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架技術篇(二):2020 GIANT The All New TCR 新車發表 (MY21)

車架技術篇(二):2020 GIANT The All New TCR 新車發表 (MY21)
照片來源:擷取自Giant Bicycles
 
自從台灣GIANT在04/08發表第九代TCR至今相隔3個月,筆者觀察到台灣車友對於此次TCR的評價,正反各有不同面向的見解,比較可惜的是就技術面大家探討比較少,此篇我們將會針對上回沒提到的技術面多做著墨,我們也會提供一些拙見讓想換車的車友做為參考,如果上一篇你還沒Follow到請點選這裡→車架技術篇(一):2021 GIANT The All New TCR 新車發表 (MY21)
 
車架技術篇(二):2020 GIANT The All New TCR 新車發表 (MY21)
照片來源:擷取自Giant Bicycles
 
1997年GIANT推出的第一代TCR,為壓縮車架(Total Compact Road)的始祖,1998年Team ONCE使用了當年的TCR參加環法自行車賽,正式展開TCR傳奇的序幕,歷經23年TCR不斷進化,豈是你我三言兩語能講完,廢話不多說,直接進入正題,以下為筆者對於New TCR車架技術篇(二)的剖析。
 
車架技術篇(二):2020 GIANT The All New TCR 新車發表 (MY21)
照片來源:擷取自Giant Bicycles
 
上一篇我們有提到,第九代TCR的誕生,明確的定位就是:The Total Race Bike全能型競賽戰駒,TCR設計團隊的初衷就是要全面提升TCR這四大特點:1.爬坡優異能力 2.下坡穩定操控 3.衝刺時加速度 4.優化空氣力學;在如此全面的第九代New TCR身上我們針對三項指標來看。
 
車架技術篇(二):2020 GIANT The All New TCR 新車發表 (MY21)
照片來源:擷取自Giant Bicycles
 
1.頂級效率:整車踩踏剛性/重量比
  • 傳奇壓縮車架
  • 同級車中最短RC405mm
  • 頂級碳纖材料及先進碳纖製造工藝
2.頂尖空力:同級車最佳空力
  • 橢圓截面設計
  • 全車零組件重設計
  • 真實風洞測試
3.頂天操控:全面提升轉向、制動和接觸點
  • 同級車最高的前叉剛性→有感提升
  • 貫穿軸碟煞、無內胎和最大32mm胎寬
  • 全新人體工學車手及龍頭
  • New Fleet系列座墊
  • CADEX & New SLR 1、2碳纖輪組           
車架技術篇(二):2020 GIANT The All New TCR 新車發表 (MY21)
照片來源:擷取自Giant Bicycles
 
關於New TCR的關鍵性能:頂級效率
 
在壓縮車架技術中,New TCR擁有同級最短軸距(RC) 405mm,對結構力學有點認知的車友大多知道,當後下叉RC愈短,騎乘者力量的傳遞會更直接,這也是讓TCR傳動效率更好,起步更迅速的主要原因之一。
 
筆者一併提供各家RC資料:
  • Trek Emonda : 410-413mm (僅供參考)
  • Specialized Tarmac: 410mm (僅供參考)
  • Cannondale super six: 408mm (僅供參考)
  • Scott Addict: 410mm (僅供參考)           
車架技術篇(二):2020 GIANT The All New TCR 新車發表 (MY21)
照片來源:擷取自Giant Bicycles


當車友們在討論New TCR或其他品牌車架性能、剛性時,大多會依據成車上的零件,包含變速、輪組、龍頭、把手......等等,整體做比較,但鮮少以「車架設計製程」作探討,全新New TCR關鍵性能,其實就在車架製程上,GIANT團隊工程師、包含車架設計、零件開發設計、塗裝設計、風洞測試.......等等,GIANT官方表示,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將New TCR的精準駕馭操控性能再次提升到全新的境界,而這個改變是要讓你真的有感。
 
車架技術篇(二):2020 GIANT The All New TCR 新車發表 (MY21)
照片來源:擷取自Giant Bicycles
 
車架製程上,GIANT團隊工程師下了那些功夫,從全球官網New TCR的介紹上不難發現端倪,包含三項重要製程技術:尖端複合材料、雷射切割AI碳纖積層科技及精準碳布貼合
 
