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請問一下各位先進鋁車以及碳車的意見

一級鋁車跟一級碳車..

如果休閒騎 那麼我相信鋁車很合用 也能適應參與各種活動

如果是競技 那麼我相信比賽選手使用碳車 不是沒有道理

我第一台車是三級碳車 因為在練習一陣子之後 踩踏回饋會有軟乏的現象 比鋁車還軟(有跟車行老闆借車比較過)~所以換了一台一級碳車(大概再換 也會再換一級的吧)

有練 有腳力時 車子好 一級碳車的性能會超乎你的想像~而騎乘的感覺也跟鋁車不同~也會成為你賽場的好伙伴~而且是絕對值得~當然應付休閒騎也是綽綽有餘的~

就以阿里山來說吧 鋁車我相信在十字路以後的上坡回饋力道 絕對不會比 一級碳車來的好 再加上碳車的輕量~ 速度上可能就會有所差別~

鋁車跟碳車的比較 小弟淺見覺得還是以用途上來區分比較好 不然也不會分為專業競技 跟 一般公路車了~

每次看到這種關於舒適性還有剛性的問題,
只能說大家都把問題混再一起談,
所以常常會談不出個所以然,
或是認知差異很大。
仔細分析一下.....

舒適性,這個主要是車子的吸震能力。
路面的碎震,坑洞的衝擊,這兩種情況又不太相同。
一台車的吸震效果,車架當然是重點,還有搭配的前叉。
但是外胎的寬度,胎壓,輪子剛性,把手龍頭,座管.....
這些都會有影響,一般人也很難細究每一種搭配的差異。

剛性,普遍來說分為操控部和傳動部分。
操控部門,龍頭把手,前叉,頭管。
傳動部分,就是後下叉,還有五通部分。
一般談車架剛性,主要都是說五通的傳動效率。
但五通傳動部分,受到大盤的影響也不小。
當然還有後輪的傳動效率,所以也是要細看的。

鋁車來說,受限於加工限制,
比較容易在剛性上有好的表現。
至於我個人騎過所謂的舒適型鋁車,
比起所謂的舒適型碳纖維車.....
舒適型的碳纖維車,在吸震表現比較好。

碳纖維,複合材料是可以兼顧傳動與吸震,
主要還是搭配問題,畢竟這個材料的可塑性很高。
大廠的入門碳纖維車,國外有做過所謂的盲眼測試。
把車子的塗裝全部蓋起來,大家來騎。
事實上,得出來的評價不會比高階的差。

比較先進鋁車,入門碳車.....
這基本上就是個比不完的問題。

先進鋁車,輕量化,傳動快,剛性好。
難道入門的碳纖維車做不出來?
事實上,碳纖維車要怎麼做都可以,
但碳纖維車,很少會去作出一台和先進鋁車一樣的調性。
兩種不同材料的車,調性一樣.....
根本就沒意思,市場還重疊,何必哩。
所以做出一台傳動略遜,重量略重,
但舒適性較佳的入門碳纖維車,這才是目前的市場定位。

每個人需要的剛性不同,需要的舒適度也不同。
傳動方面,還可以靠大盤和輪組補一點。
舒適度,也可以靠外胎輪組去調整。
所以想太多,其實很辛苦,
不如享受當下騎車的樂趣。
Ken一路發 wrote:
Boulder 和Yukon

這兩台車的五通寬度都是舊規格68mm寬,
後下叉也不如現在的好車有加工過,
就算用好大盤,也很難有好表現。
順帶一提,這種車配的前叉都蠻糟的,
用硬叉是對的........XD
遜弟 wrote:
我的碳車架,以現在的柏油路面品質,騎起來一點都不舒適阿,
有油壓避震的登山車騎起來那才叫舒適。
遇不平路面都要啟動「人體防震」,不啟動,
過減速條邊過邊干的長叫,很好玩哦~

每台車的設計出發點不同,舒適和硬調,買車時要多評估一下。
越野車的舒適,主要還是寬胎地幫助。
公路車也可以用寬胎,像是28C,吸震效果就會好很多。
twoolin wrote:
CAAD10 哪會硬,1000k、1200k、1500k、1600k、2100k 我都騎過了...
要加速有加速、要(適當的)舒適有(適當的)舒適...
喔,對了,我體重 68 公斤,車子加長程裝備約 17~18 公斤。

常言道,沒有最舒適,只有更舒適。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XD

feltf15 wrote:
碳車架等級很多,好壞...(恕刪)
ddar白馬 wrote:每次看到這種關於舒適性還有剛性的問題,

同意
我是覺得從車種下手比較好。
如果預算卡死的情況下,爬坡車用鋁合金優先,長途車種用入門級碳纖維。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