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24, 跑零, neutron ultra抉擇

我不常拆

只是1X 年前就拆過Ksyrium 花鼓,從M10 棘輪換Campy 棘輪,也換過培林

最後把鋁幅條拆掉換備品上去,重編

再來就把輪子送給學弟

山姆叔叔3746 wrote:
聽起來 你應該是...(恕刪)


因為我有腦,所以我記得




















既然輪組公親大頭都出來了,就讓他們繼續分享吧...我言盡至此
歡迎來Aq's Bike http://aqbike.blogspot.com/
Steven Beal wrote:
那你怎麼看 7850 HUB 的 FTF, 花鼓結構 (後花鼓 2 CROSS), 28/24 碳框, 以及鋼絲 (SAPIM CX-RAY ?).

找了一下版上的討論, 很少談到這一些細節, 不知到 7850 這一代的花鼓與 CAMPY 大花鼓耳的設計, 有什麼更特別的地方 ?


您過獎了,我只是weenkend warrior + keyboard surfer...

雖然我對廠輪幾乎都沒啥好感(尤其是喜歡拿一些小花招來當做行銷賣點的輪組),但我認為Dura-Ace的設計算是廠輪中的優等生,符合Shimano實用、不花俏的風格。

花鼓的flange distance很理想,加上偏心的後輪圈,雖然鋼絲少且細,但還可以維持足夠的側向剛性,對重量級的使用者可能嫌不足,但本來就沒有萬能或one size fits all的輪組,所以剛性也不算是DA輪組的缺點。要改善也不難,如果用較厚的鋼絲(例如2.3x1.5的扁鋼絲)重編DA輪組,就可提升側向剛性。

Shimano用碳纖強化的輪圈是個好主意,減輕重量但不犧牲強度,雖然沒有Mavic的ISM切削加工來得炫目,不過是非常實際的做法。

編法不用出怪招,Shimano輪組左右都用2交叉是最可靠的編法,交叉編法雖然平凡無奇,但套句老外愛說的話:"If it ain't break, don't fix it."。非傳動側radial、2:1、甚至傳動側radial,都有各自的缺點,腳踏車鋼絲輪的基本結構經過一個世紀以上都沒有改變,各種編法的變化早就被前人玩遍了,但經過廠商行銷話術的美化之後又變成"new technology"...

在我看來,Shimano的編法值得加分,鋼絲相對花鼓的角度是完全的直交(鋼絲在花鼓耳的切線方向),花鼓耳尺寸固定時,鋼絲越接近切線方向,則輪組扭轉剛性越好,驅動扭力對鋼絲張力的影響也較小(減少鋼絲的負荷、張力變化量較低) 。以一般花鼓的設計來看,扭轉剛性的差異不會很明顯,其實不用太計較鋼絲角度或花鼓耳尺寸,真要比個高下的話,Campy/Fulcrum的傳動側花鼓耳雖然很大,但大而無當,輻條頭離花鼓耳的邊緣還有一段距離,沒有充份利用花鼓耳的尺寸,而且輻條的角度遠大於切線方向,相對花鼓中心的力臂長其實和Dura-Ace的小耳花鼓差不多。有效的花鼓耳大小,應該要看下圖所示的力臂長才對,只看花鼓耳尺寸是見樹不見林:



花鼓的軸承結構是Shimano的強項,這就不需贅言了。

除了全碳輪圈的款式,Shimano輪組的價格也比較不傷荷包,價格一直是我對廠輪反感的主因啊!