尖端複合材料
  • 全新New TCR根據筆者側面了解,目前僅知道是採用GIANT最新款碳纖布料,並在巨大集團內部複合材料碳纖工廠中製造,再搭配奈米級科技樹酯,使新一代TCR重量更輕剛性更好。
雷射切割
  • 前幾代TCR車架,都是仰賴機械加工碳纖貼合技術,但2020年起的New TCR全面使用新的雷射切割技術來切割碳纖布,這將使碳纖布用料更小,切割更精準,而使車架成品結構的總重量更輕。
AI碳纖積層科技及精準碳布貼合
  • 巨大集團近年來採購全新的機械手臂來貼合碳纖布,該技術用於車架和前叉許多轉折或較難貼合的區域,以機械手臂來操作,在車架上150個複雜的區域都能精確貼合,這一來完全大大減輕整體車架和前叉的重量,再來是最後一道程序「輕透塗」,可以再減少車架重量65g。以下圖片就是說明製程上的重大突破 ↓
車架技術篇(二):2020 GIANT The All New TCR 新車發表 (MY21)
圖片說明:(GIANT BICYCLE)https://www.giant-bicycles.com/global/tcr
 
TCR ADVANCED SL 頂級車架科技:
 
2020年起的New TCR經過這麼多年的進化,除了筆者上述提到製程的進化,你一定會納悶,那New TCR到底碳纖布料有沒有提升,答案是相當肯定的,筆者針對這部分又再次求證GIANT TAIWAN,以下四點可以說明,MY21 New TCR的碳纖材料與奈米樹酯的技術,整理重點如下。
  • MY2021 New TCR採用最頂級碳纖維材料。
  • Carbon Nanotube Technology (CNT)奈米科技樹酯增加14%的抗衝擊能力。
  • ISP一體式碳纖整合座管,採用特殊工法,使重量更輕但結構更堅固。
  • 連續纖維技術以更大面積的碳纖布來組成前三角結構,碳纖布用的片數減少,可有效減輕重量。
車架技術篇(二):2020 GIANT The All New TCR 新車發表 (MY21)
照片來源:擷取自Giant Bicycles
 
筆者就用圖表的方式,比較一下前一代TCR與New TCR,製程上的轉變後,所產生的差異,全新第九代New TCR在車架上比前一代輕-53克,前叉輕-1克,車架零件輕-22克,塗裝輕-65克,整體加總約輕-140克
 
車架技術篇(二):2020 GIANT The All New TCR 新車發表 (MY21)
照片來源:擷取自Giant Bicycles
 
如果取其他高階競品來比較呢?我們就以Specialized S-Works Tarmac Disc、
Trek Emonda SLR Disc、Cervelo R5 Disc來看看,Specialized S-Works Tarmac Disc車架組重量是1371g(比New TCR 重+105g),Trek Emonda SLR Disc((比New TCR 輕-17g),Cervelo R5 Disc(比New TCR 重+322g)。
 
車架技術篇(二):2020 GIANT The All New TCR 新車發表 (MY21)
照片來源:擷取自Giant Bicycles
 
傳動剛性比(效率)比較:
車架技術篇(二):2020 GIANT The All New TCR 新車發表 (MY21)
照片來源:擷取自Giant Bicycles
 
關於New TCR關鍵性能:頂級空力
 
想要成為全能公路競賽戰駒,爬坡能力也要優化,空氣力學當然也要優化,從這點設計團隊就將管型做了重大改變,New TCR全車採空力管型,橢圓截面設計,什麼是橢圓截面設計,以下圖片,可以幫助您更一目了然。
 
