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cchiou wrote:只騎個3km就拉出30(恕刪) 沒錯Tiagra 10速已很好用SRAM Rival 10速也便宜我最近入手Gusto 10速 Tiagra碳車才26000,路感吸震很好!也入手超輕鋼管車(7.5kg),配SRAM Rival 10速才19600元(路感吸震很好)亦入手KHS CRX-D配11速105系統碟煞碳車才37400,以上車款都很物超所值!我天天都可換車騎,天天騎很過癮!
================.樓主喵喵~.我是粉紅貓M.================.先自喵介紹,貓早年回鍋騎單車時是先借用親戚的 美利達登山車.後來在台中旅遊時購買了 競速用大尺碼的小折.次年 購買了T800的碳纖車 (105變速,普通訓練用輪組).因常往返台東台北,台鐵的一般車箱,對單車車友攜車,不是這麼樣的友善.故,在台北又添購了一台 卜赫馬的 鋁架入門 碟煞平把公路車 (前三 後9 變速) 總價含改裝不到一萬五.現在是什麼車車都能騎!.~~~~~.因為樓主已經騎乘單車 兩年的時間,對自身的體能有一定的了解,.對自己常跑的路線還有 自己的<需求> 有一定的了解,所以貓在這邊只就 碳架的某些細項跟樓主說明.讓樓主可就 更精確的說明中來從自身的需求 與有限的預算中 取得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要先請樓主 自行 google <合利單車 隨意窩> ===> 單車教室===>公路車新手懶人包 --- 車架、變速器到底在貴什麼?.這篇文文,要請樓主先看一下..一般來說,單車主要的成本分攤在,車架,輪組、變速 這三個主要項目.然後少部份成本 由三管(座管、龍頭,彎把or 平把) 及 煞車系統 來吃掉.對於對自身需求有一定了解的車友,如果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會依自身的需求與想法.去調配 車架、輪組、變速 之間的 比例.例如:案例1.有位年青的車友,常跑 業餘賽事,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就選擇壓縮車架的預算空間.選擇輕量化的鋁架,硬,輕,價位相對低,好處是夠硬,發力較不會被車架吃掉能量.缺點是舒適度較低,然後把較多的預算投在變速 (前2後11速) 與輪組上頭(貴貴的輪組)..案例2貓自己喜歡爬山,所以貓在挑選要固定放在台北的單車時.要求車架要夠硬,因為爬山真的滿吃力的,.要碟煞、因為,山路下山 C夾與碟煞真的有差(平日差別不是太大、下雨天就差很多).齒輪比要夠輕 ,改裝很花錢錢~所以貓選用前三30 39 50 後9 11-36 的齒比.最後在有限的預算下,貓挑選了卜赫馬的 Energy SR 平把 所有改裝到好 不到1萬5..~~~~~~~~~~~~~~~~~~.台灣出品的鋁車 品質都挺不錯的,通性就是硬,優點就是省力,不易被車架吃掉能量.同樣的問題與缺點就是 騎起來不是那麼樣的舒服,.但不要以為鋁架就只是鋁架喔~像台灣的Aster 出的鋁車 ,有幾隻車架是鈧鋁合金的喔。.台灣的鋁架技術在去年還是前年,因為三抽的技術成熟,捷安特的TCR公路車鋁架.作的比入門碳架輕了。.~~~~~~~~.碳車架,常見的廠家廣告就會說 是 T1000 T800 M40 等高密碳布制作.但是它不會跟你說,只有在比較需要強化的地方(例如五通)才會去用到高數質的布.其它地方還是用 800 或是 700 600 的低模布去制作的..一般來說,如果以真的喜歡碳車來說,如果不能推到頂的碳車架,那就會推入門碳.因為入門碳車架雖然較重,但是相對的,多放幾層布,架子就會比較結實耐用。.~~~.碳車架最讓人著迷的地方,就是因為工法的不同,可以造就不同的管型.在標準的公路車架造型中,13跟管子,每根都有其不同的功能.在不同比例上來看,光是車架幾何 就能影響一台車適合跑的路線.更別說管型的設計更是千變萬化.簡單舉幾個例子,捷安特的 TCR 碳車 很多常跑業餘賽事車友很喜歡 ,因為夠硬.但是休閒車友被推坑買了 TCR 真的覺得很坑,因為車架真的很硬,騎起來不舒服..