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坡輪組3選1的抉擇"7900 C24、R-SYS、手編輪"

R-SYS~第一版的幅條(沒有三條銀線的)~聽說當初原廠有招回處理~~
新版的就有啦~~看清楚!

每次有R-SYS的PO文我都想插一嘴。
一般輪子的幅條只能承受張力(拉伸的力量),所以輪子在滾動時,花鼓都是靠輪子上半部的幅條吊在空中的。R-SYS的特色在於其管狀的幅條兩頭,往內往外都有固定住,輪幅可以同時承受花鼓上半部"拉伸"與花鼓下半部"支撐"的力量,因此可以使用較低的輪幅張力(有較低的內應力)配合肉厚較薄的輪圈來降低重量。
獨樹一格的設計,其側向強度與結實的路感不是其它板輪或是更輕量化的輪組可以比擬的! 陡坡與較重的騎士比較容易感受出它的價值。有機會大家可以試試!!

但是這些特點是用風阻較高的代價換來的,大家會認為這不是一對哪都合適騎的輪組;或者認為它哪裡都適合騎,只是不適合騎高速。雖然我想強調這對心理層面的影響遠比實質的大,但是風阻較高是事實,加上09年之前的回收事件,看來是沒有機會成為主流了!

R-SYS 2011年所謂的改版其實是取消中價位的Premium版本(我有一對!),保留高價位SL版(輕RED版約100g) 與常見的RED版本(1390g),另外增加新的鋁框表面處理的SLR版本(輕RED版20g);還有混搭R-SYS後輪與Ksyrium前輪的輪組叫Ksyrium SR,大概是Ksyrium名氣比較大吧!

WOW,我的口氣好像MAVIC的業務喔! 好人做到底,趁保養飛輪時順便拍幾張照片解釋,免得有人說我胡說八道,哈哈!


秘訣在這,R-SYS carbon輪幅於花鼓內有鋁環箍住,所以輪幅不會戳進來。

調整偏擺或換幅條時需使用工具將箍環移除再換新的回去(說明書寫的),不然就真的會軟腳了!

MAVIC的搓牙框,幅條從外部直接鎖入,胎床上沒有洞,所以強度高、也不需襯帶,幅條與鋁頭是黏死的,所以調整偏擺要移除花鼓內的箍環,不然幅條就會絞斷了! 幅條上3環帶表示這是回收之後的版本,不會死人了! 改善方法是將原本的UD碳纖再裹上兩層角度不一樣的UD碳纖;中間還有功夫龍纖維;兩端鋁頭中心還有塞子填起管壁內的空間。這一切都是為了要改善衝擊強度,所以單一幅條斷裂時,能像傳統輪組般不至於整個潰散!這些也是MAVIC網頁講的。

很多人都知道MAVIC飛輪空轉時不像它牌順,是因為飛輪上只用了外側一顆軸承,因此花鼓左右軸承的跨距很長,這裡量起來大約85mm,這也增加了側向剛性。 MAVIC的飛輪座從入門的Aksium到輪王CCU都使用相同的件號,所以假如飛輪座磨損只要去網路上買個別人不要的輪子來換就搞定了! 光是看這些設計,就知道他們有一兩個人頭腦跟別人想得不太一樣,而且很執著。
*MAVIC飛輪潤滑千萬不要用像照片上的油膏,不然空轉時大齒盤會被帶著走,說明書說要使用原廠礦物油20~30滴,我後來是用汽車機油。
aeka wrote:
shimano 的鋁合金輪圈自古以來就從沒硬過

另,真正評價好的是 TU,並非是 CL
請勿以訛傳訛
真想說破為何有這種錯誤的由來


這位大哥一定沒有騎過新式的複合框
請勿以訛傳訛

不然就是吃太好該減肥了

fisherchen10 wrote:
每次有R-SYS的P...(恕刪)


大大對R-SYS的講解還真是詳細

搜尋了一下您的文章

發現閣下對MAVIC的產品真的是頗有研究說0.0a

fisherchen10 wrote:
每次有R-SYS的P...(恕刪)


想請問一下!如果說 R-sys 的風阻過高!那麼混搭 R-sys 後輪與 Ksyrium 前輪的輪組 Ksyrium SR 是不會有更全面的表現呢?
跑零

紅幅條 腰壽帥 看到先贏一半

(被打


sujf999110 兄,謝謝誇獎! 我有在原回文內增加一些照片註解。
腳踏車這種東西是MIND GAME! 大部分的產品實際上差異不大,但是喜不喜歡與有沒有信心對表現影響更大,勉強不來。

ichero 兄, 關於混搭R-sys後輪與Ksyrium前輪的輪組Ksyrium SR,對風阻的改善我只能說效果不大,但對他們的行銷/營收一定會有改善。
這邊還是要引用大家常看的2008年做的輪組測試網頁。
http://rouesartisanales.over-blog.com/article-15505311.html
其中已經比較了風阻/轉動慣量/側向剛性3個面向,值得對輪組有興趣的人花2~3個晚上,把圖表印出來琢磨琢磨。
他們風阻的測試是只比前輪在50KM/hr下吸收的功率(到底有多少人能踩到這個速度?) 倒數第一名是r-sys(35WATT),倒數第2名是ksyrium ES(33.2WATT,ksyrium SL框比ES還寬,所以阻力會更大), ZIPP 404 2007排前面19.9WATT。 C24-TU 23.5Watt跟大部分的板輪相當,這就是為何很多人很哈 C24-TU; 但是C24-CL與TU不能完全類比的,風阻這裡沒有數據,但是在側向剛性CL低TU約20%。

這網頁的結論差不多是風阻是最重要的指標,側向剛性倒是其次。 他提到輪組側向剛性對體重高的人影響較大;而車架側向剛性的影響更大,還有騎側向剛性低的輪組平均最大心跳值較低(這不知道是不爽騎,還是使不出力道來?)

回到風阻,一個人於平地無風獨推 40km/hr大概需要400 Watt,有功率計的人可以確認一下。 輪組的影響或許可以差個2~3%,假如閣下每次比賽都是第4第5名集體衝線飲恨,那您的確很需要一對版輪;假如平均功率只有180~150 WATT的人就不要想太多了....,不過通常也會很想買組板輪! 哈哈!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