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請教關於公路車跑山路的重量及煞車選擇

再認真回您好了:
Kang-Wei Tzou wrote:
胎壓我沒有測,用手壓是很飽滿。

公路車動輒 100psi 或更高(看載重),用手捏的話... 80psi 就會有飽滿的感覺了,建議您還是用胎壓錶量。

車店老闆有做fitting跟簡易騎乘教學,不過我還是用我最舒服的坐姿騎。

舒適的騎姿(尤其平把小折的習慣帶到 700c 公路)不一定是出力順暢的騎姿,相反的出力順暢的騎姿不一定是舒適騎姿;跳脫舒適圈吧,或許會有不同表現。

我不會上卡,我平常騎的都是這些山路,隨時要停車、牽車,卡鞋就麻煩了!

山路沒人說上了卡就不能隨時停啊?我也常去爬海拔 1000 多公尺的小山,有時看到美景想照相一樣是隨想隨停啊;穿卡鞋也沒說不能下車牽車走啊?卡鞋底還是有膠塊可以給你走路用,而且還很耐走呢!君不見去年 12 月陽金 P 字道、甚至更前面的武嶺挑戰活動最後的坡很多人都是穿卡鞋牽車走到終點。

我所認識的車友從來也沒嫌卡鞋麻煩,反而是不穿卡鞋就不知道怎麼騎車的人很多。


我之前說我有在打球,我是踢足球的

衝著您喜好的足球運動,更要上卡!在下在前幾樓有提到上卡之後出力方式會改變為「踢」「拉」,而不是「踩」,這與踢足球有相似處,您平常踢足球鍛煉的肌群搞不好馬上就可以展現過人之處。

好卡踏,不用嗎?


對了,還有,您的車配的輪如果是照片的那種板輪,建議多花點錢換爬坡輪吧;新手用標配板輪爬坡... 會想死的機率很高。
環花東有回收車的,不用擔心到不了終點啦
前年第一次去騎第2天被回收
去年去報仇,第2天一直想被回收但還是騎到終點了
平路十八公里就趴了?太扯了吧

當在下我還是個九十幾公斤的肥宅 騎的是幾千的451小徑

河濱來回38公里兩小時完成 也沒你累成這樣

騎車方法要用對 正確姿勢 正確踩踏 正確換檔都要學

騎車除了腿要用力 腦子也要用的 不是蠻幹就好



胎壓我再找個法式、美式的轉接頭,接上我另一支有壓力表的打氣筒量看看。
坐姿我暫時不會調整,有空我就會去騎車,再騎一陣子看看能不能改善。
卡鞋我已經強調很多次,我不會買。
輪組跟原廠個規格不一樣,官網上面是r5000的板輪,空車重8.1kg,
但是車店組好竟然是r5500的板輪,難怪空車會重8.3kg,2017/01/05更正;8.5kg。
官網r5000的板輪重量,前+後是1.4公斤多,
推估r5500的板輪重量,前+後是1.6公斤多,2017/01/05更正;open胎為1.824g,
一樣,不打算換,持續騎,看看會不會改善。

真的,第一天牽車我直接騎公路車回家,平路騎18km就趴了,
均速18km/h應該也不算快,結果回到家竟然累到睡著。

第二天用google map查看地圖距離,騎了16.8km,
一樣累死了。

我原本排定的練車地點,都是一般人不會去的,
看來我要重新評估新的地點,看能不能慢慢地循序漸進了。

我那兩天騎車,也是隨著踩踏的感覺變檔,
感覺吃力,就退檔,可以加速,就進檔,
沒有所謂的強調回轉數,都是慢慢踩。
小弟之前是用美利達的超重廠輪在爬坡,多重?
沒測,不過應該有2Kg左右吧…一開始爬不上的坡,後來也是上了。
之後一次一次看著自己成績進步,人的進步很有感。
倒是最近換了爬坡輪,成績的進步是還好,但是爬坡更輕鬆了。

總之呢,小弟想說的是,車如何、配備如何、向來都不是重點…人才是!
人就像是車子的引擎,車的輪子再好,懸吊再好…
引擎不行…再怎麼也就那樣。

所以之前小弟才會說,還有半年多時間,很趕,
但是如果真要挑戰KOM,現在開始每天都要認真準備了!!

無奈何,樓主似乎都當作一些前輩跟小弟都在說風涼話…
之前車友說車重不是重點,齒比才是重點,
原本我不相信,現在我信了。

我會先騎一陣子,還不行我會先換大盤,
如果連換了50/34的CT盤都還不行,
那比賽真的就不用參加了。

今年冬天不太冷,有空我就會去騎車,
反正就騎到開始報名,再做最後的決定。
樓主,就算掛了CT盤,差距不會如你所想的大。
重點在你的體能狀態,請認真的面對這一點。

有人標準盤+25齒上武嶺的嗎?
有,而且還不少。
有人單速車上武嶺的嗎?
有,人不多,各個勇腳。
車如何,真的不是重點,重點在人。

句句肺腑,但願樓主聽的下去。
Kang-Wei Tzou wrote:
之前車友說車重不是...(恕刪)


重點在其他你還不相信的 ----腿力,心肺,節奏,踩踏技巧,還有一直練

36 /32 == 1.125
34 /32 == 1.0625
34 /28 == 1.214

36/32 和 34/32 的差別其實不大,有小練一下的假日車手大多34/28 可以直上大山背的

一直練吧,買個有踏頻的車表觀察一下踏頻吧

還有受過傷的膝蓋不上卡爬坡,你的膝蓋很快就會跟你抗議了,騎不久的
當年michial jordan退休改打職業棒球 就有棒球迷不以為然 兩種運動完全不同領域

認為jordan過於小看棒球了,不要以為自己是籃球神,打棒球也能稱神

事實也證明jordan棒球打的遠不如籃球出色

所以類似的心態在這邊也看得到 就是自己會足球 就小看公路車了

以為那些車友眼中高難度的挑戰賽 自己鍊個兩個月就能完成

有沒有想過 踢足球的人抗衝擊性好 骨質密度高 公路車根本不需要這東西

還是建議從馬拉松與越野賽著手 比較能學以致用



我是個用CT盤後13-26的快50歲的老頭,從巴拉卡超過一小時到最近的47分,體重從80變成66,減掉的體重差不多是樓主的小折,花了半年超過6000公里的騎乘,其實還真想找個32的飛輪,不過還得換後變就作罷,還是多騎車再去參加今年的武嶺。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