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清楚知道板輪在平路有優勢是因為風阻小,而非因慣性大。
但有時會看到不同高度的板輪混搭時,都是前低後高
若以風阻來看,前輪破風是否高框輪較優?
若以爬坡來看,後輪為動力輪,是否重量輕(低框)較優?
可是為何幾乎都是前低後高的搭配,而非前高後低的搭配?
文章關鍵字
gianxxxxx wrote:
現在很清楚知道板輪在...(恕刪)

沒十粒猜測:

前輪控制方向,被風吹歪不就慘了~

場地賽可看到前碟後碟,但公路計時賽的前輪卻不會太高~~

經過多次試驗,我的前輪最多就50mm,這樣操控最適中,側風影響又不大~

所以純粹是因為前輪負責轉向怕側風的原因嗎?

就拿之前常見的sram來看,較多人使用的有60+60、40+40、40+60(俗稱sram100)
這三種搭配的在FFWD也不少

所以用40+60的是因為怕側風才不用60+60?


gianxxxxx wrote:
所以純粹是因為前輪負...(恕刪)


前輪框高依我的騎乘經驗...
60以下的框高前輪側風的影響有然不是很大...
如前輪高85影響就多一點...
一般我都是前輪58後輪85...
在騎乘操控上或外觀上都蠻順的...

前輪85後輪85側風的影響大些...
不過習慣於操控時也還好...

一般用板輪無論多高都需注意...
對於風力會瞬間增強的巷口風或獨立牆...
要事先判別做準備...
may2231 wrote:
沒十粒猜測:前輪控制...(恕刪)


請問這是什麼神兵利器?

阿誠0725 wrote:
請問這是什麼神兵利器
好像是肌內效貼布?

gianxxxxx wrote:
現在很清楚知道板輪在...(恕刪)


通常高框板輪都用來平路較多,自然比較不會有爬坡選前高後低這種選擇
且前輪版高60以上我就覺得常常要分心去注意側風干擾了,不是很好騎
gianxxxxx wrote:
...可是為何幾乎都是前低後高的搭配,而非前高後低的搭配?...(恕刪)

這我可以回答你,因為我幹過這種蠢事

前輪踩高板(我是裝58mm),一遇到側風 光穩定車身就吃力了...
破風的優勢都還沒嘗到,無法全力往前跑的感覺,看著隊友慢慢的噴遠... 尤其在海岸線時更感無奈

至於爬坡,個人覺得有拖到
應該也不會有人蠢到要幹這種事吧....
單車生活、義大利老車改造一起熱鬧中https://ibikeeric.blogspot.com/
ericsss0203 wrote:
這我可以回答你,因為我幹過這種蠢事
前輪踩高板(我是裝58mm),一遇到側風 光穩定車身就吃力了...
破風的優勢都還沒嘗到,無法全力往前跑的感覺,看著隊友慢慢的噴遠... 尤其在海岸線時更感無奈
至於爬坡,個人覺得有拖到
應該也不會有人蠢到要幹這種事吧....


在影片中 看到 前高後低的配置。
效果因人而異吧 ?
2013.10.12 台東226超級鐵人三項賽 】 4:17-->4:3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i9ntLziyzE


諸多前輩都表示,前輪是風阻關鍵!!
dgame wrote:
後輪沒有破風效果
而且不管是"慣性"或者是 破風
都是前輪效果遠大於後輪
後輪多數板輪只是視覺效果
如果是鋁框,後輪盡量輕應該是比較好的選擇

givemelightbike wrote:
這很容易理解啊,氣流通過前輪、車架、騎乘者的雙腿之後已經是紊流的狀態,流過後輪的空氣流速比前輪小很多,以致於後輪對風阻的影響小得多。前後輪用相同框高的輪組,畢竟還是為了外觀的一致性,前高後低的配置看起來就是不順眼、不對勁。

Arbicool wrote:
因為車架在後輪的前面,破風擾流的問題在過前輪、車架到後輪的時候,後輪對風阻的影響已經微乎其微。


阿誠0725 wrote:
請問這是什麼神兵利器?

肌內效。
不是神兵利器它是【復建工具】

跑馬拉松較常看見,您比較不常跑馬拉松,所以不知道。

體育大學選手、復建科物理治療師、運動防護員、馬拉松、網球選手、田徑選手比較知道。

就是當肌肉拉傷時,又需要完成比賽,需要支撐的護具,就用到肌內效。

全馬42公里選手


照片出處
http://www.soonnet.org/Photo/PhotoDisplay.aspx?Mc=10155&Po=131&U=25
2014.05.04 北港媽祖盃全國馬拉松賽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