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無內胎是針對登山車低胎壓設計的,低胎壓下自補能力會比較好,
公路車最低至少都有80PSI以上胎壓過高導致補胎液的自補效能低落。
2.補胎液大概半年會乾掉,半年就要補充一次,舊的補胎液會像白膠
一樣乾掉成塊狀在胎內,定期要拆胎清除。
3.無內胎非常講究氣密,尤其是公路車高胎壓,所以拆裝不能用
挖胎棒,否則反覆多次傷到胎唇,你的無內胎就打不起來了。
(這點也跟第2點衝突,不拆外胎就是補胎液在胎內乾掉變阻力,
拆外胎清除又有傷到胎唇無法打氣的風險)
4.就算外胎破小洞可以自補也不要太開心,因為無內胎顧名思義
就是由外胎承受氣壓,破小洞後會因為公路車的高胎壓不斷撐大
,撐到後面裂成1公分的大縫,然後整條胎就只能當垃圾丟掉。
5.對!!無內胎也可以裝內胎,但你絕對不會想這麼做,路感會變超
差,有鬼在拖的感覺。
後來還是乖乖回歐噴胎,且現在新出的歐噴胎滾動阻力越做越低,
性能也不輸給無內胎,後勤維護不像無內胎這麼多毛需要煩惱。
Monte920 wrote:
+1其實這也就是無內(恕刪)
tamasa wrote:
就如同 Monte920...(恕刪)
感謝M大及t大的說明,對人力推動的自行車來說,輪框重量影響確實至關重要,用加重輪框及輪組來換氣密實不可行。但我查了一下Mavic的Elite UST不需要使用補胎劑,輪組重量只有1490G,價格也很有吸引力。可惜我剛換過輪組而已,太晚看到M大的建議,不然真的可以買Elite UST來試看看不要補胎液的無內胎系統。對無內胎系統來說,最大的缺點就是得用補胎液,像UST這種輕而又不必補胎液的無內胎系統堪稱完美的自行車輪胎系統。
我其實對於無內胎系統不怕破胎非常有興趣,也很怕騎到外面破胎如果換胎不成功會很麻煩。雖然M大在之前的發文中已經建議過我2次,沒事時在家就可以自己練習換胎,以免出去遇到破胎手忙腳亂。但坦白講要不是非不得已真的遇到破胎,我還是狠不下心來在家自己把氣放光練習換胎。對於沒換過胎的新手來說,不必擔心破胎的無內胎系統還是很有吸引力。從這棟樓可以短期內蓋這麼高,也可以看出很多人其實對自行車無內胎系統很有興趣。只是綜合這麼多前輩的經驗,權衡利害,在能夠免掉補胎液前,短期內我應該還是會繼續用傳統的內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