車架技術篇(二):2020 GIANT The All New TCR 新車發表 (MY21)
照片來源:擷取自Giant Bicycles
 
車架技術篇(二):2020 GIANT The All New TCR 新車發表 (MY21)
照片來源:擷取自Giant Bicycles
 
車架技術篇(二):2020 GIANT The All New TCR 新車發表 (MY21)
照片來源:擷取自Giant Bicycles
 
車架技術篇(二):2020 GIANT The All New TCR 新車發表 (MY21)
照片來源:擷取自Giant Bicycles
 
車架技術篇(二):2020 GIANT The All New TCR 新車發表 (MY21)
照片來源:擷取自Giant Bicycles
 
車架技術篇(二):2020 GIANT The All New TCR 新車發表 (MY21)
照片來源:擷取自Giant Bicycles
 
關於New TCR的關鍵性能:頂級操控
 
在New TCR發表後,筆者也實際去參加了官辦New TCR試乘會,在試乘會中我的試乘重點其中有一項就是「前叉剛性」,New TCR全新的碳纖維前叉扭轉剛性比競爭車種強上35%,而更寬的車架和前叉間隙能容納到32mm,這使得TCR能順應各種路況及不同賽事需求。
 
車架技術篇(二):2020 GIANT The All New TCR 新車發表 (MY21)
照片來源:擷取自Giant Bicycles
 
單純只看筆者的說明,比較難理解到底有多寬,建議大家實際到門市走一遭,讓專業的店家為你說明,這次New TCR的胎寬容許到32mm,其實是來自GIANT所贊助一級職業車隊CCC-TEAM選手的回饋,這不僅大幅增加New TCR對不同路況的征服能力,在一級職業車隊賽事中,必須時常應付不同路段、不同國家、不同地形,第九代New TCR才會如此設計。
 
車架技術篇(二):2020 GIANT The All New TCR 新車發表 (MY21)
照片來源:擷取自Giant Bicycles
 
New SLR 1、2碳纖輪組:
 
在輪組的部分,2020年新增了New SLR 1、2碳纖輪組,採用GIANT自行研發低阻力花鼓,下一篇我們會專門介紹New SLR 1、2碳纖輪組,在最高階的GIANT TCR Advanced SL 0 Disc是搭配CADEX Disc 42mm碳纖輪組,TCR Advanced SL 1 DISCTCR Advanced SL 2-KOMTCR Advanced PRO 0 DISC-KOMTCR Advanced PRO 1 DISC-KOM,以上都是搭配New SLR 1碳纖輪組,在下一篇New TCR零件技術篇,筆者會有更多碳纖輪組的詳細介紹。
 
車架技術篇(二):2020 GIANT The All New TCR 新車發表 (MY21)
照片來源:擷取自Giant Bicycles
 
New handlebar碳纖把手:
 
New TCR車身每一個零件都令人驚豔,車把手從以往的D型,變成了新一代的橢圓型,除了舒適考量,當然也有空力考量,在下一篇New TCR零件技術篇,我們當然也會有車把手更詳細的介紹。
 
車架技術篇(二):2020 GIANT The All New TCR 新車發表 (MY21)
照片來源:擷取自Giant Bicycles
 
Nwe Fleet和Approach坐墊:
 
再來是坐墊,這次連帶發表的Fleet、Approach坐墊,分別為Fleet SLR(碳弓/9mm)
Fleet SL(不鏽鋼弓/7mm),Fleet坐墊應用的是GIANT最新的Rebound發泡科技,擁有理想的發泡密度,及超輕量、高回彈兩大特點能提供屁屁長時間良好的支撐性,當然,在下一篇New TCR零件技術篇,也會有坐墊的介紹。
 
車架技術篇(二):2020 GIANT The All New TCR 新車發表 (MY21)
照片來源:擷取自Giant Bicycles
 
New Contact SLR 碳纖龍頭:
 
碳纖龍頭的部分,也是許多車友非常關注的一部分,跟隨New TCR一起上市的還有新的0度、10度和20度龍頭,相容性是OD1、OD2適用,0度龍頭:70/80/90/100/110/120mmContact SLR 10度龍頭:70/80/90/100/110/120/130/140mm相容性OD1 & OD2,重量:123克(100mm)。Contact SLR 20度龍頭:120/130/140mm也容性OD1 & OD2。當然下一篇New TCR零件技術篇,也會有龍頭的介紹。
 
