一定要德製的刀,通通照我的意思,只不過....嗯!不知能不能活命就是了。

台灣客製市場還是有的,而且價格也尚可接受,只不過要看客倌也不要花那麼多時間在上面,成車也不會比c&c貴。
網路上我看不到您,但我會在我的回應留言中看到我自己。
你自身投入自行車行業 應該更懂得這個行業經營的辛苦 尤其是最基層的店家 但是我感覺不出來你對這個行業經營困難了解的程度

回顧你一開始的發言 或許你修飾的很漂亮 但是看的人也不是笨蛋 真的會看不出來你的意思嘛?

坦白說在我看來 這不過又是一篇用詞修飾過的的抱怨文.......


還好吧,對於樓主的這篇發文。
其實我也很希望買車或周邊之前,能夠先試騎或試用。
就如同最近手養,想換輪組,但是卻只能口頭問車友或店家,二級和三級之間有什麼不同。
然而,一組輪組二三萬,我實在沒辦法靠打打嘴炮就花下去。
至於建議…我本身實在無法提出什麼建設性的建議。
不過,如果代理商能發發善心,每年提供個一兩次試用會,那到也不錯。
如果我想買XTR全套裝登山車
老闆是否要有一台車有全套XTR的讓我試呢?
如果我想裝在公路車,是否也要有一台?
其實理想與現實是有一定程度的差距
但是老闆讓你不試騎就願意花大錢更換是他的本事與長期的修練
符合需求又在能力範圍內的價錢
錢該花在刀口上
應該是樓主想表達的
買2手車也是要花一些錢做保養或更換零件以符合需求
買成車是否就能買到完全符合你需要?
還是花更多組車一次到位(非一次到頂)?
台灣自行車界的確是這樣
很多東西沒有辦法"試",只能用看的
哪怕價錢是貴的還是便宜
在無法測試的情形況下 只能去詢問用過的人的意見或是上網找一些相關的評價
而且.........有時候別人口中的"好" 也只是針對某個他喜歡的特性而言
有時候很籠統的""好"" 卻不知道好在哪裡 也是個令人頭痛的問題
除了多看 多問 多交流外
我想在台灣要第一次就買到適合自已的東西真的是不容易
我也覺得這是篇抱怨文
通常開間車店需要數百萬成本加上銀行貸款
賣出去的車在去還貸款
一量約十萬的車車店利益大約快一萬而已(比較好的車店)
做的好可能兩三年才能回本不好的只能倒

如果以單車的等級來跟汽車等級來比
頂級車等於數千萬的跑車
請問你開店會讓客人去"試騎"數千萬嘛...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