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教關於轉骨盆 直背(山女魚)騎車法

山女魚那本書很大優點是提到動態重心

去看gcn影片是不會提到的

還有一個天大優點:這是所有訓練書中最[薄]的一本

有時候真搞不懂編輯那麼厚 塞一堆垃圾要幹嘛?(當然就是要賣貴一點)



但也是有些缺點

缺點是日本人什麼都要有流派 連拉麵也分流派

此書也不例外 要有自己流派風格 導致一些思維比較極端

例如作者身高170 車架選56cm(giant的ML) 大了兩個碼 還用11-12cm龍頭

還有所謂直背(深鞠躬)的幅度也很極端 曲柄長度也很極端

閱讀的人要自己取捨一下
個人經驗,給您參考

直背騎法骨盆夾角很小 夾角小踩起來效率不是很好 請問各位是怎麼克服

快一點就練硬舉、羅馬尼亞硬舉、臀推(深蹲效用趨近0,尤其在無法準確抓到硬舉出力方式前),慢一點就先把fitting 改 Eddy fit,習慣後再轉會 competitive fit 。

坐墊把手落差需要改變嗎?會傾向降低還是升高?

一開始還可能需要升高,練到最後會跟自己靜態fitting做出來的數值差異不大。

龍頭各位會加長多少呢 我自己加了30mm

一開始龍頭10,很快就拉到12(從跑步轉過來騎車),後來評估改成11,尋求一個均衡性,最近練的少就變成10、甚至想換9。

簡單來說,核心決定騎車姿勢。在核心最強的時候,我的龍頭用12公分,可以在轉股盆、略微拱背和行,下把,橫把姿勢中轉換,反而不太容易累。(現在就...

手會不會因為改變姿勢而壓力變大?其實主要要看你核心夠不夠強(核心VS騎乘距離)。你核心強,不會因為你轉髖而增加手的壓力。所以如果因為轉髖而覺得手腕壓力變大,那就先去增強核心。

改成這個姿勢最容易遇到的問題就是下陰壓力。主要是因為這姿勢會讓髖介入比較多,髖肌在單車運動時,它主要運動方式是轉。一開始髖肌介入多,四頭出力變少,會有種不好踩,踩的力量變小的感覺。等到習慣在轉中加入踩的力量後,下陰壓力就不會那麼大。(踩的力量會有反作用力,讓臀部不整個壓在坐墊上)當然,更換坐墊形狀來適合自己的骨盆也是必須需,畢竟趴下後,再高的鳥也有機會壓到。

騎車姿勢是個人體能、天生條件綜合出來的結果。這個姿勢應該是骨架小,上半身偏短,核心強的人發展出來的(所以女生騎乘這姿勢會比男性容易,我個人是上半身中等,但當時核心強,天生骨架小,173用38的彎把,加上脊椎幅度小,所以用這姿勢對我來說很自然。)反過來說,有姿勢就是不適合某些人,無法當他們的模板來訓練。

我個人是覺得可以去學習這個技巧,但也不太需要強迫自己去適應這姿勢,因為如果你一直無法持續用這個姿勢騎乘,那就是你的身體欠缺了某些條件,應該先補齊條件,再來練習,才會水到渠成。

畢竟大部分人都是騎健康,不受傷才是保持健康的第一步。

TONY1978 wrote:
各位好 最近又冷又下...(恕刪)
ALLEN HO 0302
所以姿勢才會一直想調整阿~~
TONY1978 wrote:
去看gcn影片是不會提到的


fitting專不專業,騎車姿勢正不正確,迴轉速要維持多少...這種主題國外社群其實比較少討論 (當然還是有但真的比較少),算是亞洲單車文化的獨特風格吧!

人體是很奇妙的,騎久了會慢慢找出對自己而言最有效率的騎車姿勢,沒必要什麼都不懂就被一些奇怪理論詭異流派束縛。

"山女魚" 到底是什麼東西啊? 估狗說是櫻花鉤吻鮭? 連名字都取得那麼做作,內容如何可想而知。
rucifer444 wrote:
個人經驗,給您參考直(恕刪)


感謝你 您的建議很受用 這陣子找到一個能直背騎車設定

龍頭增加20mm 椅墊有微調位置與角度

這姿勢讓本來鬆散的後下背縮緊 自然會用到臀肌 (現在臀肌很酸痛)

