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車輕量就一定好嗎?有沒有人有不同的見解

身為胖子也有這個困擾 應該這樣說 你剎車以後
一樣的力道f產生的剎車減速度=f/m,所以越胖的
f/m越小,減速越慢,才有這個錯覺?
翔葛熊 wrote:
我也很想知道越重的下...(恕刪)
慣性論真是零一單車論壇永遠不墜的話題。XDD
阿 這個邏輯的確怪怪的 orz, 一直沒有發現到怪怪的 XD
cash_hsu wrote:
我有看到這篇其實我針...(恕刪)



總之就是 重量輕好加速 高框好維持速度 因為低風阻?
所以人家說高框爬坡低速難帶其實是他的框等級不夠高不夠輕量?
一樣重量的高框跟低框應該上坡一樣輕腳?
triglavs wrote:
慣性輪完全就是廠商用...(恕刪)
linklist wrote:
輪組車架跟騎士的比例...(恕刪)


時速40km/1hr差1分鐘差多少距離?
=40*1/60
=2/3 km
大約等於666公尺的差距,差了快700公尺 想追都追不到哩......

而且其實這個廣告的比喻很爛,A與B同樣都用40km的時速在前進,明明AB速度一樣為什麼A會比B快1分鐘?
真的要比較的話,應該大家用同樣的功率輸出一個小時,然後看誰的時速比較快這樣才有辦法比較吧?


至於剛性的問題也是百談不厭阿......

剛性好的輪組/車架的訴求一般會是抗扭能力比較好
讓騎乘者在過彎、以及大扭力輸出(抽車)的時候有比較低的形變,可以有比較好的操縱感

相對的,剛性較低的輪組與車架則會在同樣的情況下有較多的形變,所以過彎與抽車的偏移量會比較多,操縱感會相對的感覺遲鈍

BUT......

1.其實金屬與碳纖維材質的形變功率損耗是很小的,當受力的同時,材料本體也在儲蓄功,然後會反彈回去,這之間的功率損耗其實很小,所以騎起來很軟的車,也可以騎的很快,頂多只是操縱感比較差而已,但相對的彈性較好的車騎乘感也會比較舒適

2.在高速的環境下,其實不太會有瞬間大扭力的輸出,不會像低速靜止的時候忽然加速的時候,會有大功率的扭力在短時間內輸出

所以車體與輪組的剛性,在里程數越長的條件下,差異性會越小

如果要講較具知名度的低剛性的輪組?那就非ZIPP莫屬不可了....
騎過ZIPP的303或404的應該都知道,它的框體剛性很好,可是輻條的張力其實拉的不高
所以即使很輕的騎者有時候用力一抽都常常會有磨到煞車的感覺....
我也看過好幾組ZIPP會跟車架後下叉摩擦的....

翔葛熊 wrote:
我也很想知道越重的下...(恕刪)


輕的跟重的下坡速度一樣那是在沒有空氣影響的條件下

但實際將空氣阻力考慮進去就會變成終端速度的問題
舉個簡單的例子
同一個降落傘 載一個人跟吊一台汽車
下降的速度一定不同
cash_hsu wrote:
我有看到這篇
其實我針對這個相當不懂

兩台不同的車,用"40KM"的速度跑一小時,不是都跑了40KM嗎? 何來誰快之有?


那個youtube原旁白是說, 40km 的 time trial, 用了板輪會快1分鐘.. 而不是, 一樣用40km/hr 跑40km.
假設有兩部強度、配備都一樣的車,連售價也一樣,請問你會挑那部呢?
我是會挑輕的那部,我才不管它甚麼慣性不慣性,輕的車騎起來輕鬆多了。
我喜歡登山車,而且我愛騎AM,DH車爬山路,我愛自虐,
我愛聽巧克力胎和土地摩擦的聲音,
我喜歡在同樣的里程數達到2~3倍的運動量,
哈哈!
金拍謝,
看錯標題,
抱歉傷了各位的眼!
不過依照我2台小徑車的經驗,
其實重點第一重點應該彷彿好像是在輪組和變速系統的順暢度,
輕量化應該是第2重點吧!


