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招搖過街?來試試它吧!INTER PRO(新增Trigon 碳纖座管&一體式飛行把)

原來Detonator是防刺胎喔...
我的輪胎在一次往十分的路上就被碎玻璃給刺破了...
不知道 Ultra Race有沒有好一點?

最近又敗入了GP4000s的庫存,想說今年大漲要先囤積一些...
So long ago, another life, I can feel your heartbeat...
新車入手約十天時間,處女航即獻給墾丁行,總里程154.624KM路線含括大直線、緩坡、中距離陡坡、急下坡、髮夾灣,當作試車報告的題材實為首選!

Day 1 枋寮車站->墾丁 55.33Km
第一天的路程是典型公路路線,包含大直路、長緩坡、緩下坡,聽著潮水拍打海岸所發出的聲響,
愜意踩踏向南!!
平直的公路是測試車身協調性的好所在,微微順風幫助下,0~45KM輕鬆達成,帶起車身絲毫不拖泥帶水。
拜CARBON前、後叉所賜,路面減速條的處理相當不錯,感覺就像在接地處放了一塊矽膠,震動力道是和緩但明確的傳遞出來,完全不失路面操控感。
45-55KM就需要努力拉回轉數,但不易維持,或許這與胎皮有相關,這次使用的MAXXIS公路防刺胎,屬練習胎等級,重量及胎紋應該都是影響續航力及加速性的因素,如果換上純正的公路光頭胎(GP4000),我想加速感應該會更優異。
途中經過幾個可加速過灣的大型彎道,當然是不客氣的努力踩踏進灣,在彎道踩踏過程中可以感受出鋁合金前三角的剛性,或許是還不夠熟捻,彎道騎程中總覺得車架可以在承受更大的扭力輸出與轉向,但每每一起這種念頭車身就會瀕臨失控邊緣
四、五個彎道屢試不爽,或許車架剛性還是經不起這樣的騎乘方式,或是騎士技術還有待加強?
不可否認的是,這組車架確實有讓你頃角可以更深、踩踏輸出可以更大的衝動,端看您如何駕弩了!!

Day 2 墾丁->199線道與南迴交界 55.07km
第二天是此次行程重點,山路的起點,迎接我們的是原住民部落的熱情與遍野的美景!
199線其實並無太多迂迴難以征服的彎道,大多是緩坡,最陡坡只有5%的坡度維持600公尺距離。
這種路線適合細細體驗每一下踩踏輸出的變化,當然更適合檢視抽車上坡時五通的強度。
起點出發齒比by 50T對20T,發現異常的輕快,與上一台FUJI相比,相同的檔位確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輕巧帶起車身後往深山進發,最終大盤還是掛在34T低速檔,搭配後23T-25T的齒比前進,
跟以往鋁合金後下叉車種相較,爬坡時可以明確感受到力量確實有傳遞到後輪上,是因為做為跑車設定,
後下叉距離較短所帶來的效應嗎?我喜歡這種車架與騎士互動的感覺,感覺很踏實!

來到一處約1.85KM的長緩坡,起身抽車,五通剛性超乎想像的好(沒騎過好車),力道傳遞直接,
在不刻意加重踩踏力量下(單純以身體重量下壓),五通變形程度微乎其微,這結果倒是讓我很意外。
確定五通剛性後,更加放膽加重踩踏力量,此時發現五通開始變形了,但是力量傳達還是非常直接的!

199縣道爬到標高456M後開始一路下滑終點是與南迴(台九)的交界點,下滑我盡量始車速保持在40KM以上,
藉以體驗車架中、高速行駛在狹窄山路的感覺,途中幾個彎道在入彎點是看不到彎道頂點的,一樣保持40KM入彎,
馬上感受到車架剛性所帶來的安定感,在彎道中旋回時跨下戰馬你只需要固定住腳的方向(有上卡踏),
基本上40KM巡曳的速度行駛在199縣道的下坡路段是相當愜意的,當然精神還是要集中,途中有幾處坑洞還好有及時閃避不然可能是人仰馬翻了

閃避坑洞不會有尾大不甩的感受,上一台公路車在下坡過彎路段臨時改變龍頭方向會發生車頭已過障礙物,
後輪還留在原本的行進路線,不及反應的現象。當然上述狀況可以由騎士的技術來克服,不過就騎士沒改變的現況下
可以明顯感受出兩台車帶來不同的操控差異。(Fuji newset2.0 & Inter Pro)