不過大部份廠編輪的編工還是比不上慢工出細活的手編輪,有次我量了一組7850-C24的鋼絲張力,並不是很均衡,有幾支張力明顯偏低。廠編輪為了因應快速編輪的要求,鋼絲常上防鬆膠以做為張力不足的補救措施,但並非萬靈丹。
f2344773 wrote:
Traction 傳到哪兒就哪兒打交叉


傳動側放射狀是先天不良的編法,不讓張力較高的傳動側輻條來傳遞扭力,反而要讓低張力的非傳動側一肩扛起,雖然能拉高輻條張力和強化個別組件的強度來解決這個問題,但實在不是高明的設計。

在我看來,Mavic的剛性好並不是isopulse編法的貢獻,較粗的輻條和較高的輪圈剛性才是主因。

givemelightbike wrote:
傳動側放射狀是先天不...(恕刪)



主因是輻條 框體自身的強度還好
但新年份的輻條改款....細了....
挖洗"山姆叔叔"啦...
f2344773 wrote:
因為我有腦,所以我記得

AQ大還記不記得曾經自己在輪組廠工作,
然後講自己家輪組很好,其他台廠都不好的往事?
還有要大家不要買超過1萬5千元輪組的往事?
小弟草食動物,沒有很高的智慧,可是我有羞恥心。
f2344773 wrote:
既然輪組公親大頭都出來了,
就讓他們繼續分享吧...我言盡至此

感謝AQ大的貢獻,苗頭不對,我也是會鳴金收兵的。
Steven Beal wrote:
不過, 我與許多觀望的買家一樣,
還是擔心大噸位體重對輪組的 "摧殘" (本人體重都在 75-78kg 左右游移),
所以還是想聽聽大家對這一組輪組的看法.

我覺得還沒超過80kg都還好,
只是shimano c24系列用轉速去帶會比較好騎,
喜歡大力硬踩的朋友可能會不習慣,
這時跑0可能會比較適合。

跑0也是很好的open輪組,
畢竟管胎還是比較難照顧,
而跑0的保修也方便,很理想的輪組。
要性能選管胎輪組,要方便好保修選open。
其他不要想太多,換零件的爽度與新鮮感,
不會超過3個月
Alpha cycle wrote:
這真的是歷史性的一刻
單車版四大天王齊聚同一個頁面

Steven Beal wrote:
怎引出這四個人...
搬板凳了, 戲開演了, 雞排攤, 奶茶攤 Stand-by !

可惡,我想當看戲的,不想當演戲的。
neutron ultra其平路是一大敗筆

速度掉很快很難維持

跑零的平路最優~~

所以啦~有一好沒有二好

那neutron ultra跟c24的平路哪個比較好帶呢? 輪組真的是有一好沒二好呀

其實現在的race也不難騎了 人比車強 我會繼續努力的


團圓嚕 wrote:
neutron ul...(恕刪)
平路鋁框差不多...
可以考慮大魔王c24 tu
價格也是
建議你就買一組REYNOLDS 46T通吃,看起來又帥。下雨天騎RACE。低框輪真的很少用到啦!

linklist wrote:
那neutron u...(恕刪)
題外話:

我上個輪組是買二手的7900 C24回來重編順便換上白色工業H2+H2花鼓,鋼絲是前424後474+424,張力是個敗筆,拉到原廠極限值:120/140,PRO4輪胎100/105psi,體重67KG,車重6.8KG。

有借朋友試騎(同胎同胎壓但不同車架,他更輕5XKG),不專業分享:硬到受不了= =

因為張力拉太高,所以非傳動面受不了裂兩處(約700KM),只是列在NDS讓我很疑惑。

現在是用錦麟的新框:TB20,寬度23mm管胎鋁框,張力學乖了100/120,前後360,維多利瓦290TPI 23/25C,胎壓120/125PSI(還在慢慢增加找尋適合的胎壓值),PMP。

這組框就很滿意了。

回到正題:
不專業分享:"總重":78以下可以考慮9000 C24(不太建議用以前的C24),超過就選neutron囉。雖然neutron純框體約在460上下,讓我很想不透他為什麼是爬山框(C24沒記錯好像37X,我有量過。)


視覺:跑0


平路嘛,爬山框就不要強求了,強求腿力吧。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