車架技術篇(二):2020 GIANT The All New TCR 新車發表 (MY21)
照片來源:擷取自Giant Bicycles
 
MY21 New TCR 在ISP小箱中,有隨車附贈的座管束,內有標準版加長版兩款,加長型座管束考量到坊間車有相當重視的Fitting,可增加車主可調範圍,這對於相當重視Fitting可是一大福音。
 
車架技術篇(二):2020 GIANT The All New TCR 新車發表 (MY21)
此篇「車架技術篇(二)」就先介紹到這裡,如果有不夠周全的,近日會持續更新上去。

(嚴正說明:本篇文章完全是本人自行分享,未收取任何商業收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TCR Advanced SL 0 DISC:6,570g (車架尺寸為M號不含踏板成車重量,僅供參考)
NT$ 308,000
車架技術篇(二):2020 GIANT The All New TCR 新車發表 (MY21)
 圖片來源:(單車誌FB) 
 
 
TCR Advanced SL 1 DISC-KOM:6,900g (車架尺寸為M號不含踏板成車重量,僅供參考)
NT$ 198,000
車架技術篇(二):2020 GIANT The All New TCR 新車發表 (MY21)
照片來源:擷取自Giant Bicycles
 
TCR Advanced SL 2-KOM:6,700g (車架尺寸為M號不含踏板成車重量,僅供參考)
NT$ 138,000
車架技術篇(二):2020 GIANT The All New TCR 新車發表 (MY21)
照片來源:擷取自Giant Bicycles
 
TCR Advanced PRO 0 DISC-KOM:7,450g (車架尺寸為M號不含踏板成車重量,僅供參考)
NT$ 148,000
車架技術篇(二):2020 GIANT The All New TCR 新車發表 (MY21)
圖片來源:(單車誌FB) 
 
 
TCR Advanced PRO 1 DISC-KOM:7,860g (車架尺寸為M號不含踏板成車重量,僅供參考)
NT$ 118,000
車架技術篇(二):2020 GIANT The All New TCR 新車發表 (MY21)
照片來源:擷取自Giant Bicycles
 
TCR Advanced 1 DISC-KOM:8,100g (車架尺寸為M號不含踏板成車重量,僅供參考)
NT$ 75,800
車架技術篇(二):2020 GIANT The All New TCR 新車發表 (MY21)
照片來源:擷取自Giant Bicycles
 
TCR Advanced 1 DISC-KOM:8,100g (車架尺寸為M號不含踏板成車重量,僅供參考)
NT$ 75,800 (7月上市新色)
車架技術篇(二):2020 GIANT The All New TCR 新車發表 (MY21)
照片來源:擷取自Giant Bicycles
 
TCR Advanced 2 DISC:8,500g (車架尺寸為M號不含踏板成車重量,僅供參考)
NT$ 62,800
車架技術篇(二):2020 GIANT The All New TCR 新車發表 (MY21)
照片來源:擷取自Giant Bicycles
 
TCR Advanced 1-KOM:8,050g (車架尺寸為M號不含踏板成車重量,僅供參考)
NT$ 62,800
車架技術篇(二):2020 GIANT The All New TCR 新車發表 (MY21)
照片來源:擷取自Giant Bicycles
 
TCR Advanced 2:8,200g (車架尺寸為M號不含踏板成車重量,僅供參考)
NT$48,000
車架技術篇(二):2020 GIANT The All New TCR 新車發表 (MY21)
照片來源:擷取自Giant Bicycles
 
TCR Advanced 2:8,200g (車架尺寸為M號不含踏板成車重量,僅供參考)
NT$48,000 (7月上市新色)
車架技術篇(二):2020 GIANT The All New TCR 新車發表 (MY21)
照片來源:擷取自Giant Bicycles
 
TCR Advanced 3 DISC:8,900g (車架尺寸為M號不含踏板成車重量,僅供參考)
NT$48,000
車架技術篇(二):2020 GIANT The All New TCR 新車發表 (MY21)
照片來源:擷取自Giant Bicycles

 

可以說明一下輪組的部分嗎?
筆者在下一篇會介紹輪組部分
kao_photo wrote:
可以說明一下輪組的部(恕刪)
老實說 拿舊款的19年的設計 跟21年的TCR 有點不公平

怎麼不拿
SCOTT ADDICT RC
PINARELLO F12
BIANCHI
CANYON EVO ULTIMATE
21年的new emonda??????

