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教451真的能和700C比嗎?

funders wrote:
如果還不明白,舉例說...(恕刪)

數字上看起來沒錯
但是實際騎起來就是不一樣
小車就是會比較累
大車就是比較輕鬆一點

451輪組53/11
Gear inches=100
451輪組53/9
Gear inches=122

700c輪組53/11
Gear inches=129

目前只有少數幾台小車有使用到9T飛輪
一般的451輪組53/11與700C是有不少的差異
如果相同Gear inch下小車更費力,就說明阻力大或者踩踏效率低,要從這兩點出發去研究,而不是糾結于Gear inch不如大車。

目前主流451配置是比700C Gear inch(速比)小,這是講究爲700C設計的主流變速套件的結果,但是:
1.如果你願意,總可以增大到任意大;
2.700C 120多的Gear inch是給選手級別的人跑世界級別比賽使用的,一般人力量沒有那麽強,極難用到那麽大的齒比(總不能下坡還拼命加速)。再者,很多時候速度上不去不是Gear inch不夠,而是自己踏頻不夠,大力低頻的踩踏反而對膝蓋有害。
funders wrote:
有點暈,說了半天還是沒讓你明白...(恕刪)


別太灰心,您沒白花功夫,至少有人明白您的意思。

看了您、kk-hsu及一些其他先進的觀點,歸納一下,大概是這幾點因素決定會有什麼樣的影響:
1.同樣胎寬、胎壓、紋路、同樣負重下,輪框越大,胎面與地面的接觸面就越小,因此阻力(摩擦力)也越小
2.同樣里程,輪框越大,轉的圈數就越少,因此花鼓的轉動摩擦(阻力)也越小
3.因為公路車係比賽主流,所以一些零組件及設定的發展比較完善,而小徑還沒得到相同的資源,也許也有些差異

可能是迷思或流言的部分:
a.如果達到同樣速度並保持該速度時,轉動慣量是一樣的,所以,沒有公路車輪徑大所以慣性大的說法;而如果踩踏會花較多或較少的功,那是阻力的影響,如同1.所訴
b.小輪徑本身風阻比大輪徑小一些,但小輪徑車架總高度不會更低,所以車架迎風面積不比700C小,這點可能差異不大

還有,“爲什麼慣性要好的話,整車重不好而輪組重就好?”這點我還是不明白,或者我這麼問“爲什麼慣性要好的話,不去提升踏板(或是大盤)的重量反而踏板(或是大盤)也要輕量化?”......慣性大盤/慣性踏板......
可以請先進們說明嗎?
coopers0201 wrote:
看那麼多一直不知道F...(恕刪)


+1, 這也是我最近(應該是今天) 就要入手公路車的原因. 在時速25km/hr下, 我的451必須在大盤而朋友的公路車卻還在小盤, 在來就是心跳及卡路里消耗, 一趟下來我的均心跳總是比騎公路車的朋友多15-20bpm 左右, 而卡路里消耗也多35-45%. 就是同等速度你騎451就是要耗掉更多功率. 當然如果你硬要拿小徑和公路車隊騎我也沒話說, 只擔心你騎車老是在無氧狀態下騎, 以後心肌肥厚就麻煩了.

我誠心建議這些開什麼小徑vs公路車比較速度topic 的車友们應該找個公路車友和他們騎個幾百K後你就會了解兩者的差異而不需在這裡尋問.

chmiao wrote:
別太灰心,您沒白花功...(恕刪)


轉動貫量I跟速度沒關係喔,大車轉動貫量一定比小車大

跟速度有關係的是角動能=1/2*I*角速度平方

同樣速度下,車重相同下,大車小車角動能會一樣

既然已把速度假設為相同,根本不用考慮齒比的問題....................
大家都維持一樣踩踏轉速RPM,大車齒比輕一些但是輪徑大;小車齒比重一些但是輪徑小,採踏重量感理應也是差不多


問題其實就在於轉動貫量差太多,人又不是機械,小車一直掉速人要一直出力補速度上去,大車當然也會掉可是掉的緩慢,自然就可以慢慢來,整個就輕鬆多了
















看見大家討論如此熱烈
再提出一個不同點大家討論看看
700C的輪徑大,所以是否輪胎的"散熱"較好,"磨耗"較平均???
對於差個1~2%就舉足輕重的比賽而言
應該也是多少有影響吧...

我以前沒得選擇,現在我想做一個好人
boneman wrote:
轉動貫量I跟速度沒關係喔,大車轉動貫量一定比小車大
............
問題其實就在於轉動貫量差太多,人又不是機械,小車一直掉速人要一直出力補速度上去,大車當然也會掉可是掉的緩慢,自然就可以慢慢來,整個就輕鬆多了
...(恕刪)


如果說轉動貫量I跟速度沒關係,為什麼,在於轉動貫量差太多小車一直掉速人要一直出力補速度上去,
.....我又糊塗了!
搖呼拉圈比喻,

太小,不好搖!要不斷擺腰,辛苦.....
大些,好搖很多,容易保持搖動!
太大,又變辛苦了......
這是慣性。

輪組,用呼拉圈比喻,
鐵管呼拉圈,搖不動!
塑膠管呼拉圈,很好搖!
太粗、太細都有分別的.....
對我來說齒比的討論意義不大, 因為我的dahon pro-tt 用內變最大可以用到72齒.
只計論組慣性小輪已經輪了.
假設同様重量的輪組, 700c輪的重量離花鼓比小輪多3.5吋(27/2 - 20/2), 有更大的慣性.
雖然加速較慢, 但要保持速度就更省力.
還未計算其它其它的因素(如風阻等等...)

因此:
加速性: 小輪勝
慣性: 700c勝

基於這兩項特性, 可以看出(只計算論組):
上坡: 小輪勝
平路: 700c (假設要保持均速騎行)
下坡: 小輪勝 (假設車架穩定性一樣, 小輪一定會加速得比較快)
極速: 小輪勝 (假設能不斷加速, 同一距離下小輪加速會比較快)

但這還無法得出一個絕對的結論, 因按不同路段, 情況會有不同的要求
只能說根據各人的經驗, 一般情況下700c會比小輪快.
按照角動量,角加速度,牛頓第二定律仔細推了一遍:
假設輪框質量一樣,輪徑比爲2:1,爲了配成相同速比,齒比爲1:2。兩者現在開始踩踏加速。
轉動慣量和半徑的平方成正比,所以轉動慣量比爲4:1。由于齒比爲1:2,用相同力矩踩踏得到的力矩比爲2:1(齒比越小,力矩越大),所以兩者的角加速度比爲2:1,小輪徑的角加速度是大輪徑的兩倍。

好像解決問題了? 沒有,因爲騎車人感受到的是平動加速(線加速度)而不是輪子轉速的變化,線加速度=角加速度x半徑,盡管小輪徑的角加速度大一倍,但兩者線加速度卻是一樣的。

結論,輪框質量一樣,速比一樣,兩者線加速度也一樣。

至于爲什麽感覺小輪徑加速比較輕腳,可能的原因:

加速起步的時候小輪徑的速比比大輪徑用的低;小輪徑的輪框比大輪徑輕(有條件的可以證實一下)。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5)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