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線爬坡65%,平路35%,可能用open胎的板輪嗎?

那請教Campagnolo 的bora ultra 50 clincher版,1430g

公司貨好像快九萬,這個可以買嗎?

性能也像內行的前輩們講的那麼差嗎?

marx1964 wrote:
蠻想知道何種廠牌有1300g...(恕刪)


小弟文中是寫30mm而不是40mm喔!

樓主需求是以爬坡占多數
所以才建議框高不要太高的
而一般框高落在28-30mm上下的碳框在重量上也較輕

40mm上下的Open碳框要1300g上下的當然也有
框高47mm的Lightweight就是箇中代表
印象中OPEN框也才12XXg

而框高30mm上下OPEN框碳纖輪選擇的可就多了
文中提到的TOKEN、Giant SLR0都大約在13XXg這個範圍
雷諾也有框高29mm的,重量也差不多



Lightweight 有出clincher版的板輪啊...

請教前輩這個一組公司貨,大概要多少錢啊?


倪同學 wrote:
不爬坡,只看平路轉...(恕刪)


一直聽到倪同學說到某輪組"結構剛性"差
不知道倪同學指的是哪一組?
其結構為何?
剛性為何?
差在哪裡?
願聞其詳....
strikerbear wrote:
Lightweight...(恕刪)

別浪費錢

elvisbar wrote:
一直聽到倪同學說到某...(恕刪)

我寫得很明確,看不懂就算了
elvisbar wrote:
小弟文中是寫30mm...(恕刪)


30mm也算板輪?
買鋁框就好了不是嗎~~不要浪費錢..

樓主要的是板輪~看起來比較殺的那種

strikerbear wrote:
Lightweight 有出clincher版的板輪啊...(恕刪)


有~~可是價錢你不會喜歡的 4120€ 白色板要 4600€

不要浪費錢....



就算要買~同廠牌 同調性 花更多的錢 卻重了100g...何必呢?

Lightweight Meilenstein T Carbon Wheelset Tubular 3390€

碳板鋁煞(或其它耐熱材質)對下坡較沒信心者還有不怕燒框的好處
全碳open框~~~實在是想不出有什麼好
各位前輩,所以結論到底clincher版的板輪好不好用?

還是說只是便宜的太重,性能差

還是說只要付出小朋友,直上好的clincher版高框板輪,也可以?

這好像是兩件事...

新手認真發問,請指教!
strikerbear wrote:
各位前輩,所以結論到...(恕刪)


你買BORA ULTRA 要付九萬塊
結果你買更重約200G的OPEN版
配路感滾阻效率較差的OPEN胎
買競賽輪是為了是什麼?
練習輪買鋁框不就夠了嗎?
很多玩家純粹騎爽的
也是直接玩管胎去了
選擇很多種,我的意見就這樣
要爬坡,open框我寧願把錢砸在R-SYS SLR上。

外型優、評價好、好轉手。

open板輪個人認為除了好看以外,對上管胎板輪我真的不知道會有什麼優勢...


我一直都堅持只使用Open板輪

買一個萬一運氣不好,不知道能不能補的起來的輪胎
速度真的差到那麼多嗎?


整車一級和三級才差5分鐘

沒錯我知道管胎比較快,但是如果你騎車都是一個人騎
還得擔心回不回的了家或轉換區

我有能力跑全馬sub4,但我沒能力推車走全馬的距離

我個人目前使用的Open板輪有Giant SLR0, Zipp 303,Equinox 45c pro+SLn,Mavic sl
個人覺得前面三個都很好

看看世界級選手比賽,很多都還是Open板輪
Kona Top15 Men
我是嘟嘟中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