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上完成圖,謝謝技師們辛苦地幫我安裝


(2025/1/26攝於南深路頂)
—就算裝PR-2 DISC輪組的重量還是把我上一台TCR壓在地上摩擦

含踏板、水壺、坐墊。

供大家選車參考
國外官網:國外的
臺灣官網:本國的
國三會考完時入坑公路車(2018 TCR ADVANCED 3),中間斷斷續續騎了三年+兩年,經歷變速系統磨耗壞掉沒錢修、山路閃公車打滑摔斷車架;車架斷掉後轉換跑道去練街頭健身兩年多,現在轉眼間也已經開始當社畜。
—陪我歷經千山萬水的夥伴

光圈神掌、雙北太平山本來還要7785078

沒想過會那麼快回來騎車,只知道心中存有那渴望馳騁山林自由的種子,剛好街健練到有點無聊也想減點脂,就順水推舟了心中的思念。
其實一開始只想說收一台TCR ISP車架的C夾機械變就好,應該四萬就可以解決。不過在爬文、逛二手市場的過程中不斷被各種造型塗裝有料的車款搞到心癢難耐。中間也被Scott 、Cervelo(也是以前夢想) 、Canyon、Pinarello燒到移情別戀,上述品牌也有看到符合預算尺寸的C夾車,但我一直在想:「我那麼愛跑山又風雨無阻,不如來台碟煞車?」。
緣分很奇妙,某天在滑知名二手敗家社團時,看到一組價格香甜的Shimano R8070 Di2大全套,它缺大盤而剛好之前有些原因我有收一組R8000大盤,可以直接湊一套。當下我想說等個三分鐘沒人喊收我就收來試試,還真讓我等到。於是就敗家的先收了電變不是先收車架XD。
—秤個重

接著中間又過了一個多月吧,看到社團有人丟出這台AD SL全新車架,好奇就私訊看看照片規格,賣家人也不錯詳細回答、這個亮光烤漆的深沉紅色給我一股驚豔不落俗套的感覺,因為是國外配色在臺灣不易變車聚(但還是會TCR車聚🤣)於是立刻喊收。
車架收到後就可以開始苦惱各種配件了,兩三周的時間內瘋狂地找,一有空都在滑交易社團,各種調查規格相容性,後來也順利收到所有車身部品。
—永和河濱試車,當下馬上被驚艷到。就算目前暫時配置一千多塊收來的輪組PR-2(空重近2公斤的輪組),除了因為輪組關係起步小難帶和維持巡航以外,攻擊時的剛性、轉向的直接了當、抽車時的搖車靈敏度都完勝上一台TCR AD3


這時還沒裁前叉—
關於配備差異

前任GIANT TCR ADVANCED 3的配置:
原廠contact 鋁把手(40公分)
原廠contact 鋁龍頭(9公分)
Shimano Pro Stealth 碳纖座墊
Vision trimax 30 KB 輪組
GP5000外胎
R8000 50-34T大盤
R8000 夾器
R7000 卡踏
R5800煞變把
R5800 28T飛輪
R5800中變、後變
CN-HG701鏈條
SM-BB72-41 BB86
捷安特塑鋼水壺架
Shimano pro 把手帶
————————————
現役GIANT TCR ADVANCED SL配置:
Zipp SL-70 Aero碳把手(42公分)
Giant contact SLR碳龍頭(10公分)
Fizik R3座墊
捷安特PR-2 Disc輪組
固特異 Eagle F1 Supersport外胎
R8000 50-34T大盤
R8020卡鉗
R8070煞變把
R8050中變、後變
R8000 34T飛輪
CN-HG901鏈條
R7000 卡踏
SM-BB92-41 BB86
不知名品牌20g水壺架
馳興3mm手把帶(紅寶石)
OD2碳纖龍頭蓋+鈦螺絲
可以算是一個大升級了,希望這些器材可以陪我玩幾年的山路
因為PR-2是國際六孔,暫時還體驗不到社團收來的MT-900碟盤煞車穩定度。目前應該會騎這組廠輪練練腿,一邊思考輪組要掛哪一組。
—今天特地騎上南深路拍車,陰天底下看起來別有一番風情~GIANT白色字體烤漆的部分其實有點金屬藍,有畫龍點睛的效果。以前比較喜歡消光塗裝,第一次被捷安特的亮光塗裝燒到


—曾經進過前十的路段,今天直接花兩倍時間


—好久不見的UCI認證(我太久沒騎公路車了)。尺寸S號,BB到座墊頂69公分。

—騎車時低頭的角度,空力把也是研究要配什麼的時候被燒到的。亮光的把手配消光的龍頭竟然非常的搭嘎


—騎慢沒關係,車比人兇也不賴。空力把比預計的還不好抓,因為很大一片,抽車的時候用下把位、巡航時候抓靠近龍頭兩側的中間圓把處剛好。

—肖想這隻龍頭很久了,很久以前的ISP成車有配這隻,當時就覺得很粗型很好看塗裝也是

—找了很多家車店都沒找到OD2的龍頭蓋,後來在蝦皮緊急買的,意外的搭車色

—改車的盡頭在哪呢⋯⋯

—一直覺得這一代的煞變把型非常好看,實際使用體驗也非常好,適合我這種手指肥短的傢伙。馳興這款把帶很厚實,不戴手套也舒服。

—加粗又改型的頭管,一開始不太習慣,現在也越看越順眼

—白色部份仔細看能發現金屬藍的色澤

—頭管另一側。這代的龍頭墊片好像沒辦法完全貼合上管,不知道是不是正常現象?

—萬年愛用105卡踏,便宜大碗耐操


—以前後面會印壓縮車架的圖案我覺得其實不錯看的說

—外觀滑順的座管和後三角


—更粗壯的五通,剛性真的一踩大幅有感提升,讓人非常的愉悅


—這代的挖地瓜大盤真的還是目前最愛的一代,看起來很粗壯有力


—身為一個練街健的人,手指自然是有力到不行。現在還在調整壓電變變速的力道,實在比以前機械變要輕很多力氣。

—今天體驗到無恥盤的威猛,一個三年沒騎車的人竟然還能直接上山不落地,我得改一下以前常重踩的騎法,那實在有點費膝蓋啊

—後變的造型和顏色也很有質感,愛島野


—前後卡鉗裝在車上後其實看起來蠻小巧的,制動力和C夾挖地瓜比起來真的有好蠻多的,而且手指真的很省力。


—買車架附的可以隨時拆用的內六角

—目前先裝短座管夾,之後如果要增高再換長的座管夾。

—Fizik R3坐墊,太久沒騎車無法評價是好坐還難坐,現在只有客廳的沙發是好坐的

不過用很便宜的價格就收到不到兩百克的碳纖底座墊這點來看倒是蠻值得的。


—聽說這代可以容納32mm以上胎寬,不過那個重量我是沒啥興趣。下一條可能試試28mm的。目前裝的是25mm的胎寬,空隙看起來非常大空間非常足夠,喜歡舒適路感要裝寬胎的也沒問題。


—固特異這條胎目前體驗心得整體是很不錯的,很輕快、不黏地、路感不震、反應直接,硬要說就是稍微沒那麼止滑而已,畢竟不黏地的一體兩面就是不會太止滑,在我用過的一級胎裡面算是感受非常好的。

—一個20克的白牌水壺架,也是二手社團收來的,頗好用的。

—路不轉人轉,回家後無聊發現這個角度就變全隱藏走線XD
不過我其實蠻喜歡有線在外面的感覺,不曉得有沒有跟我一樣的人?

今天的開箱暫時告一段落,謝謝大家耐心收看 後續有更新再奉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