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線爬坡65%,平路35%,可能用open胎的板輪嗎?

倪同學 wrote:
輪組講求整體結構跟...(恕刪)


我自己目前擁有CORIMA VIVA S與AERO管胎輪 (Nibali常用的那組)
但因為負荷不了破胎後荷包受傷的壓力
所以前陣子又開始回頭尋找OPEN輪
從鋁的到碳的,從車友還有車店中也試騎過不少
這些當中比較令人驚艷的爬坡輪就屬Token C28, Giant SLR1這兩組
個人感覺是這兩組傳動上都比瞎貓跑零這些號稱高階的鋁輪要輕腳直接
路感上也都保留了部分管胎碳框才具備的舒適感,不似鋁輪那麼死硬
另外與小弟一同測試的幾位車友感覺也都與個人很一致
當然,這兩組OPEN碳輪與CORIMA那兩組管胎比起來還是有點差距
但是考量了它們的售價與OPEN胎的方便性
加上還算及格的制動力
目前打算購入當練習輪使用...

特別要提的是,這並不是第一次嘗試OPEN碳輪
之前也買過幾組
當時的感覺確實如許多車友所言:重量重、容易燒框 (嚴格的說應該是容易爆框)
結果最後又都通通賣掉了
直到最近,發現這些OPEN碳輪的技術似乎又有很大的進步
重量輕了、膠合樹酯的耐溫也更高、製程上產生的缺陷似乎也更少
加上小弟個性上還算不上是那種食古不化、一朝被蛇咬而怕草繩的人
才又開始考慮OPEN碳輪


最後...個人絕沒有否定管胎的性能
只是以自己80KG多的體重加上不太好的人品(常破胎)
加上外觀至上的個性
平時還是用OPEN碳輪比較省、也比較好看一點!

Eddychiu wrote:
找個ZIPP 303...(恕刪)

elvisbar wrote:
好的管胎路感確實比OPEN胎要好
但前提是“好的管胎”
便宜的管胎路感不一定有相同價位的OPEN胎要好


是啊! 看過很多車友花大錢買碳板然後捨不得花錢上好管胎,路感爛又重但便宜的Tufo S33咬著牙苦撐,我只覺得到底是在花錢買享受還是花錢找罪受

elvisbar wrote:
而無內胎OPEN胎
個人覺得目前的優勢仍是有低胎壓需求的登山車市場
無內胎系統的路感或許比一般OPEN胎要好
但在公路車應用上
光是每天都要補氣這一點,購買前還是得先心理建設一下


根據目前實際使用經驗,大概過3天才會稍稍感覺有點軟,二天都還是硬梆梆好漢子一條,沒有每天補氣這麼誇張

elvisbar wrote:
常常搞得不知道是被刺破還是自然漏氣的車友也不少


這個我太有經驗了,tubeless上框後一個多星期的時間就在測這個。問題通常是:

1. 因為tubeless胎唇跟框必須確實密合,所以第一次上框後建議先用空壓機灌到緊繃(空壓機很難打高psi),然後再用打氣筒拼命灌,你會聽到一連串響亮的逼逼啵啵聲音,那就是胎唇跟框在密合的聲音,一開始不知道灌到110psi就停止打了,結果還是漏氣,後來不管他又打到120psi以上又聽到一聲逼逼撥撥,之後洩回正常胎壓,從此不漏了。所以確實讓胎唇跟框密合是第一重點,很多tubeless教學影片上胎時胎唇都抹肥皂水(千萬別抹油啊!!)就是這原因。

2. Tubeless氣嘴。因為無內胎,所以固定tubeless氣嘴螺絲如果鬆了就有可能漏氣,個人習慣出門前摸一下螺絲看看有沒轉緊,順手的一個小動作也不花你什麼時間。

3. 專用襯帶沒黏好。個人感覺這機會最低,真的找不出原因才找這個。

elvisbar wrote:
再來補胎也仍然是個問題
灌了補胎液可是會把你的輪框內框搞得黏嘰嘰噁心巴拉的
或許這也解釋了為何無內胎系統出現那麼多年卻也不普及的原因


我用tubeless之前對事前補胎液也是敬謝不敏,理由跟你一樣。其實都是來自於對管胎事前補胎液的印象。但是實際操作後的想法卻大為改觀,因為每個輪子注30ml似乎聽起來很多,但是實際上打進去之後沒什麼感覺,30ml對整個胎體來講均勻分布後幾乎沒有任何原本預期的 "液體流動感" ,完全沒有。而且一開始如前所述裝胎技術不熟的時候,胎唇有小縫無完全密合,補胎液也很神奇的立即發揮作用開始補縫( 我用的是Schwalbe 補胎液) 。所以我相信拆胎時多少會需要清補胎液,但以那個量而言應該不可能會到黏嘰嘰噁心巴拉的程度。
r-sys slr都要哭泣了
elvisbar wrote:
我自己目前擁有CORIMA...(恕刪)

elvisbar wrote:
好的管胎路感確實比OPEN..
目前仿間1200g-1300g左右或是更輕的OPEN碳板輪在市場上也越來越常見.(恕刪)


蠻想知道何種廠牌有1300g內的open 40mm 以上碳板

可以貼一下嗎~~~蠻有興趣的

也想知道何種廠牌有1300g內的open 40mm 以上碳板 +1

可以貼一下嗎~~~蠻有興趣的

謝謝!

strikerbear wrote:
也想知道何種廠牌有1300g...(恕刪)


有拉,大象的open是低於1300。

不過有機率性變成洋芋片輪
open 板輪真的不錯!真的用過再說!

許多車友今天聽,明天變成自己的經驗!要節制一點!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316&t=3726956

我去年一台入手的!

38mm高,1260的重量比同板高的鋁板輪輕太多了!記得50mm高的也在1300g左右!

本人不爬山,純平路,快兩年也有破萬的里程數!相當好用!前年多前也順道拿去給

台南知名的手編達人健檢過!正心、偏擺、張力都還是相當健康!完全不需要調整!

再來,本人也有管胎一組,我也承認各方面clincher還是不及tubular。

但有一點是大勝的,就是出遊或參加活動時的安心感,我座墊包裡塞兩條內胎!

不怕破胎,多帶的一條內胎是隨時準備送給路上需要的車友!

如果是騎管胎,有辦法有這種格局嗎?

我不是選手,管胎拿來當奢侈品用就好了!




差點忘了講重點:這組clincher的碳板入手價台612美金!

這價錢、重量、性能!讚啦!






mpz10whale wrote:
open 板輪真的...(恕刪)


那萬一我買來爬幾次山後搞壞了呢?
這牌的保固條件?
不爬坡,只看平路轉動慣量
很多高版輪都辦的到,有什麼參考價值


另外一個拿結構剛性差的輪配80kg體重
還賣接近四萬塊,根本不可思議,我都懶得討論了

倪同學 wrote:
不爬坡,只看平路轉...(恕刪)


其實青菜蘿蔔各有各的好,不過我自己也是從open跳管胎。

回想起來當時應該直上管胎才是,路感真的差異很大。

好的管胎一條是很貴沒錯,但又不是天天都在破。

慎選行車路線/路況,一條用很久的人也大有人在。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