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序漸進是必要的,不然會像我幾年前一樣,騎不到五個月的公路車,就忍痛賣掉,還花了一年的時間復健才能繼續騎車。
當時也是跟樓主一樣,騎了好一陣子的小折和登山車,想要換公路車來提升效率。因為我住彰化,活動的範圍就是八卦山139線。
換了公路車(三盤的Defy)後,並沒有從平路開始騎,一開始就直接挑戰山路,騎了一趟環化百K,又加了貨架載了約十公斤的行李到花東旅行騎了200公里。花東旅行結束後沒幾天,有一次下樓梯,右腳膝蓋竟然完全沒辦法撐著身體,整個人直接就蹲了下去。那時候才發現事態嚴重,後來花了一年時間復健,才漸漸能夠騎車。
前面許多前輩的建議都很中肯,公路車所需要的能力和技巧和小折與登山車的休閒騎法不同,真的需要砍掉重練。在不能騎車的這段時間,我也思考了自己騎車的初衷,最後確定公路車並不是我要的。因為我喜歡的是悠閒的騎車看風景,公路車速度太快,煞車所需要預留的距離要更長,騎車時更需要全神貫注,對我來說,兜風的樂趣反而沒了。今年我騎小折參加彰化經典百k,平均時速也有20公里,跟我那時候騎公路車去花東玩的均速幾乎沒差。
如果我有下一台車,我可能會選擇像 Anyroad 這種跨界車。不必上卡,加速快,爬坡也行,續航力勝過小折,偶而還可以走走爛路。我曾經在日月潭租車站租過一台 Anyroad ,騎起來沒有Defy那麼趴,非常舒適。
樓主已經列出了上坡時影響輸出功率的幾個方面了
1、人車總重(正比)
2、輪徑(正比)
3、齒比數(正比)
4、曲柄長度(反比)。
如果模型的計算公式沒有錯,這個又說明了tcr爬坡公路又是一個噱頭。
也就是說騎tcr爬坡快的人,他騎defy一樣爬得快。
你騎山地爬得慢,換了公路車肯定不會比山地爬得快,有可能同樣的坡你騎山地爬上去,公路車你就有可能上不去。
而這個公式告訴我們,要想提高爬坡的成績,在車子沒有變化的情況下,最好的就是減體重,用正確的齒比。
或者說在沒法迅速減重的情況下,正確的齒比最重要。例如:20/34,34/32,38/32。可以帶進去算一下,就知道了。
這個是一個車友總結的,原文是一個理工男寫的,我覺得有點道理,僅供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