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北高 選車的注意事項

豪威 wrote:
如果最求速度的話建議直上Propel了。


突然想起來,我2019年是帶著 Defy 陪騎北高。最低配置,但換了輪組,花了17.5個小時。是第一次,但不知道是不是最後一次。



看到樓上在討論 Defy,我也來分享一下個人的看法。

照片裡這台是我的第二台 Defy。為什麼是第二台呢?因為我的人生第一台公路車就是 Defy。不過一直覺得身體背部被壓縮,所以後來買了一台 Propel。但因為覺得哪裏不妥,就跑去做了 fitting 避免自己亂換車,得到數據最後又入手了一台大一號的 ML 尺寸 Defy。現役 TCR 則是 M 號,龍頭高度和長度都有加高、加長。

Defy操控方面,只能說靈敏換來的是穩重(或說笨重)。下大山的時候就不會那麼飄。

至於舒適度,胎壓是主要關鍵。基本上胎壓低一點就會舒服很多。捷安特現在幾乎都標配無內胎系統,如果不是被劃破,大多數情況下補胎劑都能把刺破的地方補起來,你甚至不會察覺輪胎被刺破過。

我現在的 TCR 用的是馬牌 Continental GP5000 S TR 32C,胎壓在 100 到 40 psi 之間。因為我通常一個多禮拜才打一次氣,有時候甚至掉到 20 psi 左右,過顛簸時會直接撞到輪框那種。現役輪組是捷安特的無鉤設計,搭配捷安特自家的輪胎,漏氣速度會比較慢,大概一個月才需要補氣一次。

我用了這個設定之後,我自己應該不會再買 Defy 了,除非輪胎改成 36c 寬胎超遠程賽事用。

Escape 也很好,已經帶我在台灣玩透透了。我自己也重複買了兩臺。

買車就看自己的需求,可支配收入,投資回報再來謹慎購買吧。


p/s: 捷安特的PR2輪組阻力很大,花鼓耐用度也很差。突然讓我想起環島到臺中段的時候花鼓空轉,搭了Uber去臺中市區買輪組再搭Uber回到到出事地點去裝。


(抱著生氣又好奇的心去買了結果很讚的輪組。)
june-sue
沒事故工具箱還準備氣嘴?
豪威
我只是準備氣嘴芯不是氣嘴,上面留言是口誤。不過出於好奇,幾年前我是買了一組 Chris King 的氣嘴來備用。不過現在的氣嘴也越來越高科技了,甚至還有不同規格。
不是專業競技
defy應該比tcr propel快
因為舒適能減少體力消耗
距離拉長看整體
defy優勢就出來了

我常常跟身邊的人說
瞬間體感快只是一時爽
真正提升均速是要能夠穩穩的輸出
jcchiou
有多少人玩得起? 礫石路隨便倒車一次, 變把破相, 烤漆刮花, 碳纖受損
june-sue
不敢騎爛路又要叫人一直加寬輪胎[^++^]
focus.anson wrote:
如果你騎現在的車
平地催到30km/h要滿拼的
那公路車也是一樣....
那騎皮卡丘那台呢?
50沒問題吧
龍貝爾 wrote:

因為平把車就只有一個握姿 彎把車我知道的至少有4個
哪4個
龍貝爾
我的理解是上把位、下把位、煞變把位、虛擬空力把位(建議扁把) 不管怎麼樣都比平把還要多姿勢吧
june-sue
明顯在裝傻,我懶得理他[偷笑]
當然是defy SL 0,但現在最值得買的應該是Y1RS,因為我也認同前移的重心比較好,有點前傾更好。
01很少有競速專業討論, 畢竟選手根本沒閒功夫上來打屁.
只有半桶水來提供一點想法.

公路車為了提升速度, 會往計時車設定靠攏.
甚麼重心前置, 短曲柄, aero position..
這些都是我10幾年前就知道應用在計時車的概念.
現在好像發現新大陸一樣拿出來吹.

但太過像計時車, 就會偏離現實通勤公路車的原型.
公路車都不公路車了, UCI才立了一堆規矩畫地自限.
限制公路車的進化.

公路車空力設計也到了一個瓶頸, 省來省去就個位數幾瓦.
對於騎不快的普通車友, 沒有顯著效益.

其實人體才是阻力的最大根源, 能在這邊省的瓦數空間才是最大的.
計時車近年的新概念, 就是不再追求趴很低.
反而把空力把上舉, 形成螳螂手的姿勢.
看似迎風面變大, 但是其實真正的阻力在人體軀幹.
先用螳螂手把風切得四分五裂, 直接撞到軀幹的風就會變小.

公路車目前最流行是aero hood position, 曲肘抓鳥頭.
所有設定都以: 讓這個姿勢最舒服 為原則.
為了配合這個姿勢, 我所有公路車龍頭都往上調了1cm以上.
但其實也沒解決軀幹撞風的損耗.
這個姿勢並沒有很高明, 上半身要多費力, 完全是與UCI規則妥協下的產物.

之前有聽聞, 小腹凸出來, 直接就能減好幾瓦.
小腹塞點東西就能提速, 很醜, 但可以變快, 比你的大導輪有用.
我自己也有試驗龍頭拉很高, 戴防毒面罩, 都有明顯減風阻效果.
空力扁把吹有多神我只覺得可笑.
彎把應該儘可能去切散風, 而不是去減少迎風面.
公路車空力應該還有很大進步空間, 但步步挑戰UCI的規則底線.
現在公路賽的速度, 已是意外頻傳.
不是不能進步, 而是不讓你進步.
jcchiou
隨邊封死一個安全帽的通氣孔, 就跟大導輪效益差不多
june-sue
還好不是封住鼻孔[吃驚]
jcchiou wrote:
01很少有競速專業討...(恕刪)


騎車小腹與骨盆 就像一個減速傘
這時候一定要亂入一下這玩意


我有考慮過把6L礦泉水空瓶綁在龍頭
但覺得恥度太高沒做下去



jcchiou
水壺架這個設計不錯, 但會遮住視野, 看不到輪子壓到什麼
june-sue
看來要用礦泉水瓶才不檔視線
TONY1978 wrote:
騎車小腹與骨盆 就像...(恕刪)


這讓我想到了,1970、1980年的重機,車頭燈很大顆,沒有很空力





1990以後的重機,車頭燈變很小,就很空力


jcchiou
連大貨卡為了省油都要上空力罩了[大笑]
16年第一次騎北高時, 在台南遇到有神人騎公路車還背著直立式打氣筒在那整路衝衝衝, 忘記他是騎那種車了
19年第一次騎雙塔時,在觀音遇到小折車隊整路刷一堆人過去....
有喜歡公路車,那買就對了
豪威
讓我想起之前環島時被一輛29寸登山車刷卡,輪胎還一路發出嗡嗡嗡的蜂鳴聲。現在不時會看到有人用登山車練功。19年那個應該是小布團,剛好在某家小七補給的時候遇到熟人。那一團好像有20 30 人。
奸20戰雞 wrote:
車頭燈很大顆,沒有很空力


果然看起來愈帥的車愈空力
驗證了買帥就好的銘言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