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架的剛性與輪組的強度

liutuanee wrote:
JAY兄也不要光想著自己的部落格,應該多讓大家看看你的見解...(恕刪)


網路世界是非多~回家撒野沒人管~哈哈
http://www.xindiancyclist.tw/
jay18 wrote:
網路世界是非多~回家...(恕刪)


在舒昌威的時代裡,曾去過幾次四季
對你的名字 ,還有著相當的記憶

騎過bora之後發現
決定輪組強度的要件在鋼絲
但是要能發揮鋼絲張力的關鍵在花鼓

因此最近和幾家輪組廠的人
談過台灣這方面的研究實力
了解是否有著開發花鼓的可能性
因為如果不能進行相關的整合
效益方面實在是大打折扣
但是我得到的答案是
雖然現在台灣也有著先進的cnc機器
可以先用程式來寫,做測試
避免直接開模所造成的龐大花費與損失
但是除了少數大廠的高階輪組之外
台灣對於花鼓方面投注的心力
實在是杯水車薪

比較務實的做法是邊做邊修正
最好是有別人的東西可以參考(非抄襲)
但是有可能一大堆專利就擺在前面
所以期待一次就能到位是不可能的事

這也是當我試著了解
台灣有沒有可能做到象mavic eurus這樣的輪組時
赫然發現原來框的400障礙,鋁輻條的問題都還在解決中
所以這些東西不是做不出來
而是還要時間資金與人力的投入
liutuanee wrote:
其實我最期待的是---台灣能做出類似EURUS RACING ZERO或者LW這樣的輪子
也許大家都曾經經歷過,鋁框重量雖然減輕了,但是強度卻減弱了
花鼓雖然降低了重量,但是耐用度卻沒有以前好了這些問題
甚至像我一樣對於何時看到1400公克左右國內做出的好的鋁框輪組充滿期待
這些可能必須從花鼓的做法、鋼絲的拉法乃至於材料問題去討論


1.4kg強度好用耐用的鋁框輪組實在沒什麼難的~~
用輕量的花鼓就直接下探到到1.3kg左右,耐用度就需要時間驗証了

1400g的輪組做到耐用順暢是沒啥困難的沒錯

但是性能呢?

真的是未知數

不可否認1400g附近的手編輪組

拿來爬坡甚至勝過R0之輩的

但是綜合效能或許很難說
jay18 wrote:
謝謝sturozec...(恕刪)


我想表達的事可能比較難以解說

但是或許看起來我所說的做一些研究

可能是比較學術性的

但是我認為比較符合廠商可以做的是

在有限的範圍內得到這些資料

比如市面上最高與最低的框作為界線(計時板輪除外)

鋼絲固定方式ex:調整不可調整、或者調整是鋁頭在外還是在花鼓、外圈還是內圈(看功用測試)...

直式鋼絲、彎頭鋼絲、不可調整式、彎頭加固式(轉動限制)

花鼓就另外在研究即可

另外J大提到COSMIC CARBON也就類似我說鋼絲頭固定在外是雷同的構思

還有你說框差50g但是如果這50g平均的散部在框上那可能差不了太多

如果有做配重這50g的功用就真的天差地遠了!


liutuanee wrote:
A:我從不認為自己是...(恕刪)


劉大師,大師,這兩個字果然很難扛

你的影響力既然很大,那麼也就更應該謹慎發言,注意用字才是.

什麼是剛性 (stiffness) ?
什麼是強度 (Strength) ?

"果凍膠套"是高強度,低剛性,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它不容易破裂,所以是高強度,
因為它容易受到擠壓而使形狀改變,所是低剛性,
這樣懂了嗎?
(綿繩,電話線 ,都是高強度&低剛性的東西).


蘇打餅干,是低強度,高剛性.
因為它很容易碎掉,是低強度.
但它不容易形狀受到外力改變,是高剛性
這樣懂了嗎?
(玻璃杯,磁磚,都是低強度&高剛性.)

如果覺的單車車架很不容易形變,BB五通不易偏擺形變,那就是代表"剛性"好,(good stiffness),
而不是講說它的"強度"好(good strength).


輪子也是一樣的判斷方式,你覺的它很不容易變,那就是剛性好,而不是講它強度好.

