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剛性」和「絕對剛性」,「剛性」和「強度」


f2344773 wrote:
我說過,不要把管子跟...(恕刪)


同是化學領域的人~贊同你的想法....^^
這位老兄應該是說 材料具有的強度和韌性 GOOGLE一下就可以知道差別
有看過一句簡易的比喻 繩子低剛性高強度 人拉不斷 但是拿起來甩覺得他很軟可彎來彎去

筆芯高剛性 低強度 人手一折就斷了 拿在手上來甩 看不太到一點彎曲



車架除了在製程上要下功夫以外 材料的種類跟特性 只能在當初開發車架時

我需要用在什麼條件上的環境跟騎乘使用方式 來選擇材質

例如我想要輕一點的雙避震車 稍微可以飛跳 材質上就不能選的剛性太硬

剛性太硬飛跳易斷裂 沒有一點彈性也不行

相對的公路騎乘 車架如果做輕剛性不敢太高怕斷 做軟趴趴的

過彎壓車也會造成騎士上的困擾跟危險



這時候你也許會去找何種材質才會達到自己需要的設計要求

這時候你會去取捨剛性跟強度

這時候材質只是告訴你 他落在何種特性

一個車架的好壞 還是得看製程

有的設計的差 造成製程上的困難

材質再好 製程上達不到理想上的要求

最後消費者買來騎 最後還不是嫌爛

製程不好 材質再好有啥屁用?


就好比說 用全世界最好的材質去做 我隨便焊一焊 外觀漂亮就好

管材裡面焊道有沒有抓的均勻我不管

熱處理也隨便烤一烤 溫度有無穩定 有無達到我也不管

外觀給你弄到的漂亮的不能再漂亮了

這樣你敢騎嗎?
要挑戰一件事就不能選擇有利 輕鬆的方式來挑戰 不然就失去挑戰他的意義 不然那種挑戰成功了也沒什麼意思
我並非專業人士,這篇文章看到這裡,就豪凡兄所言最淺顯易懂...
現在的車(特別是碳纖車)不是一整台都非得硬梆梆,我認為最好的車能做到該軟的地方軟(吸震),該硬的地方硬(性能),這是善用不同碳纖材及結構所導致的成果
所以相對剛性,也不是不能用在說明車子的調性上,因為車子每個部位的絕對剛性都可能不同,一點個人淺見...
豪 凡 wrote:
有看過一句簡易的比喻...(恕刪)
豪 凡 wrote:
有看過一句簡易的比喻...
我需要用在什麼條件上的環境跟騎乘使用方式 來選擇材質
例如我想要輕一點的雙避震車 稍微可以飛跳 材質上就不能選的剛性太硬
(恕刪)


既然是雙閉震系統
那車架為何要軟要韌???
車架是剛性要好
避震是與避震系統的設計有關
機車有多連桿系統
配合彈簧與阻尼常數的配合

日本四大機車廠的避震系統都有其專利
例如Yamaha的叫Mono Cross
自行車廠的避震系統也有其設計
避震系統
就振動學來說
可以化簡為一個二階微分方程

在工程數學都有介紹
不過很多大學生都跳過這段不看

彈簧的彈性系數(k)與阻尼常數(C)不能亂配
有臨界阻尼,過阻尼,不足阻尼三種解
只有一種可以讓避振系統用振動的方式消耗能量

機車行的土師傅只能買配好的避震器(有彈簧與阻尼)
自己亂配會振不起來

好一點的避震器都可以調彈簧與阻尼系數
動態分析
若用套裝軟體的話
機械系的研究生操一操就會

這樣講不會讓車廠的研發人員火光
很多產學計畫都是丟給台青交的研究生做
實務當然業界強(吃飯的傢伙)
模擬分析,比較掉書包的東西
還是會找學界比較快

很多研發主管
畢業10年以上
還記得工程數學的
還真的不多

很多車廠都是用準的
沒有這麼厚工
高單價或許會做
心的通透 並非沒有雜念 而是明白取捨

f2344773 wrote:
衝刺高手的瞬間輸出絕對超過一馬力...
我瞬間輸出都快兩馬力了,更何況職業選手...(恕刪)


您說的對
但就機械設計

其他產業可是設計幾百馬力,幾千馬力的汽車與飛機
斤斤計較的程度不是數馬力可以比的

很多4WD的拉力賽,或去爬陡坡或是去河床跳跳
可以把連結器或一些齒輪崩牙
品質好壞,級數夠不夠上場便知

材料的發展是針對這種嚴苛的條件下研發的
自行車的重點還是剛性/重量的比

機車大排氣量的都是一兩百公斤以上
汽車是用噸來看
人力是不可能負荷這種重量
如何輕量化又有"足夠"剛性
就是一種學問~

--------------------

有人講到焊接
壓力容器,航太業可是要很多的非破壞檢測
有的還要焊後熱處理
因為出事會死人

自行車產業
會這樣做的
大家心裏有數~
心的通透 並非沒有雜念 而是明白取捨

rogerkuo2001.tw wrote:
既然是雙閉震系統那車...(恕刪)


你有想過雙避震車騎乘上 力量大到觸底那種情況

你覺得車架做硬一點是好事? 不怕發生脆性斷裂?

