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lin wrote:

其實慣性是一種感覺了~~
因為根本沒有人對自行車的慣性作一個物理的定義~~


michlin wrote:

P.S 決定性能的因素很多,既然是公路車板盡量用相同的條件,一個變數去比較,
例如 同樣速度,不同重量 or 同樣的阻力(風阻 or 摩擦阻力),不同重量
就大致能了解其中的奧妙


感謝回覆。

您說的「一個變數去比較,例如 同樣速度,不同重量 or 同樣的阻力(風阻 or 摩擦阻力),不同重量」。

有其道理。


只不過做這研究,應該是廠商比較有資源吧?
個人來做,沒有那麼多的時間、財力、體力(選手般的體力)。

且這都要用數學(流體力學、物理、材料力學)計算。

所以需要「團隊」實驗,有學者(力學專長)、有器材(不同輪組)、有選手(要有一些選手,分別試騎)。


但是,有人可能會質疑廠商的實驗,是不是廠商的噱頭? ...不盡然全部的人都信。
(EX: 之前01有人貼出空氣力學公路車的風洞測試,有網友表示這是廠商的宣傳手法)

廠商做出來的,可能被大家懷疑是否是商品推銷。

而車友個人也【沒資源】可做實驗。

那就需要【公正第三方】做測試?



michlin 前輩說「其實慣性是一種感覺了~~」
我覺得,選手最有感覺,商業車隊的職業選手、練家子(常參與聯賽的競賽組-市民組選手)、每周騎車上千公里...的車手,對器材的敏感度應該是非常高。

他們的經驗談,就能視為專家說法了。 【質性研究中有所謂專家說法】



【麵包超人】 wrote:
michlin 前輩說「但是如果是平路,像是計時賽,就不會選輕量的輪阻,因為風阻相對重要,就要選重量較重的輪阻,比較好維持高速.」

這一點滿對的。

因為【台72線自行車大賽--團體計時組】,很多車隊都用【板輪】。


michlin的說法就前後矛盾了..."因為風阻相對重要"、"就要選重量較重的輪組"...這兩點並無因果關係,風阻是風阻、重量是重量,低風阻而重量輕的輪組、或低風阻但重量高的輪組在市面上都存在,但還是要強調一點,比較重的板輪並不是故意要加重以維持慣性,重量是低階板輪的非戰之罪,如果較重的鋁板輪在平地有利維持高速,那怎麼不見選手使用?

板輪就是為了降低風阻,和慣性一點關係也沒有,不然輪框很重的低框輪組慣性更高,為什麼計時賽不用這種輪組? 何況不是只有輪組才有慣性或轉動慣量,怎麼沒聽過有人談論外胎的慣性? 騎的人體重差10kg,慣性就是輪組慣性差異的好幾倍了呢! 照此慣性論,體重較重的選手在計時賽的成績會很好才對,但許多計時賽強者的"慣性"並沒有特別高,何故?

要維持速度,輸出的功率就要等於消耗的功率,在平路騎乘時,消耗功率的三力是空氣阻力、輪胎滾動阻力和機械零件磨擦力,而空氣阻力消耗功率和速度三次方成正比,這也就是為什麼輪組的風阻差異要在高速時才會顯現出來。正確的觀念是要將慣性視為儲存能量的機制(像是水庫),踩踏的力量才是供應能量的來源(像是上游的河水),如果水庫的出水量大於入水量,那不管水庫的容量有多大,水位還是會降低,只是大水庫的水位降的比較慢罷了...

騎車的重點是保持速度,速度掉的快或慢又有什麼關係呢? 慣性大的輪組速度掉得慢,但要加速恢復原本的速度也要輸入更多能量,沒有白吃的午餐,能量也不會無中生有。這個簡單的觀念即使說了再多次,還是有人無法接受哩~

【麵包超人】 wrote:
同樣是這個道路,我騎小折、朋友騎公路車,時速約25,他有時可以不用踩(配合我的速度),我要一直踩,才能跟上他的速度。


以上,應該是慣性的一環。


同樣的輪胎,輪徑越小滾動阻力越大,可參考我在p.4 33F 的回應。

但你的小折和朋友的公路車除了輪徑不同,還有太多因素會影響速度,內外胎不同、騎姿不同、騎士的體重和風阻也不同,這樣要如何比較呢?
michlin wrote:
輪阻輕才是好絕對是不...(恕刪)

若你的慣性輪理論正確
那世界三大賽的平路段,選手在身上攜帶的鉛條越多贏面將越大

但你有看過哪個選手這樣做的嗎?

怨念聚合體 wrote:
若你的慣性輪理論正確...(恕刪)


一語驚醒夢中人! 原來副將們運水壺是為了增加慣性啊,公路車賽真深奧...
givemelightbike wrote:
一語驚醒夢中人! 原...(恕刪)







ΣO口O

我改天也來試試看好了,搞不好真的飛快
慣性本來就存在但是不會有廠商想做非常大
你沒屁眼你吃啥瀉藥
慣性太大加速不利採不動
還有線在比賽都多元賽事了
總不會有人想拿一個版輪去騎山路吧
思考一下,如果在平路要靠那一點點慣性來維持速度,
想辦法降低風阻是不是來的更切實際一點?

何況重的輪組加速到40+所耗費的力氣相對比輕的輪組大,
以台灣走走停停的路況,40+的速度又能維持多久多遠?
每次再加速時所花費的力氣去換取那一點點的慣性是否值得?

當賽車運動都在追求大馬力大扭力,輕量化,優異的空力套件的同時,
自行車還要用重輪組去換取維持速度的慣性,有點本末倒置了吧



michlin wrote:
輪阻輕才是好絕對是不...(恕刪)

阿姆斯壯拿了一組0.9公斤的輪組去比環法賽那他平路不都吃屎
怨念聚合體 wrote:
若你的慣性輪理論正確...(恕刪)

慣性越高 對加速不利但對維持速度有利
當你速度提升到一個等級
慣性就是最大的優勢

但是 在你維持那個速度時
人家早就把你甩得遠遠的

以我來說我體重快破百 要立馬加速到40不容易但要維持40對我來說漫輕鬆的
本身就是一個大的慣性體了

還有爬山就是慣性跟重量的最大殺手
大家知道慣性就是牛頓 牛頓=重量*加速度
你爬坡慣性如果沒有高於重力的話
你會採的非常痛苦 而且到某個程度
要維持速度的 加速度推力會非常難維持
所以才要用低慣性 但是最大的慣性強調還是body非單車

還有那些輪子很重的是因為低慣性低框 材料用的少但有些人腳力夠強
福條會承受不了所以廠商會加強那邊使材料變重

翔葛熊 wrote:
慣性越高 對加速不利...(恕刪)


你體重破百 那你是否認爲一個破百體重的人可以用更小的watt去維持40KM?

這種的結論是否很好笑?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