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colnago在賣什麼? 你懂?


metallurgy wrote:
以前鋼鋁因為可樂果廠夠大, columbus跟dedacciai都會為它提供很多可樂果獨佔的特別管徑/異形管管材...(恕刪)


鋼管時代也許是(雖然DACCORDI也用過和MEXICO ESA一樣的梅花管), 到了鋁架的時代就不一定了, 君不見G牌都能用油壓把他家的LOGO在車架上沖出來了, 要把鋁管沖壓變形應該也不難吧?

Otakuchen wrote:
碳車應該更不用說,可樂果算是碳車的先驅了,不說C35之前,在199x C40剛發表那個年代,一般碳纖大廠的單體製程也不怎樣...(恕刪)


嚴格來說, KESTREL 和 C4 才是'正港'的碳車架的先驅者, 自80年代中期就已推出一體成形的碳車架, 也就是現在主流碳車架的原型,當時的國外單車雜誌還有報導介紹過KESTREL工廠的製作流程.

C35是直到80年代後期才出現的,其時日本的BRIDGE STONE也已推出鑽石型的碳車架了,而國內的G牌也在90年代初期開始大量推出碳車, 雖然一開始是採用鋁LUG和碳管膠合的方式, 和這種工法的先驅VITUS有些神似, 但後續的發展神速, 如今也算的上是碳車架的先進廠家之一了..

wingsfab wrote:
嚴格來說, KESTREL 和 C4 才是'正港'的碳車架的先驅者


那個太先驅了啦~~

Otakuchen wrote:
鈦車來說,可樂果算是...(恕刪)

就幾何多樣性方面, 外lug和內lug是一樣的, 內lug更加因為可以套上更大管徑的管材而比外Lug更優勝
但以我所知, 碳纖車架初期是用金屬內lug聯接碳管, 所以可樂果的全碳外lug可能真是這方面先驅吧, 有錯請指正
但外碳lug本身又真是很先進嗎? Kestrel在90年就已有Monocoque車架在賣了耶

metallurgy wrote:
就幾何多樣性方面, 外lug和內lug是一樣的, 內lug更加因為可以套上更大管徑的管材而比外Lug更優勝
但以我所知, 碳纖車架初期是用金屬內lug聯接碳管, 所以可樂果的全碳外lug可能真是這方面先驅吧, 有錯請指正
但外碳lug本身又真是很先進嗎? Kestrel在90年就已有Monocoque車架在賣了耶


個人聽說&思考的:

內lug車架多數是平滑造型,所以基本上就固定幾個尺寸,但是當時的外lug比較可以提供自由的上管/立管等長度/角度的組合,這是小弟說的幾何多樣性。
Giant當年跟trek都是採用碳纖內lug製程去套管(登山車開始),這兩家的車也要到2000年以後的車才不會太軟...

另,當時很多單體車架在賣沒錯,但是當時的單體車架就小弟玩過的車種(台廠居多)普遍還是軟一些,重量也沒有比較輕耶...

metallurgy wrote:
所以可樂果的全碳外lug可能真是這方面先驅吧, 有錯請指正
...(恕刪)


是說除了科牌之外, 還有其他人用碳纖外LUG嗎? 小弟孤陋寡聞, 好像沒見過....
wingsfab wrote:
鋼管時代也許是(雖然...(恕刪)

哦, 我指的是單就columbus與deda來說.
這是因為在鈦之前, columbus跟deda還算是名牌管材...雖然正如你說, 去到鋁管,
管材品牌已沒甚關係了...

例如用Altec 2的車架多不勝數,
但dream算是最特別的altec 2車架也不為過吧? 這樣無疑可增加擁有者的爽度
可樂果+最特別的Altec 2管型車架, 一定比G牌Hydroform OCR車架值錢的

但去到鈦/碳, 我就真的掰不下去了

說開鋁異型管, 你要我選爽度最高的鋁車架, 怎也也排不到Colnago dream,
我會選卜威 KT610和De Rosa Dual HF
De Rosa Dual HF這種神之逸品就不去想了,
只可惜KT610它是TT車架, 幾何不對, 要不然它一定會是我收藏之一


Otakuchen wrote:
內lug車架多數是平滑造型,所以基本上就固定幾個尺寸,但是當時的外lug比較可以提供自由的上管/立管等長度/角度的組合,這是小弟說的幾何多樣性。
...(恕刪)


小弟認為他們不約而同採用內LUG的主因, 可能是因為如此比較容易在不影響外觀的前提下,增加LUG和管材間的接合力, 在接合鋁管的時代 (鋁管+鋁LUG), 為了增加接觸面積和接合力, 廠家通常會在Lug和管材的接合面動腦筋, 例如做個卡榫或插銷之類的機構,以增加強度, 這點如果用外lug, 應該會比較難作. 而接管式的碳車架看來也延續了這個特點.

metallurgy wrote:
這是因為在鈦之前, columbus跟deda還算是名牌管材...雖然正如你說, 去到鋁管,
管材品牌已沒甚關係了...

...(恕刪)


在鋼管的時代, Deda這個品牌基本上尚不'存在', 當時除了'鴿子'是一般的首選之外, 另一個選擇是'雷諾', 或是日本的'丹下', 再下來的'石渡'已經開始算冷門了. 誠如兄所言, 進入鋁管時代後, 管材的品牌影響力真的已經無法如之前強勢了, 因為'爽度'未必比的上各家車廠自己沖出來的異型管...
我有COLNAGO我也不懂
對於這種老式接管碳纖車
重量不輕也可以拿登山王


又沒有強大空氣動力學設計
可能是使用的選手天生神力吧

不是說要贊助亞運金牌淑女車一台嗎?車在哪?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