暈倒 我不懂為何01這摸多人要反對慣性

同樣的速度下
1輛卡車 跟1輛火車
當然是火車的總能量遠高於卡車

這時候摩擦力 和風阻 對高能量的火車來說 都是相對小意思

但是相對來說 火車要開到100km可能需要30秒
卡車卻只要15秒

p.s 以上只是簡單的舉例
動量 p=mV
還有力量和加速度公式 F=ma

如果你有任何疑問 歡迎挑戰
簡單來說 越輕 越容易加速~~但也越容易減速
要全能輪阻就是要輕,加速快,然後高速的時候盡量低風阻,
例如lightweight 那樣又輕又高框是最好的.

Maocrab wrote:
有兩點先說好:a.這...(恕刪)

michlin wrote:
暈倒 我不懂為何0...(恕刪)


可是你是人,你腳不是裝馬達
連續丘陵起伏的加減速就夠讓你受了....(如:106縣道)
敗家是無止盡的...囧rz
在這篇測評中..... http://www.cyclingweekly.co.uk/news/product/533623/1-000-deep-section-carbon-wheel-grouptest-the-test-lab.html

其中提到..
Test two: inertia Measured using strain gauges on a central axle, about which the wheel is rotated, using a predetermined force. Potentially one of the most useful tests for predicting potential ‘ride feel'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 wheel, essentially quantifying its resistance to motion. For example, a wheel with a low inertia will feel very responsive, requiring less energy to alter its rotational speed, hence it will accelerate easily. At the other end of the scale a wheel with high inertia may not accelerate rapidly but should deliver more of a flywheel effect, and carry speed well, but at the same time will also be harder to stop. Inertia impacts performance whenever there is a change in speed (either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so is a key test. Rotating mass clearly plays a big part in this, and obviously there is a balance that needs to be achieved for a good all-rounder.


輕的輪子利於加速是無庸置疑...
弔詭的是... 我們並不是選手...也不是機器...不會持續的加速上去
這邊多數人是市民組,當加速到一階階段後開始進入維持,切換到巡航模式
選手比賽需求衝刺速度,瞬間爆發迴轉使得慣性存在是一種妨礙
但大多數的運動愛好者而言,[適當]慣性對於地無三里平的台灣有沒有幫助,請自由心證

補充一下,如果場景是爬山,我對於慣性是累贅完全百分百同意
michlin wrote:
暈倒 我不懂為何01這摸多人要反對慣性

不只01啦~
這種慣性問題,
只要稍微懂的人都知道對騎車沒幫助。
汽機車輪圈也是輕的好,簧下重量聽過嗎?
慣性在自行車上是利大於弊。
michlin wrote:
如果你有任何疑問 歡迎挑戰
簡單來說 越輕 越容易加速~~但也越容易減速

都說自行車最大的阻力是風阻了,
以自行車輪累積小小的慣性一下就被風阻給吃掉。
還不要提要累積這樣的慣性,還要靠自己的腿踩出來.....
nitosuji wrote:
可是你是人,你腳不是裝馬達
連續丘陵起伏的加減速就夠讓你受了....(如:106縣道)

汽車這樣停停走走,也很耗油呀。
保持適當轉速與速度最省油。
開一台很重的車,肯定耗油。
自行車還有人說慣性輪,
慣性這麼有用,沒聽過汽車再說慣性車的。

小弟我的車就是一台1.6T的休旅車,超重超耗油,
上坡重拖也就算了,下坡車重,煞車也是要扣比較重。

就算用上坡慣性輪累積足夠慣性給你下坡,
下坡都不用煞車的歐?
累積的慣性還不是要煞車給消耗掉,根本沒賺。
下緩坡不用煞車,速度高,
被風阻吃掉的動能也多,真的沒賺。

hotscalefly wrote:
輕的輪子利於加速是無庸置疑...
弔詭的是... 我們並不是選手...也不是機器...不會持續的加速上去
這邊多數人是市民組,當加速到一階階段後開始進入維持,切換到巡航模式
選手比賽需求衝刺速度,瞬間爆發迴轉使得慣性存在是一種妨礙
但大多數的運動愛好者而言,[適當]慣性對於地無三里平的台灣有沒有幫助,請自由心證

