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仔仔2 wrote:
最近一直在考慮想入手...(恕刪)


如果價格不在討論範圍內,
那還真不知如何討論起,
10多萬的lightweight和國產板輪是要怎麼比?


其實阿檯面上很多國產和進口的知名品牌都是同個模組包出來的
不知各位車友能接受嗎 只是根據合約該給誰就給誰
這是台灣的光榮面 同時也是悲情的一方
擁有好技術沒有自有品牌 用自有品牌卻無人想買
moriah wrote:
不管是國內的還是國外...(恕刪)


我很贊同,因為我買了一組SRAM S40+S60

到覺得有點小重拖,我騎不出有什麼不一樣的感覺(可能不太敏感吧)

現在腿力好一點了,才有一點點感覺,要騎板輪有感覺,腿力是真的很重要...
基於台灣人的心態........

如果國產品牌價格"高於"外國品牌.....

很多人寧願去買外國品牌的產品了......



所以!國產品牌產品做太好...很多人也不會相信他的好,......國內廠商寧願做低等級低價一點的
說得好阿,就我所知一樣是953
被代工的可以賣到十萬多,雲豹的就只能留在原來價位
差就只差在被代工的掛的是國外的牌子
如果航羿那組真這麼神,那我們這些買賴威的不就都是凱子嗎?

還是我應該要堅信我只是看到一篇廣編稿?

◢▆▅▄▃崩╰(〒皿〒)╯潰▃▄▅▇◣
放心吧~~你們不是凱子,
文章裡只說很強,但還是比不上三位一體的lw,
這是結構的差異,也是lw獨特的地方,
但越高階的東西,差異本來就會越少,
有時好一點點的性能,付出的代價倍數增加

航翊的輪子是給我們這種人用的,買的起lw,當然不會想用國產輪阿
問題是口袋不夠深
剛性、順暢度,還有風阻系數,我想是影響輪組在速度表現上的重點。

因為自行車的輸出動力來源是人類,而且每個人類都恰恰好不一樣,所以別人的意見參考後,要內化
成自己的觀點。

別管輪組公司的老闆是那國人,別管是什麼人去做製造,別管什麼專利有幾項。
那要管什麼呢?

管你要騎什麼樣的路線,管你要怎麼樣去做最佳時間,這樣你才有買到合適你的板輪。
不管是進口板輪還是國產板輪,天底下沒有不會壞的輪子。

我自己覺得,進口板輪很會包裝,跟你講清楚他們弄出這烏漆嘛黑的東西在幹嘛。
是很有自信,但是說的不一定有那麼神奇。

國產輪組,最常見的就是跟你說誰誰是我們做的,我們跟誰誰效果很相近的。
是有製造的水準,但我總覺好像是在把台式鍋貼跟日式煎餃畫上等號。
モーニング娘。最高!
其實很多東西是台灣代工的...
但是合作的模式一般以2種為主...
第一種是廠商帶過來設計圖要一些參數資料過來...
看台灣這邊的組裝廠是否能做的出來...
當然這種就真的品質高...台灣廠商也可偷學到一些東西...
第二種就是很直接以台灣這邊代工廠現有的產品為基礎...以調整到他們的基本要求...
當然重點就是價格符合外商的要求...所以很多人都以某些品牌為何用起來沒有想像中那麼好...就是這樣的原因...
一分錢一分貨...因為以代工廠的設計為基礎...只是換一些小地方...所以有時用起來跟台灣的東西是差不多的...
不過並不是說東西不好...而是要以看外商是以代工廠那一個等級為基礎...所以這一方式的好壞差異就大
不過基本上也很難知道國外品牌到底是用第一種方式還是第二種方式...
只能等有人真正買了...發表心得才知道到底如何...
以目前小弟的情況...可能也只是買國產的...找比較大一點品牌的...也在使用評價上好一點的為考量

liutuanee wrote:
說得好阿,就我所知一說得好阿,就我所知一樣是953
被代工的可以賣到十萬多,雲豹的就只能留在原來價位
差就只差在被代工的掛的是國外的牌子
你說的一點也沒錯
我認識不少國內的輪組廠
有些確實是靠國外固定的代工單
甚至可能也必須依賴國外的技術
但是這麼多年下來
其實我個人看到的是國內的技術逐漸上來了
其實國外客人也是很現實的
如果它覺得你的技術還不行
那麼它絕對會留著自己做
一旦它發現他的技術不如你
那麼它就會把東西交給你生產
這樣可以利用你的技術提升它的產品
甚至於可以輕鬆的壓低成本

我知道對於自行車這個產業
國內所累積的傳統還不夠
還有很多的地方需要學習
但是也千萬不要以為台灣的技術就輸給國外
就象我回文給其它車友中提到的
懂航翊目前碳纖輻條技術的人應該可以猜測
航翊是掌握著製作LW技術的
如果有那麼一天
LW也不會是高不可攀的產品
(如果大家認為台灣做的就不該貴的話)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