鈦/鋼/鋁/碳 四種車都騎過的人能分辨嗎?

就算胎壓一樣,胎皮影響也很大很大很大

試車手不是隨便都能當的...讓我們來看看勞動模範Marcel Wüst...他以前是Festina 車隊的衝刺選手,現在退休為Procycling 的測試車手

Team T-mobile Giuseppe Guerini 是GIANT 的公路車測試車手

試車不容易啊

kent21 wrote:
其實車架能騎的出差異...(恕刪)
歡迎來Aq's Bike http://aqbike.blogspot.com/
看來還是雞同鴨講 可能隔行如隔山吧!
對於單車方面我一竅不通
但對於材料相關的知識請別懷疑我 我應該會比你了解 不然你可以去翻書查證
所以我從頭到尾都說得很清楚 我純粹用材料的觀點去推測它該有的特性
還有 請再看清楚一點 我說的需要抗磨耗的地方不是指車架 何來扯到他跟剛性的關係?
f2344773 wrote:
1. 材料特性跟車架...(恕刪)
歐~~~耶~~~ wrote:
對於材料相關的知識請別懷疑我 我應該會比你了解
但車架特性不等於材料特性
acker wrote:
淺水了很久,看著各式...(恕刪)


這個...沒有個標準挨...我看是無解

車架幾何..也要考慮進去

碳纖維等級??

鋁合金~7或6開頭

鈦合金~4/~6/


只能看看外國年度車架評測拉..

kent21 wrote:
其實車架能騎的出差異...(恕刪)


可惜沒有"讚"可以按

真的很佩服那些擁有敏銳感官的人
就好像那些聽的出換條高級hdmi線就能有更好的聲音的人一樣
個人認為感官除了天生也是訓練出來的,本人一開始接觸公路車就是鋁合金有輕量化過,

後來就直上一級碳纖車架加上賴威,當時覺得真浪費,也沒好騎多少.

後來有陸續買了鈦車,又買了鋼管等等一路下來買了好幾台不同材質一級的,也沒感覺差多少,只有些微差異.

後來開始跟車隊訓練,都是騎練習車,比賽時才用比賽車,二年下來開始可以進入市名組前幾名了.

回過頭去每一種車,把練習路線騎一遍,才發現真正的材質差異原來如此的大.

無法形容的很好,只能說瓦數越大差異會越放大.

登山型選手跟平路型的瓦數輸出點是不一樣的.

歐~~~耶~~~ wrote:
從材料的機械性質裡的Young's Modulus來看的話
可推測吸震能力:鎂合金>鋁合金>鈦合金>鋼>碳纖維.(恕刪)


大大太太太厲害了吧~!
揚氏模數(Young's Modulus)可以看得出吸震能力嗎?

f2344773 wrote:
楊氏係數是這樣用的啊...我第一次見到,厲害 厲害

歐~~~耶~~~ wrote:
從材料的機械性質裡的...(恕刪)
(恕刪)


哈哈~我也覺得歐大很厲害~
acker wrote:
淺水了很久,看著各式...(恕刪)


就小弟本人騎過..去壓減速條的心得(名子應該是這樣沒錯吧)

953 壓過去就感覺很舒適

specialized SL3 非常不舒服

specialized SL2 不舒服...

brompton 沒啥感覺...

至於小弟爬坡跟直線加速.......

小弟是肉腳組的...出門騎車還是舒適度最重要




歐~~~耶~~~ wrote:
Young's Modulus跟剛性成正比
應力應變曲線圖前面那段線性部分的斜率就是Young's Modulus
那段線性部分以下的面積就是它產生塑性變形前能吸收的能量
有異議嗎?
當然我也沒說用哪種材料做的車架就絕對好
比強度跟疲勞特性也是考慮的點之一
我只是依吸震這點去描述樓主提的這些材料
(恕刪)


原來大大說的是應立應變曲線, 哪是Young's Modulus.
但所謂......
"那段線性部分以下的面積就是它產生塑性變形前能吸收的能量..... 有異議嗎? "
問題這是彈性條件下作的功, 應變恢復還會回復回來滴~ 也就是說, 作的功都還回去了?
作功總合=0
那這樣哪能代表材料的吸震能力? 我更不懂了~ 哈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