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威 wrote:
如果最求速度的話建議直上Propel了。
突然想起來,我2019年是帶著 Defy 陪騎北高。最低配置,但換了輪組,花了17.5個小時。是第一次,但不知道是不是最後一次。

看到樓上在討論 Defy,我也來分享一下個人的看法。
照片裡這台是我的第二台 Defy。為什麼是第二台呢?因為我的人生第一台公路車就是 Defy。不過一直覺得身體背部被壓縮,所以後來買了一台 Propel。但因為覺得哪裏不妥,就跑去做了 fitting 避免自己亂換車,得到數據最後又入手了一台大一號的 ML 尺寸 Defy。現役 TCR 則是 M 號,龍頭高度和長度都有加高、加長。
Defy操控方面,只能說靈敏換來的是穩重(或說笨重)。下大山的時候就不會那麼飄。
至於舒適度,胎壓是主要關鍵。基本上胎壓低一點就會舒服很多。捷安特現在幾乎都標配無內胎系統,如果不是被劃破,大多數情況下補胎劑都能把刺破的地方補起來,你甚至不會察覺輪胎被刺破過。
我現在的 TCR 用的是馬牌 Continental GP5000 S TR 32C,胎壓在 100 到 40 psi 之間。因為我通常一個多禮拜才打一次氣,有時候甚至掉到 20 psi 左右,過顛簸時會直接撞到輪框那種。現役輪組是捷安特的無鉤設計,搭配捷安特自家的輪胎,漏氣速度會比較慢,大概一個月才需要補氣一次。
我用了這個設定之後,我自己應該不會再買 Defy 了,除非輪胎改成 36c 寬胎超遠程賽事用。
Escape 也很好,已經帶我在台灣玩透透了。我自己也重複買了兩臺。
買車就看自己的需求,可支配收入,投資回報再來謹慎購買吧。
p/s: 捷安特的PR2輪組阻力很大,花鼓耐用度也很差。突然讓我想起環島到臺中段的時候花鼓空轉,搭了Uber去臺中市區買輪組再搭Uber回到到出事地點去裝。


(抱著生氣又好奇的心去買了結果很讚的輪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