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lo0902 wrote:想成 SPD 是穿鞋(恕刪) 目前是知道兩者的差異了可是網拍打卡鞋就跑出很多樣式也沒有特別註明是SPD或是SPD-SL這樣不就要每一個都點進去看鞋底有沒有不一樣才能分辨了?
JKKW wrote:基本上所謂的單車鞋在(恕刪) 噁...為什麼連這個都有這麼大的學問而大大說的Five Ten我連看都沒看過呢不過如果單純只是發揮自己全部的出力那這樣我目前應該還追求不到那裏畢竟我目前還是以減肥為主不然依我的體重說要追求多漂亮的成績也難
孤單滑鼠 wrote:不過會什麼Bala大可以不上卡做fitting我去的那家腳踏車店卻說要上卡才準 呃,又是我,疫情關係在家工作中,不怎麼有幹勁於是跑來逛01我是覺得fitting至少有兩種可以分開來看待的目的:1. 避免設定上的不適而引致運動傷害2. 找出身體可以接受的設定界限,最大化效率、速度如果只以第1項為目的,我想不一定要找店家的專業fitting,而是可以自己DIY慢慢試出來的。至於為什麼不一定上卡都可以做fitting呢?Fitting一般是從座墊高低前後位置開始的,而其中一個決定因素是你的腳掌在踏板上的最佳位置在哪?如果你有相當的經驗,其實你會知道自己的腳掌放在踏板的哪個位置才是最佳的甜蜜點,而這個甜蜜點基本上是固定的,於是其實你是可以自行找到座墊的最佳位置;然後隨之而來的龍頭長度、彎把尺寸角度等等都是可以自己試出來的。店家不太可能陪著你騎個一年去找甜蜜點,只能靠量度、計算、和你的即時姿勢和感覺去做設定,沒有上卡將起點固定起來,也許會覺得很難搞。我對於fitting的標準很簡單,騎個3、4小時以上都不會有忍受不了的痛、之後不會受傷、而感覺上這個姿勢我已經需要頗為盡力才能維持,沒有在偷懶,身體都有在伸展……這樣我覺得就很好了。至於fitting的第2項目標,我認為就見人見志了。ps就我所知,fitting至少分為3種styles,還挺看你的騎乘風格和目的而定的。我當初組彎把車時是參考French style的。這當中的分別就大複雜了,有興趣可以自行google,關鍵字:bicycle fitting style、competitive、eddy、french
孤單滑鼠 wrote:結論還是要上卡才比較好維持迴轉速呢 不過平底鞋搭配平板卡踏也會有效果(上面幾個大大提過了),要矯正的可能就是踩踏技術。踩踏其實不是只有踩跟踏,還有拉跟題。細節可以看這裏(英文)。(中文排版比較不好看)最近研究zwift課程表第一個訓練就是練習踩踏。下面有提到“假裝鞋子裏面有玻璃”的動作。
上不上卡,各有其優缺點,如果只把焦點放在比例較少的缺點,往往會錯失其它更多的優點!(套用在其它事物亦是如此)對我而言,上卡的主要目的並不是為了提升效率/速度,畢竟年過半百,追求速度已不是我的唯一目標,安全的騎車,或許更為重要!不上卡的時候,我可能得時常分心去注意腳踩的位置是否跑掉,偶爾想起身抽車,又會擔心動作太大而打滑,高速(下坡)行駛時,臺灣的道路品質容易讓自己身陷踩空的風險,我寧可把這些心思用於注意路況或欣賞風景,雙腳專心踩踏就好!上卡後除了下踩,還多了拉提的動作,好處是可避免一直使用相同的肌群,輪流使用不同肌肉,可延緩出現抽筋或酸痛的時間!很多人會說上卡要摔三次才會出師,我曾摔過,且到現在偶爾不小心時也會出現驚險畫面,但這時車子幾乎都已是靜止狀態,就算倒下,也不至於受太大的傷,總比在有速度時卻踩空摔飛安全多了!
JKKW wrote:我沒說「差異很小」耶(恕刪) 阿阿阿...不好意思我不是故意要害你被誤會的我個人的認知是4%聽起來很小啊不好意思我個人對這方面的知識不是很好對啦...其實你、我還有不少人應該都是這種想法很單純的熱愛單車...也單純的享受自我挑戰沒有束縛原來是我把齒輪變太輕了啊
JKKW wrote:呃,又是我,疫情關係(恕刪) 大大所講的也是有道理但是就是因為我對單車完全不了解說要自己調整也不敢亂動因為根本就不知道從何調起啊如果真的要自己調整那麼簡單的工具可能就真的要入手了大大提供的這些資訊我晚點再查...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