選手的體力比一般人好的太多,換句話說就是引擎很有力。
既然對選手來說,輪子太重是一種累贅。
那對一般人,體力不好的朋友,輪子的重量是一種更大的負擔。
我引擎都比選手差了,還用比較重輪子,當然更累。

上上下下的丘陵地,
就算能在上坡累積較多動能,在下坡中釋放.....
考量到高速的風阻,這累積出來的動能也很快就被吃掉了。
反而是高速平路,這種慣性輪的缺點比較不明顯。

我是完全不會想選所謂的慣性輪。

ddar白馬 wrote:
選手的體力比一般人好的太多,換句話說就是引擎很有力。
既然對選手來說,輪子太重是一種累贅。
那對一般人,體力不好的朋友,輪子的重量是一種更大的負擔。
我引擎都比選手差了,還用比較重輪子,當然更累。...(恕刪)


尊重您 ^^


抱歉抱歉...原來您不熟悉慣性使用方式
您在思考一下這一句....


上上下下的丘陵地,
就算能在上坡累積較多動能,在下坡中釋放.....
hotscalefly wrote:
抱歉抱歉...原來您不熟悉慣性使用方式
您在思考一下這一句....

我想他的意思是指上坡時的輸出會被轉換成位能,而累積的位能在下坡時會轉換成動能


怨念聚合體 wrote:
我想他的意思是指上坡...(恕刪)


輪阻輕才是好絕對是不對的,
因為如果要爬坡,那重力是最大的敵人,當然要越輕越好.

但是如果是平路,像是計時賽,就不會選輕量的輪阻,
因為風阻相對重要,就要選重量較重的輪阻,比較好維持高速.
P.S 當然也不能太重,避免加速慢了,有時候需要轉彎要煞車,當然也需要再度加速.

在陸上有高高低低,所以要輕要重,的確是要取捨,
所以也才會有所謂全能輪阻就是什摸都不能的概念,
器材是要會使用,而不是一直聽商人亂蓋.

P.S 以上我不是想要強調輪阻有多重要,
因為最重要是人,但有些人誤會了輪阻的概念,
亂扯,我只是想要樓不要歪了.....

自行車的風阻有70%是來自於人體,
老實說:不管是輪组,車身的風阻有多低....最重要的影響關鍵是人,並非車.

ddar白馬 wrote:
不只01啦~這種慣性...(恕刪)
michlin wrote:
自行車的風阻有70%是來自於人體,
老實說:不管是輪组,車身的風阻有多低....最重要的影響關鍵是人,並非車.


michlin wrote:
同樣的速度下
1輛卡車 跟1輛火車
當然是火車的總能量遠高於卡車

這時候摩擦力 和風阻 對高能量的火車來說 都是相對小意思

但是相對來說 火車要開到100km可能需要30秒
卡車卻只要15秒


nitosuji wrote:
可是你是人,你腳不是裝馬達
連續丘陵起伏的加減速就夠讓你受了....(如:106縣道)


ddar白馬 wrote:
都說自行車最大的阻力是風阻了,
以自行車輪累積小小的慣性一下就被風阻給吃掉。
還不要提要累積這樣的慣性,還要靠自己的腿踩出來.....


怨念聚合體 wrote:
我想他的意思是指上坡時的輸出會被轉換成位能,而累積的位能在下坡時會轉換成動能

各位前輩、先進,大家晚安。
中秋節快樂。


【壹、】
不好意思,關於慣性,請教一下。

大家提到的「慣性」理論,有【重量】、【風阻】、【人力】....。


那「【輪框尺寸】」是不是也有關於【慣性】?

例如,「小折VS. 公路車」,兩者前進的效率,有很大差別。

另外,「26吋輪登山車 VS. 公路車」也有效率差別。

是輪框尺寸的問題嗎?

小折【輪框小】,【慣性】比較差?


