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個人積分:4136分
                                                        文章編號:59317026
                                                     
                                                    個人積分:83分
                                                        文章編號:59318646
                                                    後來陰錯陽差,入手了一台Modulus的鈦車,一開始就配上碳纖彎把,心想鈦車架的Q+碳手把的舒適,爽度應該是完全不同層次了吧,實際效果嘛,我覺得與原本的鋁車+避震龍頭差不了太多,都很舒服,但我很難說哪邊比較舒服。當然,兩車重量差很多,價格也差很多就是了。
這張照片拍完的下一秒車就被風吹倒了...


龍頭避震器,因為會增高太多,所以用可調角度龍頭來降低握把高度,優點是方便安裝,立即大幅度增加舒適度,缺點就是增加重量與高度。

剛入手的鈦車,適應調整中...

 
                                其中endurance 系列的車架,如 Cannondale sypnase 和Merida ride CF 系列,在前叉和尾三角改變不同形狀去做到極佳的吸震效果。
另外在碳纖維布中間用上另一種纖維物料,也是現在常用加強吸震性的做法。GT的gravel bike 系列Grade 就在尾三角的碳纖維中間用上玻璃纖維,大幅強化了吸震效果。
還有車架包碳纖布時不同位置的包法,也會影響到車架吸震性。不過絕少廠商會告訴我們這方面的技術。
所以如果要換碳車架,想要優良吸震性,就先別打空力學車架主意了,這種車架是講究傳動高效率,吸震性一定會比較差。反而可考慮endurance 系列的車架,一般都吸震性強。再從這種車架的形狀打量一下,大概會知道它們的吸震性如何。
如果只能用鋁架,也就如樓上所說,換個全碳前叉、座管(有沒有setback 和 粗度也會大幅影響吸震性)、車把,都能有感的過濾高頻頻震盪和平滑震盪感。
不過最有吸震效益,還是換過粗一點跟軟身的外胎(如gp4000II),改用乳膠內胎,降低5-10psi。應該比上面提及的更有感。
 
                                為提供您更優質的服務,本網站使用cookies。若您繼續瀏覽網頁,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s政策。 了解隱私權條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