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未來空力的趨勢 應該說什麼車都空力優化了

連礫石車也不例外 是個理所當然的標配

在同一個目標下發展 空力差距只會越來越小

而且了解空氣力學的應該也知道 車架空力應該已幾乎到上限了

未來幾年後 可能沒人在討論車架空力這檔事了

就像是十年前還在討論車架如何低於1kg

現在技術都輕鬆壓在900g下 反而都沒人太在意重量了

閃電1.4kg車架還不是賣的很好
abso0408
有贊助商,隊伍也非單一國籍組成,哪來窮國
CONA24
每個時期的流行都不大一樣,如果12年前的人,來預測當今,大概會以為自行車會往更輕、更窄、更高壓的方向發展,結果不能說不一樣吧,只能說毫不相同。或許12年後,頂級輪組變成3KG,因為慣性可以幫你跑更快。
攝影愛好者 wrote:
有在練車就知道,
高板輪跟車,根本爽翻天....
跟低框差非常非常多,可以省超多瓦數,
跟在後面隨便40KM/H UP↑↑ 輕鬆踩,


您有點畫錯重點了,爽翻天的是跟車,而不是高板輪。我用25mm的低框爬坡輪去騎彰化經典百K,騎在集團內一樣是輕鬆踩隨便40KM/H UP,車錶上的數字一路維持在平常自己騎不出來的速度。真正降低風阻的是跟車,而不是高板輪。
JW75 wrote:

拉拉補給讚
關於車的重量也一樣啊,車的重量佔總重不到15%,除了勵志站凸台的騎士是真的不用太計較重量來快那幾秒。說真的車輕還不如輕齒比以避免重踩導致的不舒適,結果論壇關於齒比、空力的討論都不如車輕來得重要


車輕其實並不會比較快,一個80公斤重的騎士騎著不到10公斤的公路車,車子減個4、500g你跟我說會快多少我也不相信。車輕的重點從來不在於快,而是騎乘的輕快感,車輕不見得會騎比較快(而且通常沒比較快),但他體感上絕對更輕快、更靈敏、更好騎,尤其是減重如果減在輪組跟胎上輕快好騎的效果會更明顯(但還是不見得會比較快),這不管騎士體重輕或重都一樣。

我自己近期騎GP5000跟Eagle F1 Supersport,網路上所有實測都說GP5000的滾阻明顯較低,理論上應該能騎更快,但我實際踩起來絕對是Supersport感覺更輕快更好騎,因為他一條外胎輕了2、30克。以我體重80幾公斤,一條胎輕個2、30克幾乎是可以看做是誤差,人家測起來GP5000滾阻較低應該要更快,但我實際上踩起來體感就是有差別了,Supersport明顯更輕快好騎,即使他測出來比較慢。

簡而言之,你如果計較數字、瓦數、快幾秒很重要的話選空力;但如果是希望車子反應靈敏、好騎的話那不用懷疑,選輕量。車輕的目的不是為了求快,而是為了好騎,但你如果選輕量又去問為什麼數字、瓦數沒比較快,那就劃錯重點了。
abso0408
單車車輕的目的是加速度,加速度人體很敏感,加速度快不代表最後速度快或總功變小,物理上不是必然這樣的。
JW75 wrote:
abso0408
樓主
我覺得真的有效且沒副作用,一瓦也不錯,像是車子裝 CS 的陶瓷BB和導輪,沒副作用,號稱省瓦,那就裝啊...管它省幾瓦。問題是像輪子差兩百克空力差多少有多少副作用,就不是是非題而是計算題了


關於公路車追求空力跟輕量的效果我看法是這樣,輕量的效果你根本不需要計算,因為就結果來講他應該是沒比較快,但問題是車子會輕快、靈敏、好騎,車好不好騎、感覺差多少你踩下去就知道了,是還要算什麼

至於空力的效果你算不出來,也很難有個具體的數值來跟輕量比較,主要理由我歸結一下有幾個:

首先第1個是設計的問題,以高板輪為例,市面上一堆設計不良的高板輪,輪胎比輪框還寬、輪胎跟輪框間沒有做平面而是一條凹槽、輻條太粗設計不佳的,騎乘時會產生渦流,這種高板輪就算是板高55、85的,空力效果也沒比20、25的低框輪好。

