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c夾如何回歸主流

競速來說 碟煞入急彎可以晚一點煞車
可以搶半個車身
但比賽來說
在得分點前會減少這類殺人彎
避免嚴重大摔車
碟煞這個優勢在正式比賽中有沒有這麼實用
就要看那些賽咖回答了
不然凸台選手都在比快 煞車沒我們有這麼多依存感
TONY1978 wrote:
看那些賽咖回答了


這邊的凸台選手比較少,禿頭選手可能比較多,願意看就不錯了,還回你?
會成為主流就是因為好用,大家花自己的錢都很精明,不好用的騙一次就沒了。

另外我認為碟煞應該算是安全配件,比碳車架這種豪華升級不一樣,你可以看到很多鋁車配碟煞,但是很少碳車配C夾,像歐美這麼重安全性的地方,煞車安全是非常重要。

現在碟煞比較重主要原因我覺得是UCI設的重量已經到了,廠商覺得還沒必要弄這個部件。

至於價格,碟煞已經漸漸下來了,現在貴的是電變。
Neo Payne_HK
同意. 尤其是TT用碟剎更加安全
跟十幾年前登山車轉碟煞情況一樣
以前登山車xt xtr都還買的到v夾套件
現在可能連入門的deore還不一定買的到v夾
全面碟煞化了
公路車因該也是走這條路不會變了
雙s系統12速電變除了一二級的有出圈煞套件
三級的幾乎都碟煞放棄圈煞了
輪組廠也是高階的幾乎也沒圈煞了
我想c夾要回到主流因該是不太可能
Disguise46
TONY1978 wrote:
競速來說 碟煞入急彎...(恕刪)


以空力車來說 框煞還是有優勢的吧


我是不太相信石油隊會沒錢買不起碟煞拉
也不相信碟煞贊助商會放過這個機會..
只能說石油隊有錢就是任性

老實說..卡鉗本身風阻不小.偏偏卡鉗風罩又違反UCI 規定
而框煞後叉130MM 碟煞142MM 也差了一點
其實也都不用爭.腳煞最快.畢竟世界紀錄了


Pinarello得出以下幾個改良的重點:
降低迎風面積,將花鼓與BB的寬度降低。前花鼓的寬度從100mm縮短為69mm,後花鼓的寬度從120mm縮短為89mm,BB的寬度從70mm縮短為54mm。加上UCI 3:1規範的放寬,讓Pinarello可以設計出更加流線的外型,用到6:1甚至8:1的比例。

現代公路車那邊說BB五通多寬? 後叉142MM? 然後為了要更空力? 有沒有感覺到見鬼說鬼話的感覺,動不動就超越物理法則,只是被廠商話術玩而已,被賣了還在幫人數鈔票

胖胖框其實也是.寬框風阻比較低?其實只是框框跟框高一定比會最低.這種現象在低框比較適用.高框反效果
廠商推胖框只是為了輕量化而已,因為胖框可以做薄.跟車架五通.鋁架加粗抽薄的原理一樣....物理特性而已.並不是什麼高科技
Neo Payne_HK
https://www.yahoo.com/lifestyle/ineos-grenadiers-race-pinarello-bolide-104706223.html碟剎已經有了
歐克力 wrote:
跟十幾年前登山車轉碟煞情況一樣


現在就公路車煞車改搭配登山車煞車而已,新科技?爽度?

要手指爽度應該去找人玩摳摳樂才叫爽吧
電磁變速系統兼具煞車功能,蠻有趣的
利口貝爾
chenweikiang 而且衝刺沒意外應該會打滑
wikiwikiwildwildwest
渦電流或許是個不錯的變速系統,但拿它來傳動似乎效率太低。剎車部分他剛好跟碟片相反,高速剎車好低速差,或許兩者並用會更好。
c 夾我不太敢用超輕量內胎/乳膠內胎,不知道長下坡框溫度提高後是否會爆,會怕

我不喜歡無內胎太麻煩,但一般內胎的路感實在不好,超輕內胎/乳膠內胎就一個字爽

這是唯一會讓我有想買碟車的理由
利口貝爾 wrote:
後叉 142 mm
拓寬成 148 mm 跟登山車一致
輪子就可以隨便亂換了
好像滿不錯的
很現實的,碟煞本身就專業車手必備的
你有機會從武嶺下滑,專業車手用碟煞安全多了,
碟煞制動性穩定成這樣,C夾早就被甩在後面了
以同樣速度下坡,你用C夾滑下來,說有多危險就有多危險.

一般單車使用者跟腿力不好的,只能看見價格為什麼不親民,保養成本增加那麼多之類的
abso0408
武嶺那些還可以說搭車下來,一般路線陡降的就只能靠自己了,C夾就慢慢滑吧,像陽金3p那種上上下下的,光是下坡我就超車不少人,上坡慢他30秒下坡反超3分鐘
k5229410
長下坡手會酸不用10分就要下車休息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