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lane wrote:
唯一沒變的是總時間罷了................ Orz
這幾年來那些說的天花亂墜的人,沒看過提出科學數據的~
真正在騎菁英組的通常都說沒啥差..........(指二級跟一級車架而言)
meridian wrote:
我覺得這些都是短暫自high而已
拉一段長一點的時間看功率或速度平均值就會發現差別非常小
版主說的一級車架跟二級車架的差距,redlane前輩、meridian前輩...等幾位先進認為差異不大。
另外,01之前版上有人探討【車價與騎車差異】、【淑女車阿伯上武嶺】、【U-Bike上武嶺】,其中不乏網友認為「腳力就是王道」,車子差異不大。
然而,怨念聚合體前輩卻認為「車種性能上的差異,卻是通用所有騎乘者」。
敝人沒有一級碳車、二級碳車的騎乘經驗,有「20年前GIANT老鋼管(三次元Cr-Mo)、2010年GIANT二級鋁車、1.95輪胎GIANT登山車、GIANT小折」,個人覺得「這四種車款的騎車的加速感,真的有差別」
那請教諸位:
(1)不同車種(登山、公路、小折)有差別、鋁車和碳車有差別、碳車和鋼管車有差別,那為何不少人認為一級碳車和二級碳車的差別不大? 是否意味著「最高級的材質,每往上進一階,其差異性越小」?
(2)如果「最高級的材質,每往上進一階,其差異性越小」,那騎士最佳CP值應該是哪一種等級碳車?
資料來源:【 服務業的 單車客 是孤單的~】
怨念聚合體 wrote:
隱於市的選手等級車友可能幾十萬人之中才一個,車種性能上的差異卻是通用所有騎乘者
況且有些人可能不想跟你鬥,有些人可能已經騎了200K300K或是環島快到家了
在這情況下用登山車巴掉他們是又代表什麼...
(二)
2010年GIANT 剛出來TCR COMPOSITE(四級碳車車架?),搭配105,只要39800。 當時敝人有預算想買入,結果進修班的學長叫我來01爬文,並說碳車要買二級的,比較不會軟。 後來就買了GIANT鋁車,沒想到現在01車友(如01遊記達人賴大哥)對於TCR COMPOSITE的好評如潮,但如今TCR COMPOSITE 2要四萬多。
因此,對於碳車車架等級的差異,還是非常迷惘。
(三)
vul4 wrote:
換車短距離都無感
但是破兩百後的差距就越發明顯

認同vul4前輩的「破兩百後的差距就越發明顯」
個人平常練車(50~100KM)都騎公路車(二級鋁車),短程(10~50KM)是騎小折、登山車(1.95巧克力胎)。
有一次是跟媽祖的鑾駕,騎小折100KM(單日),就覺得累到很想在7-11睡覺。
騎1.95輪胎(巧克力胎)的登山車達80~90KM(柏油路),隨著路程加遠,越覺得消耗體力,消耗的速度大於公路車。
不知碳車的差別大不大?
(一級碳和二級碳,二級碳和鋁)
isohera wrote:
跟熱戀中的情人是一樣的
我覺的,正沉迷在其中
越高級會分泌更多腎上腺讓你覺的差很大
過一陣子不熱衷,冷淡了
才會明白差異沒想像中的大...
許多人都會如此說,例如自從U-Bike、淑女車上武嶺之後,就有腳力就是王道一說。
但是其中應該還是有差異的,是吧?
眾所皆知,阿勳大大的車齡兩年、實力是百公里三小時、座騎是歐比亞碳車(高階)。
但不知阿勳大大之前有騎過低階、中階碳車或鋁車嗎?
可否分享其中差異?
(不過,一般人換車之後,中低階的車都會賣掉,也無從「同一人、同一時期試騎兩種等級車的經驗分享」。若是以阿勳前輩而言,2年前騎低階車的數據,和如今實力大增之後的阿勳騎一級車,就形成兩個依變項,無法統計。)
車種有差異 :
像我騎小折就會輸給內人(登山車)。


後來又換個實驗,內人騎我的R3000,換我騎1.95登山車,我照輸。
另外,在我騎小折、登山車的過程中,幾乎追不到公路車騎士,很悶。但騎公路車的時候,或多或少能贏一些公路車騎士。
小結:
車種有差異,那車架等級呢?
如果01車友同時有兩台以上的公路車,兩台以上是分屬不同等級、材質的車架,車主一個人同時期(同一季)試車,同樣試騎台中大三元(約90KM、總爬升1500M),然後像單車雜誌一樣的分析,應該準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