這幾款世界頂級的來比一下

一定會被打趴

光scott addict 的空力表現跟剛性表現都很突出

PINARELLO F10 到F12 都是連續環法曝光率最高的,未必是剛性最強或是什麼最強,但是可以確保的是絕對站上世界舞台前三名
更別說NAIRO QUINTANA, CARAPAZ騎CANYON吧

還有一直以來BIANCHI也排得上前三在各世界角落

整個NEW TCR 其實跟舊款的R5 相似度極高知,只是巧妙的避開專利設計而已。可見只是在強化別人的弱點,加分TCR 車上

現在emonda都在玩材料,tcr 怎麼不公布一下 用什麼材料???

然後全自動化的講好聽一點是提高精準率
講難聽一點: 一堆人會失業,預估可節省人工成本的 20%-30%以上,也就是說,無需要依賴人工,然後可以24小時生產,但是可能還沒有看到後期的保養成本,

雷射切割機,最大致命耗材在於CO2,機械手的耗材就是那一些吸盤,一般會要投入這一些設備,有兩個考量點: 人工成本增加,被政府逼迫不能加班(很多人都是偷偷關鐵門加班) , 然後硬要提高福利,導致大廠,無論是誰都要投入所謂的 自動化4.0 ,現在又不敢高端產品投入於大陸,怕被COPY加上疫情,種種因素,被迫無選擇的使用高端的自動化設備,一條線預估要10億以上,還不一定完整改善不良率
Mr. Ray - Life wrote:
New TCR擁有同級最短軸距(RC) 405mm,對結構力學有點認知的車友大多知道,當後下叉RC愈短,騎乘者力量的傳遞會更直接,這也是讓TCR傳動效率更好


行銷做得太誇大會得到反效果。

把鍊距(chainstay length/rear center,不是軸距wheelbase)縮短視為新一代TCR的創舉,還拿來跟其他品牌比較真的很可笑。要不要去跟trial bike比?

鍊距縮短當然可增加剛性,鍊條少個幾目也能節省重量,但有利必有弊,下坡穩定度鐵定變差。它是整個車架設計的一環而已,把它單獨拿出來說嘴非常奇怪。更何況你的第三點還說什麼 "頂天操控",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又空力又輕量又穩定又有效率,像第四台賣保健食品一樣丟出一堆互相矛盾的概念,最後給我的感覺是: 誇大其辭,虛華不實

EDIT: 我被樓主誤導了。舊版TCR RC也是405mm,根本沒變。
鏈距變短的另一個缺點就是從後軸地面傳上來的震動緩衝變少,舒適性會大減. 它利於短程加速衝刺,可不見得利於長途耐力保持. 跑了100公里最後兩里路要衝刺時,卻發覺體力已經耗盡了!

對於職業選手來說也許這是必須吃苦當進補的一件事, 但對於普羅大眾,甚至是業餘愛好者而言,難道穿上喬丹鞋就會變成籃球高手?
wikiwikiwildwildwest wrote:
行銷做得太誇大會得到(恕刪)


Have same thought with that,

My 14 yrs old R1000 has a chainstay of 400 mm then it should be more sharp compaed with TCRs

Althought shimano recom. chainstay should be >415mm for system/crankset prior for R9100

but my R8000/6800 mix shift crisp, with a bit of chain rub with big ring

And it would never be feel as sharp as TCR on road.
算體入到兩大U商怎麼賺錢了 INTEL:出新規;玩家砍掉重練 AMD:出新規CPU/MB先後不停地一直 [img]http://daqtvq.bay.l
袁暄期 wrote:
Have same thought...(恕刪)


Yeah, chainstay length is only one factor (among many) that determine frame stiffness and responsiveness, so direct comparisons with other bikes is kinda irrelevant.

I understand it's a controversial topic in some mountain biking circles, but TCR is a road bike. You're not exactly bunnyhopping tree stumps on a TCR.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