而且我前面提到 [輕一點的雙避震車] 你要輕 材料就是用的少(這是最實際的減重方式)

但是你剛性做太高 管材薄的話 你不擔心騎乘上避震器觸底車架直接裂開?

還有就是 騎乘上 速度太快 輪子撞擊石頭 避震器的性能 所有衝擊一定都可以全吃完?

不需要一點極限保護?


還有你提到機車跟腳踏車 使用環境不一樣 材質選用不一樣


機車有引擎的力量驅動 腳踏車只有人力驅動


機車車架給你做軟一點 引擎扭力大一點 那後搖臂不就扭一邊?

當然要剛性 再說機車本體比較重 也要要求強度高一點阿

不然你用腳踏車的材料份量去做在機車上面試看看 如果都做雙避震來看

誰敢騎阿....


既然你提到機車 那為何機車不敢做出 引擎重+腳踏車重=總重 << 這樣的產品?

因為剛性跟強度達不到要求......


光車架就比腳踏車重了 怎麼比 = =?
要挑戰一件事就不能選擇有利 輕鬆的方式來挑戰 不然就失去挑戰他的意義 不然那種挑戰成功了也沒什麼意思

豪 凡 wrote:
你有想過雙避震車騎乘上 力量大到觸底那種情況
你覺得車架做硬一點是好事? 不怕發生脆性斷裂?
而且我前面提到 [輕一點的雙避震車] 你要輕 材料就是用的少(這是最實際的減重方式)
但是你剛性做太高 管材薄的話 你不擔心騎乘上避震器觸底車架直接裂開?
還有就是 騎乘上 速度太快 輪子撞擊石頭 避震器的性能 所有衝擊一定都可以全吃完?
不需要一點極限保護?
(恕刪)


那就是壁震系統的問題
脆性斷裂
那表示設計還真是用準的

"但是你剛性做太高 管材薄的話 你不擔心騎乘上避震器觸底車架直接裂開?"
剛性太高,又要管材薄
那就表示可能用幾何形狀來增強剛性
若是如此
車架裂開的機會,除非是製造不良
否則還不易發生

速度太快?
應比不上機車吧

我曾用機車去撞一些路上的緩衝坡
比自行車衝擊力大更多
結果是阻尼壞掉
會漏油

車架裂開
那車廠還真的該打屁股
準的太誇張

設計有設計規範吧
有最大的受力分析吧
還有安全係數的考量

很多都是準的
-------------------------

不要說自行車
一些3C產業
產品壽命很短
應付都不及
用準的更多

心的通透 並非沒有雜念 而是明白取捨
很多使用者都希望產品設計越精良越好

台灣的業界,各行各業
很多都是向寶島鐘表買的鐘(用準的!)

高單價,精品或許會多考慮一點

台灣的R&D,很多都是Rework & Debug

了解越多,傷心越多~
心的通透 並非沒有雜念 而是明白取捨

rogerkuo2001.tw wrote:
那就是壁震系統的問題...(恕刪)



機車跟腳踏車 材質就不一樣了 重量也不一樣 根本不能比較

請不要混為一談


你看過UCI下坡賽的話 我相信你不會說這種話


爛路下坡 對車架跟避震器的確是很大的考驗

每一台下坡車偏偏又要設計的輕 又要求剛性 但是又不能把強度給降低

每個選手都騎到前後避震觸底 車架好好的撐到終點


早期外銷很多都是7開頭的鋁合金

外國還拍一個飛土坡 飛高超過2米 約8米遠的距離

不小心落土坡中間的位置 有的車架搖臂是整個歪掉後輪卡死

有的直接斷車頭管 有的斷前叉三角台

有的斷後搖臂 有的觸底彈飛騎士.....


連雪人 思培修賴 GT 諾基忙騰 這些大品牌都出現在上面 囧.....


後來才慢慢出現6開頭的車架材質 為了增加一些軔度 防止脆性斷裂發生
要挑戰一件事就不能選擇有利 輕鬆的方式來挑戰 不然就失去挑戰他的意義 不然那種挑戰成功了也沒什麼意思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