其次是環境影響,一個高板輪即使設計良好,號稱時速45公里時能夠減低風阻多達15瓦好了,問題是你明天騎出去他到底幫你能省下幾瓦的風阻沒人知道。那個可以減低風阻15瓦指的是在實驗室風洞裡面風速跟角度都完美的狀況下能省下15瓦,問題你明天如果騎出去是順風,這個板輪減低的風阻基本是0瓦,如果是正向來的逆風,減低的風阻頂多就2、3瓦,如果是側風他不但沒減到瓦數,還會導致你操作困難騎更慢。以您前面舉過爬武嶺的例子,如果時速14的話,加上逆風6公里風速就有20公里了,但問題是如果順風呢?風速不就剩8公里?那空力效果還剩幾瓦?環境變數如此之大,這樣怎麼算得出來你明天騎出去空力會差多少瓦?那個「減低風阻15瓦」根本就是虛的數字。

第3個空力效果完全沒有感覺,你即使車架號稱能減10瓦、高板輪能減15瓦,拼命騎3小時最後果然真的讓你快了1分鐘好了,問題是你在騎的時候完全感受不到任何空力的效果,你不會騎一騎就覺得,對喔,我用了這個空力車架、空力板輪覺得自己瓦數降低,變比較快了,你得回去看數據交叉比對才比得出來。
abso0408
你可以想像,帆船航行,你的身體像帆,車子像船身,佔有空間的空氣是水,無論風怎麼吹,有流線型的船身一定是好的
JW75
你說得對,恭喜掌握空力密碼,人家是空力設計掛在架上效果就100%了,還管他順風逆風幹嘛呢?Good job, go for it,我也要回去想像了,I am sailing~I am sailing~
板輪在實際成績上是有明顯幫助的

但這就要懂的選擇適合的框高跟重量

例如同一個人都要30kmh 跟40kmh巡航 板輪設定就不一樣

30kmh重量要高一點 慣性甜蜜帶剛好要落在30出頭 會有被輪組帶著跑感覺

40kmh就需要更輕的競賽板輪 讓甜蜜帶延遲到40kmh

當然要能40kmh巡航的人不多就是
單純空力車在FTP推力比不到3的情況下騎武嶺要省下五瓦,有點不太可能。

跟車比較實際,甚至霧社前那一段坡,跟好跟滿都還能省下5-10瓦,當然這是該段在推力比3.5的實測結果.....
abso0408
我也希望有人幫忙破風阿,不過練習是不太可能了,正式比賽人多有機會跟多少算多少吧
就看自己信什麼就買什麼吧,掏錢的是自己,在路上騎的也是自己
至於比出來得到怎樣的成績,也是自己跟自己比才有意義
現在大家都肯投資車子,普遍車比人強的時代
我覺得空力跟重量就只是一個車子的特色,
能不能在我們的手上被發揮到,我覺得......恩....

就像日式輕量小跑車跟美國大排量肌肉大車
給開不快的人來開,其實都只會開在限速100...

就看跟車友聊車時,想要怎麼吹噓自己的車而已
輕量: 來,你舉看看,是不是很輕,這才6.5kg而已 (上坡還是喘)
空力: 來,你看看這個車的設計,是不是超帥!! (平路還是想吸在人家後面)

我是認為這種問題必須要根據車主的能力水準來分開討論
像我們這種普羅大眾還沒有到根據自己的特性選擇特用車的水準,挑車隨個人喜歡就好
最近剛好解了一下微分方程算個混合地形 case
發現若是獨推空力車的時間會比較少
其實真正能讓自己變快的

1.正確選擇輪組

2.適合的外胎

3.不同路段搭配齒比

車有adv1 adv2水準即可

在摸熟齒比迴轉慣性之前 空力跟輕量都只是體感上差別而已

驗證方式很簡單 參加一次比賽 市民組若有前1/5成績 再來考慮空力跟輕量

如果成績落後45分鐘 即使空力讓自己快5分鐘也沒什麼意義吧
abso0408
以裝備來說你漏掉個最重要的-上卡。有拉抬的動作差別非常明顯,在長途耐力方面差距更大。
TONY1978
對欸 上卡超重要 但已經熟悉上卡的人 再回來騎一般踏板 也是有不錯戰力的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