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和現代三盤差異很大
齒比是53/44/36
根據旁邊的註解
小片只有36一種選擇
中片可用42
大片可用57
這是對應6,7速年代
為了擁有綿密齒比而有的設定
那時最大的飛輪好像只有28(好像吧?)
還是比現代三盤重
可能跟老鋼管騎乘特性有關
而且高迴轉騎法還沒發明
至於要帥氣的話
我有個狂想
外齒用封閉式的計時大盤
如此側面就看不到中片
只看的到大和小片了~
不過可能小齒要改用32齒才不會打不上去
成為54/42/32
54齒能不能踩動也是問題
最後可能淪落為下坡專用....
至於要輕鬆騎
據我所知國外小廠有出三盤內片24齒的
甚至還有縮小型三盤110/74和110/54
後者內片比登山車更小,可以上20齒
但是快絕跡了
因為現在市場因素越來越公路和登山兩立
旅行車市場萎縮!
不過大盤也要降齒才能打的上
竊以為現代三盤
我最推崇50/39/30
這綿密的設計是要讓人在上坡也能用大盤進檔
這是CT做不到的
我嘗試過53/39在緩坡要上檔真的很不順
可想而知CT要上坡上檔,可能用50/36都很難上,搞不好要降大盤為48/36方可行
50/39/30大盤,你可搭配12/27輕鬆騎,或者用11/25,以綿密的齒比進攻
前提是
屁股要很大
~~~~~~~~~~~~~~~~~~~
然而上述只是我對我用過的零件的感想
根據新11速c牌解釋
他們可以讓您用34/11也不會磨前變
似乎設計理念是相反地
根本不希望您上坡要上大盤
因而新c牌將三盤淘汰
前輩真的是太嚴厲的指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