Day 3 199縣道&南迴公路交界->枋寮車站 44.38Km
到達199縣道與南迴公路交界點航向轉往西北,開始下滑南迴公路,開始一趟高速off road的旅程!
南迴的彎又大又急,加上路面時常有整修的狀況車流量又多,這段路程真是驚險。
此路段給了MAVIC四級輪組最好的試驗場地,一樣保持在40Km時速下滑,其實速度應可在提高十公里左右,
但路面真的太糟糕加上車流量多所以作罷,但40Km的速度也夠讓我吃足苦頭了,沿路震下來差點骨頭都散了!
回到北部檢視輪組狀況,前輪還是保持原狀偏擺在合理公差內,後輪就有留下痕跡了,偏擺約2.5mm,
送去車行調教後,又是一尾活龍。

我給MAVIC四級輪組很高的評價,實在是經濟的選擇,適合只有一台車一套輪組凸全台灣的車友,慣性、剛性
、視覺都具備,唯一可以詬病的就是重量了,但這是魚與熊掌無法兼得的,要剛性在重量上就要有所取捨。
當然高價鋁框&碳纖輪組可以在兩者間取一平衡點,不過這應該不是普羅大眾車友所能負荷的


總結
如果十分滿分我給九分,無論在車架剛性、配件、輪組、協調性在此級距的售價我想是值回票價的。
剩餘的一分,因為沒有完美的車所以也就不會有所謂的滿分了,試騎過MAVIC ES輪組,發現他的滑順度真是無可比擬,但我買輪組輕量化並不是唯一重點,耐用性才是主軸,當然耐用性與重量是成反比的。
有用過MAVIC ES的車友可以分享經驗談嗎?所收集到的資訊褒貶參半,正確說應該是負面評價多於正面,
最常聽到的就是輻條斷裂。
期待更多的相關經驗分享嘍!
fausthsu wrote:
原來Detonato...(恕刪)

Ultra Race&Ultra Sport都有防穿刺功能,
但都較Detonator來的弱,Ultra Sport車友小熊有用過,
他就是破了三次受不了才換成Detonator,基本上防穿刺只是消極防護而已,
真的扎到玻璃應該都要破胎下場!
我在想另一個原因會不會是公路車胎沒辦法作的太厚實,即便都是防刺功能,
公路車胎防刺的效果還是會落後MTB一大截!
獨愛IBM wrote:
Ultra Race...(恕刪)


嗯,只防側邊,小異物還頂的過,

若是鐵釘之類的硬物還是得破,

不過這對常常會被大車逼到路邊或水溝邊緣的車友很實用喔,

因為路邊小異物最多
denny.w wrote:
嗯,只防側邊,小異物...(恕刪)

是阿,這次墾丁行,155公里的路程,好幾次壓到路肩碎玻璃
以為要破胎了,但都完好無缺,讓我對這條防刺胎信心大增!
看樣子真的是我比較衰...還是近0.5cm長的縫...
隔天還用同樣的內胎外胎騎了近30km山路,要不是因為進家門前用手把輪胎上細石撥掉時發現那邊是突起來的,可能還傻傻地繼續用下去...
So long ago, another life, I can feel your heartbeat...
有伙伴可以提供馬牌GP4000的騎乘心得嗎︿︿
GP4000標示也有防刺功能,很好奇怎麼在防刺、輕量&路感之間取得平衡!

另外原車配的ZIPP碳纖把手&碳纖龍頭要售出嘍,有興趣的伙伴可以參考
有一些高級胎,是因為可以打到比較高壓的磅數,然後因此會產生一些防穿刺的效果。然後葛屁四千好像有加入什麼black chilli嗆辣椒的材質,忘記是不是這個材質可以幫助防穿刺,還是他是幫助路感的。雖然小弟沒有騎過這條胎,不過似乎沒有看過什麼惡評,目前也打算北海岸時買個一車份裝來爽一下,但是平時路騎和練習台應該是絕對捨不得用的了,一車份定價4張小朋友耶XD。
hirosue1017 wrote:
有一些高級胎,是因為...(恕刪)

正好也在盤算要不要買一車份來裝,趁北海岸比賽時測試!!
GP4000好像有藍色的吼?
幾時要裝,要通知一下一起敗家吧!!
顆顆顆顆顆顆~~~我要敗紅色的~~~趕快來訂好了~~~不然不知道趕不趕的上,還敗不起好輪組,只好先來敗好外胎。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