aireva11 wrote:
剛性好的輪組/車架的訴求一般會是抗扭能力比較好
讓騎乘者在過彎、以及大扭力輸出(抽車)的時候有比較低的形變,可以有比較好的操縱感

相對的,剛性較低的輪組與車架則會在同樣的情況下有較多的形變,所以過彎與抽車的偏移量會比較多,操縱感會相對的感覺遲鈍

BUT......

1.其實金屬與碳纖維材質的形變功率損耗是很小的,當受力的同時,材料本體也在儲蓄功,然後會反彈回去,這之間的功率損耗其實很小,所以騎起來很軟的車,也可以騎的很快,頂多只是操縱感比較差而已,但相對的彈性較好的車騎乘感也會比較舒適

2.在高速的環境下,其實不太會有瞬間大扭力的輸出,不會像低速靜止的時候忽然加速的時候,會有大功率的扭力在短時間內輸出

所以車體與輪組的剛性,在里程數越長的條件下,差異性會越小


非常同意您的看法,風阻、輪胎滾動阻力(橡膠的內阻尼造成的)、機械磨擦依序是消耗踩踏能量的前三大因素,車架和輪組都可視為彈簧系統,形變過程損失的能量和前述三項來比,少得可以忽略。

並不是剛性差的車架或輪組就會"吃"掉比較多力量,而是形變量較大,以致重踩加速的反應時間和紮實度感覺上比較差,但速度並不會比較慢。業界常用五通和頭管受力時的位移量來衡量車架的剛性,而看這些測試數據,變形量的差距都非常小,例如Velonews的2012 aero bike評測中,單側踏板受力100kg時五通位移量從0.71~1.35mm,差距不到1mm,在全力衝刺時騎乘者真的能分辨這麼小的差異嗎? 還有一點令人不解的是這個剛性測試為什麼要包括座桿位移量,站立抽車根本感覺不到座桿位移呀...
http://velonews.competitor.com/2012/10/bikes-and-tech/reviews/from-the-pages-of-velo-velolabs-aero-revisited_256023/3
還有2013年的測試,就是Giant用來幫Propel背書的這一個,五通位移量的分布是從0.33~0.939mm(p.72):
https://www.giant-bicycles.com/backoffice/_upload_us/news/2013/veloseptemberaerotest_low.pdf

另外一個慣性的謬論也站不住腳。不同輪組間的重量差異頂多幾百克,車架的重量差異就更少了,而同一個騎乘者的體重就算有1~2kg的變化也是常有的事,如果輪組的慣性真的有那麼顯著的影響,那怎麼可以忽略體重這個更大的變因呢? 難不成出門多喝水會讓維持平路速度變輕鬆,而上過大號之後慣性就差了嗎?

高框板輪也是有很輕的,不過荷包也會跟著變輕...
<板輪=慣性強=重拖>這個式子是不成立的。

程一田 wrote:
有個朋友,體重接近百公斤,是個作系狼
他的車,美利達公路鋁車,15公斤重
騎平路,均速30以上,沒問題,百公里平路,要快三個小時
這樣有沒有慣性?我想應該有

另外一個朋友,體重六十出頭,碳纖公路車重七公斤
上武嶺,四個小時出頭
這樣有沒有慣性?應該沒有

因為把這兩個朋友擺在一起看
平路上大家都會輪車,都會一起等,沒啥差別
重的朋友,上坡是比較吃虧,但是平路,輸出特強
輕的朋友,平路跟車,上坡就不需要破風了吧?


平路速度快慢和體重或慣性沒有關連性吧! Wiggins、Froome這些排骨精也能在計時賽飆出高速啊...
相信那位百公斤重的朋友,減重但不減肌肉質量、或是換成更輕的車,速度也不會變慢才是。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