我核心仍然是不足 手掌壓力還是有

解法是間歇低輸出路段 多使用平把可以減少手掌壓力

而努力騎有踏板反作用力 手掌倒是輕鬆些

強化核心臀肌我是用瑜珈或皮拉提斯方式 棒式與抬腿就夠把我操爆了


我覺得關鍵詞是:縮緊後下背

這樣直背姿勢基本上就出來了 之後再慢慢進階也不遲
wikiwikiwildwildwest wrote:
fitting專不專(恕刪)



我還是蠻推薦這本山女魚 是有實質養分的 只是一些極端配置 要自己評估看看

如前面朋友所說 多學習一樣技能也不錯 跟原本技能混搭再升級
騎自行車本來是一種運動,只要是運動就會有運動傷害的問題。現在這裡所談論的自行車,很多都是使用比賽的設定,這本來就會對柔軟度跟體能有比較高的要求。職業選手之所以能是職業選手,很多是因為基因比一般人適合這項運動,因此人家能這樣那樣代償不會出事,一般人就不見得。

以個人學到的解剖學理論來說,發力的時候相對短暫的拱背,因為核心會用力造成內壓保護脊椎,因此對於椎間盤造成的壓力比較不會是問題。不過如果長期維持拱背的狀況,因為一般人不可能隨時保持那麼高的核心收縮/內壓,所以對於椎間盤是比較不利的。至於這個不利會多久才造成問題,當然隨個人狀況而定。

總之如果要認真練車的人,基本的肌力訓練是必要的。而且個人建議去找一個好的 fitter,不要自己在那邊亂猜。以會陰壓力來說,有一次 fitter 把我的座墊調高了一點點而已,會陰壓力反而消除大半。這個調整的方式當然每個 fitter 各有自己的體會,因此找一個好的 fitter 真的是很重要的,省下很多猜測的時間。
deleted
國外還是有不少fitter,甚至有些有Youtube分享。國外fitter 走的模式反而不是類似台灣的fitter,而是訓練師。

日本騎車有不同的流派,這倒不是奇怪的理論,而是類似國外的模板概念罷了。

自己身體最有效率的騎車模式,卻不一定是對健康最好的。不過這就要自己去取決了。

wikiwikiwildwildwest wrote:
fitting專不專(恕刪)


縮緊後下背代表你對身體控制已經到達一定的程度。你現在可能要稍微注意兩個面向。

一、當你直背時,你是核心筋群出力還是脊椎卡著代償。核心肌群(包括後下背)再強,一段的時間還是會酸,所以在騎車時需要轉換姿勢。如果都不容易酸,反而可能是骨頭撐著。再者,棒式只能訓練到部分核心,可以參考看看youtuber Jeff cavaliere intense core workout

二、加入髖的力量後,更要注意膝蓋的狀態。最好多做一點腿部的伸展跟拉筋,記住現在的狀態。若是髖的力量完全加疊上去後,肌肉若是變得更僵硬,活動度變小,這就是要注意是否會影響到膝蓋的徵兆。

Happy training :)

TONY1978 wrote:
感謝你 您的建議很受...(恕刪)
rucifer444 wrote:
國外還是有不少fitter...(恕刪)


嗯嗯,職業選手遇到瓶頸,確實需要fitting或是調整騎姿增加效率。一般人騎每年騎個三五千公里也要這樣搞,我覺得心理因素大於實質意義。更何況台灣絕大多數的車店老闆都是去國外學個裊裊的課程然後回來依樣畫葫蘆,真正有運動醫學或物理治療背景的佔少數。運動傷害部分,那些花好幾年環遊世界或橫跨歐亞南北美的騎士,騎姿或bike fitting似乎不是他們出發前準備的重點。"騎姿不對或沒做fitting就會運動傷害" 我覺得只是謠言,起碼我無法在自己身上得到應證。

至於GCN為什麼很少討論這些,因為GCN長期跟Canyon合作。Canyon是網路購車的始祖,當然不會去強調fitting.

EDIT: 查了一下作者堂城賢,最高學歷札幌稲西高校。這傢伙本身沒有醫學背景,自創門派號稱可降低運動傷害?
這個作者是從選手轉職的 因為作者不是醫療或訓練師背景

因此在書中他不會講太多關於專業擦邊球名詞 例如:乳酸 髖夾角 心率 核心 臀大肌 等等....

反而是用一些類比模式來說明騎車姿勢 例如 日式鞠躬 鈴木一朗 空氣椅 三點平衡 鐘擺

老實說這些類比舉例真的好懂的多

但有時候覺得快要講到重點了 然後章節就結束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