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miao wrote:
還有,“爲什麼慣性要好的話,整車重不好而輪組重就好?”這點我還是不明白,或者我這麼問“爲什麼慣性要好的話,不去提升踏板(或是大盤)的重量反而踏板(或是大盤)也要輕量化?
我嘗試回答這個問題,但只是個人的一點理解。慣性的實質,在于踩踏的時候把動能儲存起來(同時速度慢慢上升,慣性越大上升越慢),在動力跟不上的時候慢慢釋放(同時速度降低,慣性越大速度降低越慢)。 可見慣性趨向于讓速度盡量變得均勻,慣性較大對于長途是有利的,因爲忽慢忽快對AVS不利(慢的部分拉低AVS,快的地方在損耗方面加大)。 一個極端的例子,如果總路程只有100米,一個人勻速跑完,另一個人前半程速度只有第一個人一半,後半程速度是第一個人10倍,總AVS還是比第一個人低!體力消耗也絕對比第一個人大。
回到騎車的慣性,人車所儲存的動能包括:人的動能+車的動能。 車的動能又包括平動和轉動。其中轉動動能,主要是輪框(包括輪胎)。 如果一個人重65kg,車重10kg(其中輪框輪組重2kg),那麽總動能是65+10+2,也就是可以看做77份。
無疑車越重,慣性越大,但是這樣意味著爬坡更爲辛苦,反而輪框上加點重量比較劃算,因爲一份輪框重量,可以儲存兩份動能(平動+轉動,兩者動能相等)。其實相對于騎車人的體重,輪框上那點重量差別並不多,也許只有大賽選手才值得去爲了不同路線搭配不同輪組。
輻條,花鼓也有轉動動能,但他們在角速度和輪框一樣的情況下半徑小很多,重量也不大。
大盤,腳踏也有轉動動能,但是他們轉動角速度只有輪組的幾分之一,半徑也小。
所以這兩個部分的轉動動能相比輪框部分是比較小的。只有輪框部分能達到“一份重量,兩份動能儲存”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