Jay18所列出的輪子測試網站,是08年的測試版本.

Jack Sparrow找06年的給各位看:
http://www.rouesartisanales.com/article-4934445.html

該網站測的是 stiffness(剛性), 誰跟你去測試強度(strength)啊?!

騎士們,對腳踏車的要求,
是剛性層面比較重要(車架不要扭來扭去,浪費體力).
強度是排在後面的(車架什麼時候會斷裂與凹陷)

carbon,
鋁合金,
鋼,

這三種材質車架的剛性,重量,強度是互相影
google很容易查得到它們的數值為何

剛性和強度混在一起講,只會誤導後輩....



+++++++++++++++++++++++++++++++


慣性輪啊,慣性輪,
Jack Sparrow小時候被深海閻王David Jones騙了好多年
玩車那麼久,後來才知道,慣性輪大概是台灣人自己發明的的稱呼

國外網站已經有人給輪子做科學測試了
國外雜誌有時也會刊登
這些都不再多寫,請各位有心人自行google找

你是不信邪?還是面子掛不住拉不下臉來?
各位要堅持"慣性輪"這三個字???


要不要用google找找看英文的關鍵字

aerodynamic wheel (空氣動力輪)
interia wheel (慣性輪)

+++++++++++++++++++++++++++++++++


Jack Sparrow我,敢打包票,

關鍵字,aerodynamic wheel
用google大神查出來,靠背,一大堆資料,翻不完啊


關鍵字interia wheel,
用google大神查出來,幹,怎麼沒有"interia wheel" ???
莫非interia wheel(慣性輪)是台灣人自己想出來的,而是慣性越大越好..??




台灣人自己發明的好笑單車的理論不只這些..
還有,
胎壓越高越好,open胎,用穩得勝打到170psi
輪胎越細越好20c,不夠用,來個18c
防刺胎很重要,排水紋很重要,不然會^@^#%Q%@#@#


一代傳一代,現在已經是21世紀
不管是老手,還是新手
怎麼錯誤的觀念還在傳..

做店家的很可憐耶..
每天都要被無理取鬧的客人來亂
不懂硬要裝懂,說實在的,
很快就看破你的手腳和斤兩有多少了,
Jack Sparrow才不會管你和車廠有多熟識,
認識什麼車廠的有頭有臉人物,
有一堆什麼業界小道消息,
(這個圈子,一有小道消息,就可以講的眉飛色舞,抬升自我地位)

基本的東西不搞好
你連廠牌的名字都不斷的打錯,
還打錯好幾家的品牌商品名稱,你真的有在注意細節嗎?
你有在客觀的看待你寫的東西
你有顧慮到讀你文章的人,吸收了什麼東西進去嗎?

至於沒有裝卡踏,就可騎到口沫橫飛的話......
測出來的心得感想,先打個8折
你知道Jack Sparrow在說什麼
------------------------

有其它人嫌Jack Sparrow只有嘴炮2篇,怎麼不學劉大師多發文發貢獻一點.
這個嘛~說來殘障,..喔~打錯了,是慚愧才對.
Jack Sparrow才疏學淺,只會男伴女裝,耍娘炮,裝大壞蛋,
與其發表一堆資訊有誤的文章,害人學到錯誤資訊,
還不如墊墊三碗公,多練練自己的功夫,多看點書
有心人想要取經自我充實的話


國外雜誌列表(台灣可以訂的到)
輪彥國際代理
http://www.wheelgiant.com.tw/mag/c_bikeMag.htm


Mountain Bike Rider mtbr
Tour
Trekking Bike
都是很好的讀物
某些書局偶爾會有可以看免費已拆封的
或是等車展時,輪彥也有會擺攤賣雜誌,很便宜



國外網站...
cyclingnews
velonews
pezcycling
weight weenies
www.light-bikes.de
www.rouesartisanales.com


書的部份也有許多,只列出幾個知名度高的
park tools
Barnett's manual
Zinn's cycling
Bicycling Science, by David Gordon Wilson
The Bicycle Wheel , by Jobst Brandt
(其實各個廠牌的產品說明書也很重要)