捷安特的 TCR 特點是全功能型的車種,當然也專攻爬坡,所以整隻車架都挺硬的.由其是 下管有夠粗壯,還有 兩根後下叉,別看它細細的,裡頭可是特別多裹幾層布.造就了 現在的 TCR 碳車 在車友口耳相傳分享中的 發力輕鬆的普遍說法.TCR的缺點,騎起來不那麼舒適,捷安特自己也知道,從某次改版後.日後的TCE 都出現 上管 跟座管連結處下移的造型.主要目地很多,其中一個就是能露出較長的座管.利用 坐管本身型變(現在是D型管效果更佳)來達到吸震的目地.~~.同樣的捷安特中,DEFY 的幾合設定就跟 TCR不同.DEFY 是屬長途車種,所以在幾合上 較長的頭管,較短的上管,就能讓騎士的上半身較挺.雖然風阻較大,但是比較適合超長的時間騎程.再來就是,DEFY的後下叉較軟,能吸掉比較多的碎震,騎起來比較舒服.但缺點就是,只要遇到坡,重踩時就能明顯感受,被吃掉的力量比較多。..~~~..管型設計上,從側面看過去很雷同的車架,有些有經驗的車友去看時.會很明確的告訴你,雖然側面很像空力車,但是它是爬坡車(或稱為全地型車種).因為第一個就去看後下叉的管型.如果是左右較寬 上下較扁的管型,就是比較能吸震的類型,.會是屬長途車種在用的管型.如果是 三角柱,或是 上下長左右窄的 直橢圓管型,就是比較硬的 爬坡車用的管型.所以如果沒有辦法試騎到的話.光用眼睛挑碳車的"眉角" 也是挺多的。.========.最後回到樓主的問題:.樓主要先明確的說出自身的需求、常跑的路線.還有很實際的,預算.....不然每個車友的需求都不太一樣.而且大多的車友都推自己騎的車子.再不然就是跟風潮只推 主力車廠的 TCR 或是 斯特拉.那就不是太ok的推薦模式了。.
先再次謝謝各位先進的回覆,尤其是粉紅貓,感謝。經過這陣子的思考,已經比較朝向換車的方式來評估。目前服役的車種為卜赫馬 storm dark 鋁車。由於住在北部,這兩年跟太座常跑的路線是陽明山,烏來或106縣道,所以換車後也還是會騎這些路線。而家裡最近的車店是迪卡儂跟捷安特,這週有跟迪卡儂員工商借他們目前最高階的碳車,騎乘的路感是Q不死硬,抽車時穩定性高較不費力,平路騎乘容易輸出。不過沒有機會長時間騎乘,因此只能大概體會到這些東西,其他變速的部分當然綿密許多,就不多說。週五晚上也有去試乘高士特的車隊版碳車,短時間的體感就是硬,很硬,不知道是不是自己輸出不夠,感覺有點推不動這台車,然後碟煞真的很輕鬆。週六(也就是剛剛)在五分山巧遇朋友,休息時稍微騎了一下他的車(KHS Flite 900 FF),騎乘路感也是Q不死硬,穩定性高。這次如果換車,會連同太座的車一起更換,所以目前抓的預算大概一台五萬左右(可以接受小爆)。目前體驗下來,還真有點被迪卡儂的車說服了...會再多查些資料,有機會就去體驗,再次謝謝大家。
ken2810 wrote:先再次謝謝各位先進的(恕刪) ..喵嗚~.樓主喵喵~.我是粉紅貓M.===========================.樓主喵喵!.貓的第一台公路車同時也是碳車款的 就是高士特的 當年車隊版下放的運動版本.全碳車架,全碳 前叉 shimano 入門約 5千nt 的練習輪組 ,鋁製三管.高士特的車款,早年都是一年一台,都是比賽用車.車架本身都相對的硬,適合身強體健的預算較緊但是又想要碳車的年輕人,.或是常跑賽事的車友,.一直到前些年出了款 RCR DuRO 這款上管上彎的車架.這隻車架本身 全身的多處著墨在 舒適的 設計較多,適合長途用.那2019的 新車架是外型 很類似 捷安特的 TCR 讓座管露出的長度更多了.那款的話,還是屬於競技用車款。..~~~~~~.樓主在文文中提到,變速的部份,105比較順的問題.這邊要幫較低階的變速系統叫屈一下,.8速 9速的系統 雖然便宜,但是順不順好不好用,真的不是他的問題.是弄走線時技師的走線技巧,還有用的線才的好壞,.用好些的線材,走線技術好的技師重新拉過線,有時 9速會比 11速沒特別整理過的還要順暢.這個不能怪車廠.因為他們用的線才決對不會太差,但也不給你用的太好,至於走線.車廠的技師,1小時至少要出三台車,不會真的半夜不睡覺 一台車幫你 走線 1~3小時的..一台車車 5萬的話,能作的選擇真的很多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