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z wrote:我就較愛非板輪較好。...(恕刪) 原本以為 s1搭 板輪會有硬到爆的感覺,但實際騎乘的過程中發現:板輪又輕又硬,配上管胎的Q 度,剛好讓s1鋁車的顛,被吸走,同時又有視覺上的效果,其實是不錯的選擇,唯一的問題在陡坡啊!
組板輪試想過s60或s80, 但肉腳實在推不動,食力十分強。s40的話又沒有了那個視角。傳聞shimano研制da 的大刀板輪,但還在思想階段。boar 也會推比one 平價版,會比ultra 平宜很多呢。
昨天有去跑了二趟中社,試試緩坡的感受。第一趟因為有車友陪騎,基本上坐著騎,細細去感受S1 搭配 050 所給的回饋感,上坡速度不快,但傳回來的路面感受十分明顯,遇到坡度略高時的加力,速度提升直接快速,不拖泥帶水,跟之前 caad 9 搭record 手編輪的感受,完全不同,重量應是最大的差異。最後一段的衝次,讓我有點小灰心,因為沒有power 要將這台車帶上高速度,高迴轉是不容易的,不過這是個人問題,再練練就好。下坡是 S1及RT050的考驗,點剎高度下滑,同時配合壓車彎,想試試 S1的循跡性與操控極限,它並沒有讓我失望,平穩的下滑過彎,雖不是最極快速度,但是可以信賴的下坡能力,是令人開心的。第二趟並未刻意搶速度,僅將齒比略加重一檔,遇坡就抽。S1對於力量的輸出,非常直接,所以打重一檔期待增加輪組慣性,中段後,有車友跟上,我並未刻意擺脫,僅以穩定速度前進,一直到遇到坡度增加時,抽了約一百公尺後,回頭就看不到跟車的車友。站立抽車是感受五通及車架、後三角硬度最好的方式,抽車而上,如果有強大且順暢的前進力量,那會是省力及效率極高的方式。S1在後下叉有增加強度的小設計,扁平的管材也增加不少強度,航昱的RT 050 或許續航力不強(可能是重量太輕),但整個搭配起來,表現仍然令人驚訝。
yoben wrote:出掉了 CAAD 9...(恕刪)個人個頭小,試過了 73度坐管角度後,真的不太願意再騎74.5以上的 virage wrote:恭喜佑大又入手一部好車,對騎過了73°後就不會再去想74.5°這點小弟也有同感。 請問二位大大,本人也是屬於身材嬌小型的目前的賤駒是 Seat-Tube Angle 75.5°若改用 73° 車架的話,主要的差別是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