(1)「小折VS. 公路車」部份,測試比較

9月15日,星期日,我騎小折、內人騎登山車,在自行車道(筆直5KM、平緩-1%、無紅綠燈、柏油鋪面)休閒騎,沒多久有一隊公路車車隊(8~9人)快速從旁邊通過,我嘗試以小折追看看,有追到,其中一騎士說「什麼? 哇~~公路車被小折追過去!!」。我 只能勉強跟了約5~600公尺,就沒力了,而且我已經是盡力了,踩到大盤都踩空(飛輪最小齒),沒法再加速,就慢下來,有一騎士對我打招呼說「繼續加油」。

下午,就請教單車店,老闆說「小折【慣性】差,平路速度的維持較無法和公路車相比。 爬山就不一定,小折腳力好、公路車腳力差,小折還是能贏公路車


另外,【慣性】的評估,是不是要以【平路】做比較?

nitosuji前輩舉例【上下起伏】。
但上坡受慣性影響大嗎?
平路的慣性影響似乎較顯著,小折輪胎小,在平路幾乎不是公路車對手。

這一點,【單車騎士】似乎都知道,因為2013年3月24日的【台72線自行車大賽--75公里自我挑戰】,800多名參加者,有登山車、有公路車,幾乎沒有小折。或許大家都知道要以小折來挑戰「平路、嚴格關門點的台72自行車大賽」,是很不容易完賽的。

在騎自行車道時,有一位賣肉包、菜包的阿婆,她對我和內人說「你太太騎小折,你騎大車(公路車,阿婆不懂公路車名稱,故說是大車),那你太太怎麼能追上你? 」

似乎上至單車高手、下至車店老闆、一般人士,都多多少少了解慣性。



(2)「26吋輪登山車 VS. 700C 公路車」

同樣是筆直、【-1%平路】,我騎公路車、內人騎登山車,一起踩到時速20,之後我「都沒再踩(迴轉速0)」,內人一直有踩踏板,結果她速度落後我很多。(她一直踩,時速約由20--25,我不用踩,時速到達30。 一直滑行到2公里之處停下等她。)


同樣是這個道路,我騎小折、朋友騎公路車,時速約25,他有時可以不用踩(配合我的速度),我要一直踩,才能跟上他的速度。


以上,應該是慣性的一環。




當然,各位說的【重量】【風阻】【人力】也是影響慣性的因素。
但是,因為【自變數】(統計學專有名詞)實在太多,不同人、不同車、不同時間、不同路況(山路、平路)測試,變數太多,無法統計成果。

需要像【科學研究】那樣,有一項變數、其他是【固定參數】,才能測的準吧?

例如,像【藍波美利達風洞測試】那樣,用實驗室,同一人,不同輪組(A、板輪,B、低框輪),同一風速,然後測試慣性與速度的關係。


【貳、】
michlin wrote:
輪阻輕才是好絕對是不對的,
因為如果要爬坡,那重力是最大的敵人,當然要越輕越好.


但是如果是平路,像是計時賽,就不會選輕量的輪阻,
因為風阻相對重要,就要選重量較重的輪阻,比較好維持高速.
P.S 當然也不能太重,避免加速慢了,有時候需要轉彎要煞車,當然也需要再度加速.

在陸上有高高低低,所以要輕要重,的確是要取捨,
所以也才會有所謂全能輪阻就是什摸都不能的概念,
器材是要會使用,而不是一直聽商人亂蓋.


michlin 前輩說「但是如果是平路,像是計時賽,就不會選輕量的輪阻,因為風阻相對重要,就要選重量較重的輪阻,比較好維持高速.

這一點滿對的。

因為【台72線自行車大賽--團體計時組】,很多車隊都用【板輪】。






以上,是【身為初學者】的【粗劣看法】,還請不吝賜教。

謝謝。
其實慣性是一種感覺了~~
因為根本沒有人對自行車的慣性作一個物理的定義~~

但是小折在平路會騎輸公路車,
小折在爬坡會騎嬴公路車.
和之前討論的慣性比較不一樣.

小折因為輪徑設計的關係,善於爬坡 而較不擅長平路維持速度,
這是因為輪徑小的車,扭力會比較強~~~扭力在汽車的領域上經常看到.

不然如果用之前的討論是以重量來分辨貫性的強弱的話,
小折通常還比公路車重咧~~應該慣性比公路車強,
這有點像是用用百米賽比馬拉松選手比速度~~要看比啥才能決定誰會嬴~~

P.S 決定性能的因素很多,既然是公路車板盡量用相同的條件,一個變數去比較,
例如 同樣速度,不同重量 or 同樣的阻力(風阻 or 摩擦阻力),不同重量
就大致能了解其中的奧妙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14&t=2544311&p=1
有空看看這篇也行

【麵包超人】 wrote:
各位前輩、先進,大家...(恕刪)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