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門碳車與一級鋁車要怎麼選擇?

Z71312 wrote:
碳車缺點是.不好照顧(恕刪)


其實.......鋁車比碳車難照顧................

鋁車體怕"人身體的汗",會造成車架腐蝕

鋁車架也比碳車價不耐摔(以捷安特為例,捷安特頂級鋁車的管材

真的抽得很薄)
luftbubi wrote:
然而GCN的比較一點(恕刪)


這提到一個很好的點.

Cannondale 最新的空力車SystemSix, 原廠自己的測試, 當騎士以4W/Kg輸出時, 平路一公里可省3秒鐘, 隨著坡度升高遞減, 到坡度6%時和自家的爬坡車相等, 再來比爬坡車慢. 原文連結

https://d1mo5ln9tjltxq.cloudfront.net/-/media/files/whitepaper/systemsix_whitepaper_v2.pdf?la=en-us&hash=CFBA05F624C16CD6EBFD44804AA0B63994397751

試想大部分都是假日騎士的我們, 有幾人能以4W/Kg持續輸出.

材料管型的不同絕對有差, 但某方面是優勢時, 另一方面可能是劣勢, 且也要有體力才撐得出優勢, 在路上騎時也不是一路都同樣的路況. 記得第一次剛升級輪組時, 真是驚為天人的順暢, 但一遇到坡, 一樣喘到不行, 看著其他人有說有笑的從旁超過.

也不必擔心把車騎壞, 撞壞的不算, 和手機電腦一樣, 通常在用壞前就想換了, 真能騎壞也是一種成就, 更有理由升級. 也不用想太多, 選一部自己看順眼覺得帥的就好了, 車帥才會多騎, 多騎自然就會進步.
dino750 wrote:
這提到一個很好的點.

Cannondale 最新的空力車SystemSix, 原廠自己的測試, 當騎士以4W/Kg輸出時, 平路一公里可省3秒鐘, 隨著坡度升高遞減, 到坡度6%時和自家的爬坡車相等, 再來比爬坡車慢. 原文連結

https://d1mo5ln9tjltxq.cloudfront.net/-/media/files/whitepaper/systemsix_whitepaper_v2.pdf?la=en-us&hash=CFBA05F624C16CD6EBFD44804AA0B63994397751

試想大部分都是假日騎士的我們, 有幾人能以4W/Kg持續輸出.
這剛好GCN前幾天也有測,6.4%的坡用多了三公斤的計時車,時間卻是一樣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有推力4W/kg,不過之前加的功率群裡面,200人有25人有;3.9W/kg的也有至少五人,算起來有上功率的十個人有一位就做得到,等於這棟樓有三四個人可以
https://www.facebook.com/globalcyclingnetwork/videos/2663752447043649/

dino750 wrote:
這提到一個很好的點....(恕刪)


Faster in the sprints

In a 200m sprint with riders putting out a 1000-watt effort, the SystemSix rider would be four bike lengths ahead at the line.

系統6的文宣也是充滿了鬼扯
a277888 wrote:
這剛好GCN前幾天也(恕刪)


我肯定我會是在那另外9人之中

如果已經練到10分之1的那一個, 也都知道依自己特性去選車了. 舉個例子, 我常跟騎的團有位車友就是完全重踩型的, 長坡也都重踩上去, 我自己則是看到長坡就坐著靠迥轉速, 他就適合12-25之類的齒比, 我就需要KOM之類的組合.


luftbubi wrote:
Faster in the...(恕刪)


至少他們沒有把新車講得像會飛天一樣
Giant SLR沒這麼容易生鏽, 我曾經吹過海邊鹹水,
等了一兩個月後保養時只看到鋁框無漆部份有些微生鏽,
2016 SLR上管中央段感覺比較薄, 其他部好像沒特別薄的感覺, 後期新車沒研究了,
SLR通常搭配全碳前叉, 就這點感覺比較特別,
a277888 wrote:
這剛好GCN前幾天也(恕刪)

很有趣的實驗, 但是還是有盲點.
最關鍵的, 就是人家是高高手.
你覺得380瓦很多人都辦的到, 問題是人家騎380可能只需要用上六分力, 一般車友是吃奶的力.
所以區區15分鐘的行程對強者來說, 根本不會衰竭, 游刃有餘, 成績可以配得差不多.
我是認為, 越肉腳對器材的依賴越深.
車重一公斤對我來說差別就很大, 不用爬很大的山成績就差上許多...
太平狐 wrote:
只要不摔到,碳車騎個5-6年以上沒問題(恕刪)

回想我過去一年,假日在河濱被下坡煞車不止的uBike撞上,路口人多我無法閃。幾次靠著,大風吹車倒。一次晚上回家慢速騎在略暗的騎樓,沒看清前方是階梯,車就倒了。
只要不摔倒,真的蠻難做到。不然的話,碳車的曲線真的比較漂亮。

其實有碳車車友跟我勸說,平地摔車,都是把手、踏板先緩衝著地,頂多變速器那邊裝個防撞的,不會有事的。我也在想過兩三年有無必要換碳纖維。
das Auto wrote:
一般賽車車隊都是不計(恕刪)

F1大概四場才會換引擎 因為換超過配額會被罰退 以單車舉例就是環法賽你會晚人家二十分鐘出發
jlhwu wrote:
其實.......鋁車比碳車難照顧................
鋁車體怕"人身體的汗",會造成車架腐蝕(恕刪)


前前後後騎過6台碳跟鋁車,還真沒遇過腐蝕問題
尤其是亞洲地區大多沒有冬天下雪馬路灑鹽,汗水腐蝕在把帶位置出問題會比車架來得快
反正碳車曬太陽又好鋁車汗水浸又好,車架要報廢前早就因為小惡魔被換掉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