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豔]這就是一級車架跟二級車架的差距嗎

什麼都有差,花錢爽度,美觀度,自信心,都差非常非常多~


尤其是一級車架,坐上去那種心跳加快,腎臟腺素昇高~動力源源不絕的感覺馬上就感覺的出來~



唯一沒變的是總時間罷了................ Orz

這幾年來那些說的天花亂墜的人,沒看過提出科學數據的~

真正在騎菁英組的通常都說沒啥差..........(指二級跟一級車架而言)
既然原PO提到了夾器,所以也來亂入一下好了...

最近順手把6700的夾器換成6800,價錢算公道,而制動力有明顯的提升。

多明顯?同樣的煞車力道,可以少一根手指。XDD 雙軸夾器果然是正解。
我相信是有差的,短程效率最明顯,拉去東西進武嶺.阿里山 看看有沒有差到4%

每天身體的狀態就可差到5%~10%,

太多變數了今天有力進步5%耗太多,明天可能退個4%也是正常

選對東西持之以恆才是王道
我覺得這些都是短暫自high而已
拉一段長一點的時間看功率或速度平均值就會發現差別非常小
神之軌跡MK-II wrote:
過來人的經驗...(恕刪)

換車短距離都無感
但是破兩百後的差距就越發明顯
(一)
redlane wrote:

唯一沒變的是總時間罷了................ Orz

這幾年來那些說的天花亂墜的人,沒看過提出科學數據的~

真正在騎菁英組的通常都說沒啥差..........(指二級跟一級車架而言)


meridian wrote:

我覺得這些都是短暫自high而已

拉一段長一點的時間看功率或速度平均值就會發現差別非常小


版主說的一級車架跟二級車架的差距,redlane前輩、meridian前輩...等幾位先進認為差異不大。

另外,01之前版上有人探討【車價與騎車差異】、【淑女車阿伯上武嶺】、【U-Bike上武嶺】,其中不乏網友認為「腳力就是王道」,車子差異不大。

然而,怨念聚合體前輩卻認為「車種性能上的差異,卻是通用所有騎乘者」。

敝人沒有一級碳車、二級碳車的騎乘經驗,有「20年前GIANT老鋼管(三次元Cr-Mo)、2010年GIANT二級鋁車、1.95輪胎GIANT登山車、GIANT小折」,個人覺得「這四種車款的騎車的加速感,真的有差別」

那請教諸位:

(1)不同車種(登山、公路、小折)有差別、鋁車和碳車有差別、碳車和鋼管車有差別,那為何不少人認為一級碳車和二級碳車的差別不大? 是否意味著「最高級的材質,每往上進一階,其差異性越小」?

(2)如果「最高級的材質,每往上進一階,其差異性越小」,那騎士最佳CP值應該是哪一種等級碳車?


資料來源:【 服務業的 單車客 是孤單的~

怨念聚合體 wrote:

隱於市的選手等級車友可能幾十萬人之中才一個,車種性能上的差異卻是通用所有騎乘者

況且有些人可能不想跟你鬥,有些人可能已經騎了200K300K或是環島快到家了

在這情況下用登山車巴掉他們是又代表什麼...



(二)
2010年GIANT 剛出來TCR COMPOSITE(四級碳車車架?),搭配105,只要39800。 當時敝人有預算想買入,結果進修班的學長叫我來01爬文,並說碳車要買二級的,比較不會軟。 後來就買了GIANT鋁車,沒想到現在01車友(如01遊記達人賴大哥)對於TCR COMPOSITE的好評如潮,但如今TCR COMPOSITE 2要四萬多。

因此,對於碳車車架等級的差異,還是非常迷惘。



(三)
vul4 wrote:

換車短距離都無感

但是破兩百後的差距就越發明顯


認同vul4前輩的「破兩百後的差距就越發明顯」

個人平常練車(50~100KM)都騎公路車(二級鋁車),短程(10~50KM)是騎小折、登山車(1.95巧克力胎)。

有一次是跟媽祖的鑾駕,騎小折100KM(單日),就覺得累到很想在7-11睡覺。

騎1.95輪胎(巧克力胎)的登山車達80~90KM(柏油路),隨著路程加遠,越覺得消耗體力,消耗的速度大於公路車。

不知碳車的差別大不大?
(一級碳和二級碳,二級碳和鋁)
meridian wrote:
我覺得這些都是短暫自high而已
拉一段長一點的時間看功率或速度平均值就會發現差別非常小



我覺的,正沉迷在其中
越高級會分泌更多腎上腺讓你覺的差很大
過一陣子不熱衷,冷淡了
才會明白差異沒想像中的大...

跟熱戀中的情人是一樣的
熱衷時當寶,一點點好處都放大
不熱衷當草,放在家中都嫌佔位


題外話
貴鬆鬆,旁人說沒差
叫車主情何以勘.....
土城加藤鷹
isohera wrote:
跟熱戀中的情人是一樣的

我覺的,正沉迷在其中

越高級會分泌更多腎上腺讓你覺的差很大

過一陣子不熱衷,冷淡了

才會明白差異沒想像中的大
...


許多人都會如此說,例如自從U-Bike、淑女車上武嶺之後,就有腳力就是王道一說。

但是其中應該還是有差異的,是吧?

眾所皆知,阿勳大大的車齡兩年、實力是百公里三小時、座騎是歐比亞碳車(高階)。

但不知阿勳大大之前有騎過低階中階碳車或鋁車嗎?

可否分享其中差異?

(不過,一般人換車之後,中低階的車都會賣掉,也無從「同一人、同一時期試騎兩種等級車的經驗分享」。若是以阿勳前輩而言,2年前騎低階車的數據,和如今實力大增之後的阿勳騎一級車,就形成兩個依變項,無法統計。)


車種有差異 :
像我騎小折就會輸給內人(登山車)。
後來又換個實驗,內人騎我的R3000,換我騎1.95登山車,我照輸。

另外,在我騎小折、登山車的過程中,幾乎追不到公路車騎士,很悶。但騎公路車的時候,或多或少能贏一些公路車騎士。


小結:
車種有差異,那車架等級呢?
如果01車友同時有兩台以上的公路車,兩台以上是分屬不同等級、材質的車架,車主一個人同時期(同一季)試車,同樣試騎台中大三元(約90KM、總爬升1500M),然後像單車雜誌一樣的分析,應該準確。
我只是個宅宅勞工 不是車行老闆(*´>д<)
jr039d5 wrote:
這樣才能促進經濟阿,...(恕刪)

isohera wrote:
貴鬆鬆,旁人說沒差
叫車主情何以勘.....


別人買的都會說沒差,自己買的都差很大。

這就是人性。

不過理性來說真的差異並不是很顯著,到是車架的設定影響騎乘比較大。

以本人不專業的親身體認,
1.從5600變成7900除了外型與質感,使用上還真的沒有多大的驚喜。
2.從cinanili master不知道排到幾集的碳車,變成BH G5,除了車子變硬調外,下坡較穩定外,其幾何與設定反而比較有感。
至於會不會後悔換呢?我只能說很多東西不是只有看"效能",有些細節是會讓人感到值得的。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