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個人積分:543分
文章編號:82775286

個人積分:88分
文章編號:82776083
雖然我現在不知道以前我要表達什麼,
但同一個路段確實時間不會有太大的差異,
但也跟騎乘路況有關,
像我就是該停就停,
不會闖紅燈所以那一個路段還蠻制約的。
現在我出市區後就進山裡了,
沒交通號誌制約,
其實數據就變的很飄,
應該是我能力不足,
很難整路有穩定的輸出。
現今都市環境,
平路很難不受號誌影響,
我覺得均速很難有參考價值,
畢竟獨推一直間歇數據都不會太好看。
我表達能力不好,
反正就像我的連結裡一樣,
狀態好一點逃脫了幾個號誌的約束,
然後少了幾次停等,
就少做幾組間歇,
時間就可以好看一點,
狀態不好就多被號誌約束到,
多做幾組間歇,
時間就做的差一點。
卻對Strava的數據非常執著.
追求PR, 就要拼下坡, 路口不減速, 無視號誌, 心跳在爆掉邊緣...
和安全根本上是衝突的.
男人心中, 總是有個選手魂.
就算沒要比賽, 也要證實自己其實有選手的潛質.
車普通隨便練, 也有各路段前幾趴的實力.
當年欠栽培, 不然早就去比奧運....
如果真的不在乎速度, 還是登山車最好.
胎壓打個30-40, 開避震舒舒服服, 不用像公路車要分心注意地面.
遇坑不閃, 風雨無阻, 訓練效果更好.
壓縮盤, 大飛輪, 大導輪...什麼的都有了, 都不用改.
我以前騎車沒在計時的, 平常就跟著車隊大哥衝, 他騎多快我就騎多快.
比賽只對武嶺成績在意, 沒在比就不知道自己有沒有進步.
今年也開始用Strava記錄一些數據.
對比不同騎法不同設定的秒差, 固定練車路線成長軌跡, 還能偷別人練車路線...
Strava為騎車增添一些樂趣, 但太過執著可不太好.
有車友為了拼登山王摔個全身骨折, 為了快五秒結果住院三個月.
騎車就算沒持續破PR, 長年運動就已經把健康賺滿入袋.
最近三個月才剛從假日休閒車手(之前頂多每月騎一次20~30km)
轉為每月騎乘量約5~600km的市民組入門程度

今天原本想去爬一下北宜海倫咖啡
結果到碧潭就發現前變卡在大盤無法切換
我並不會自行維修排除故障, 只好先折返
從均心率129可以看的出來
因為要預留爬坡體力的關係
前面這段河濱自行車道我是收力在騎
不然原則上均速25並不困難
況且我騎的是空車就14.8kg的26吋摺疊車
加上車包裝備品, 全車破16kg以上
樓主騎的車雖然不是高價車
但在怎麼樣都比我的更輕更快
稍微提高騎乘量, 很容易就可以超過我的數據
不過河濱自行車道要再繼續推更高均速真的不容易
路面品質不好, 彎道又多, 需要經常減速
行人跟其他車友動線變數多, 也導致很多預警式的減速動作
這些都會嚴重拉低最後的均速數值

平常日的運動練習, 因為時間有限, 要趕回來上班
為了追求練習效率, 強度就會拉比較高
我目前也只能騎到26出頭
如果是長度夠的直線, 再加上無風狀態
維持30出頭跑個5分鐘我可以做到, 再長就沒力了
要能穩定整趟來回路程均速30以上
我想, 應該只能靠更高的騎乘量去鍛鍊了
為提供您更優質的服務,本網站使用cookies。若您繼續瀏覽網頁,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s政策。 了解隱私權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