光讀資料就讀不完了,
還想天天來個嘴炮幾篇,
沒意義,免了~


台灣的單車雜誌和網站,
因為廣告主比較強勢,
所以文章參考可信度較低,
其實也不只是單車雜誌,
很有錢的資訊3C界,汽車界的雜誌,也是做的苦哈哈,內容可信度先打對折
jay18 wrote:
前面也有網友提到有些輪組的慣性是要在30-35以上才會出現,這也符合經驗!時速35以上時的LW和其他慣性大的輪組,JAY想那踩踏的感覺一定是完全不一樣的!個人認為要稱之為慣性輪組或慣性大的輪組應該是要轉動慣量大的輪組才是!好或大只是一個和正負或小的相對詞,在不同比賽類型時優點也可能變為缺點!而在長距離且起伏不斷的公路賽中,LW的空氣力學與低轉動慣性會成為公路賽中的優質首選,但換到ITT呢?需要不斷維持輸出功率不斷踩踏才能維持高速的LW適合嗎?ITT少了公路賽的起步.不斷加速.攻擊等,更需高均速的維持,這時較大的轉動慣量並能克服風阻就雙雙成為致勝的關鍵,既然認為LW是慣性輪組那為何少見LW出現在ITT賽場中呢?要說是廠商贊助因素也可以!那換成三鐵的自由車項目好了,國外三鐵多是在起伏較小的平路段進行,多是在對抗風阻,也還是少見LW的蹤影....


這點可以反相思考,
如果慣性很重要,為什麼還要有計時賽車架出現?
可曾想過為什麼計時賽車子,車架,為什麼幾乎貼近後輪包住在一起

如果慣性重要性,大於低風阻,那就用傳統菱形車架,再加個慣性超棒又輕的輪子,不就完美了?
(個慣性超棒又輕量化的輪子,其實不存在,也互相矛盾)

但後來單車發展,卻不是朝向"傳統菱形車架,再加個慣性超棒又輕的輪子"
而是往低風阻&輕量化發展
車架做的又扁又尖,
輪框上還有小凹洞,模仿高爾夫球表面,降低空氣阻力(就是zipp啦)

知名的輪子廠商都在廣告說,
自己的輪子又減輕了幾克,
剛性增加了幾%,
風阻降低多少,
培林又用了什麼好料更滑順,

但它們從不會說輪子的慣性又增加了多少......


看倌們,你們什麼時候有看過,廠商說自己的輪子慣性,有多好,多棒,有多重要,

有,Jack Sparrow看過, 哪個廠商? 啊~那還不就是台灣自有品牌的廠商,...(我沒有說誰,請不要對號入座)
廣告刊在單車X活,和單X誌上頭...(請自行翻閱)

國外的各大輪組品牌,他們自己的官網,從來不會說慣性增加,或慣性大是有好處.....
更不會拿"慣性" 做廣告


科學數據測出來的,沒有多少人想看,也沒有多少人要信,
還有人還在質疑這個和那個,堅持一個其怪的上古傳下來的錯誤知識,還抗拒,
真是有夠%@%#@@^

請那倒過來想,如果慣性重很要,為什麼國外輪組品牌"根本"不在廣告中強調"慣性".
看倌們,想想看,動動腦,這是為什麼.....

報告的測試說明了

加速性能跟重量有密切的相關性

能量的消耗也與空氣動力有密切的相關

而在加速做功裡

確實是低慣量的輪子吃香

大家看公式就會了解

但是這還少了一項實驗

巡航與轉動慣量的關係呢?

我想其實很簡單

第一個實驗

探討了前輪的空氣動力

為何不把各輪子的轉動慣量放在後面做成圖表比較呢?

那又為何有些輪子的後輪板高做的比較高?

效益是?

你文中慣性似乎是不值一談的東西

那我想了解的是為何選手在平路站

往往選擇你口中的空氣動力輪組

而空氣動力輪組通常會比較重些

那空氣動力輪組與重量還有轉動慣量之間

您又是怎麼樣的看法

有一些數據可以參考嗎?

因為我從輪組測試的網站上

只看的出其中一兩項關係

似乎連貫不起來

而空氣動力與轉動慣量還有重量之間

又是如何的平衡呢

最佳化的設計點又在哪裡

改善的目標是在哪裡呢?

可以請大壞蛋先生解釋依下嗎?

願聞其詳!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