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hon 老貂再生--5/25 前驅碟煞版樣品完成 7/24後驅碟煞樣品完成

試車篇



5/24日晚上深夜將自行車組裝起來後,因為夜已深,就沒出門去試車,但 5/25日早上一起床,就迫不及待地先在住家附近繞一圈,發現功能正常,正弦波控制器電機控制--正常,轉把--正常,電池電壓顯示器-- 正常,後變速系統--正常,機械碟煞系統運作--正常,就跟一般的機械碟煞一樣。

至於那個自己編製的電機花鼓呢? 在 36 根幅條的加持下,住家附近騎完一圈約 3公里後,外觀沒有歪斜,垮掉,用手指去拉拉每一根黑色的不鏽鋼幅條,還是不會搖動,應該不會有問題。其實,我最擔心的就是這個電機花鼓,沒有幅條張力計的量測,只憑著我的右手去記得以前維修更換過舊的 20吋後驅電機花鼓 的 13G 幅條經驗,用手去感應那個固定銅頭的鎖緊扭力值,然後去編制這個16吋輪框。



此次試車的目標就選在來回33公里的后里,裝載起我那裝著緊急維修工具與醫療盒的黑色背包,出門去試車。全程走自行車道,從台中松竹路附近啟程,騎經綠空廊道 松竹,潭子,栗林,豐原,轉入豐原東北街一般道路,翁社,在國道4號的路橋下左轉進入后豐自行車道,穿越 9 號隧道,到達后里火車站。再折返原路回來。 



騎車到后里後的最高點海拔高度 250 公尺



騎車在松竹路附近的最低點海拔高度 150 公尺,相當於爬坡有100公尺高度。



去程都是大都上坡路段,需要用電機馬達作動,但最高速度應該在略為下坡的路段約18,那個41應該是在隧道內手機接收不到GPS信號時亂跳的數值,平均時速應該在10左右。



回程是下坡路段,大都是沒讓電機作動用腳踩動踏板,但最高時速也可到18,平均大約在10。



這張是在去程 綠空廊道 松竹 附近



這張是在栗林火車站附近 綠空廊道 拍的



這張圖是在豐原東北街一般道路盡頭左轉進入翁社前的陡降坡,高低落差約3層樓高度,測試機械碟煞的運作是否正常?會不會打滑,煞不住,輪胎鎖死,,等,結果都正常。



這張是在跨越大甲溪進入9號隧道前的鋼梁鐵橋上拍的,騎到這裡應該有15公里了,
檢查一下自行車本體,車架沒垮掉,輪框沒歪掉,不鏽鋼幅條沒斷掉,鬆動。電機控制器還正常運作。



這張圖片是在靠近后里馬場的自行車道上拍的,頭頂上的鳳凰木飄落下紅色的花瓣落了滿地,感覺有點詩情畫意的,所以趁著清潔人員還沒用吹風機吹走前拍下的



這張是回程時經過后里森林公園前面的火車軌道的陸橋下面拍的,頭頂就是山線火車軌道,陸橋下的空間就是自行車道。



這張圖是在回程從豐原東北街一般道路左轉進入豐原火車站的綠空廊道接合處,左邊就是山線火車軌道

總結: 
整個 33公里行程跑完後,檢查一下自行車本體,車架沒垮掉,輪框沒歪掉,不鏽鋼幅條沒斷掉,鬆動。電機控制器還正常運作。機械碟煞沒有脫落,那個自製的後輪碟煞夾具轉接板沒有歪掉,脫落。剎車夾具正常動作。
這個車架除了前叉與螺紋頭段頭段有重新焊接過。另外在後車架為了要塞入6變速後齒輪盤,需要136mm的後車架開檔,所以我有將後車架的原廠後雨遮擋板與C煞固定板鋸掉一邊銲接處,擴大後車架的開檔處,然後重新拿去 木川 銲接過,做車體補強。 
這次的試車算是一個成功的經驗,畢竟自行車是要拿來騎乘的,歲月會留下痕跡,使用會留下痕跡,維修會留下痕跡,所以外表的烤漆表層有些脫落或刮傷,我都可以接受,我不是外貌協會的會員,只要車體整體功能正常,可以經常使用就好,不用經常維修,更換零件,就是一台好車。
cchh543
故鄉人,建議到都會公園或藍色公路試車
真厲害阿
可以自己改裝
p205jack wrote:
讓它為您帶來快樂。或許這就是 工具 與 玩具 的不同。

Jack兄不僅身懷絕技也能自得其樂.
斜管貂算是很經典的設計.

在我還是將單車當工具的年代時,很少看到這些小輪徑的車.
感覺上,這是那些有錢有閒的雅痞與品味人士的座騎.
直到目前,這種DNA也沒消逝過.且是最容易裝扮與凸顯個人風格的車種.

看過朋友的Scooma https://www.pinterest.com/pin/185914290850744784/
當時除了大開眼界也驚嘆不已.

Jack兄雖非外貌人員,但擁有此經典車款.
如是我,我會Rebuilding.

常在媒體頻道上看到老車翻新的故事.
其實,翻新的不僅僅是車.
也是一種品味與對該車原創(或擁有者)的敬意

經典車款變身科技車種,帶來新的功能與樂趣.
寶劍配英雄.
這把寶劍值得擁有相對的劍鞘啊!
p205jack
Scooma 感覺就像一個鋼彈靜態模型,真要拿來野外騎乘,機械動態強度會有一些隱憂,那個車把手就是一個大累墜,會好使用嗎?
自行車在當初設計的目地就只是個交通工具,但交通工具使用久了太乏味,才加入許多元素,變得合乎各類人的需求。像折疊車,就是個方便裝在上車,攜帶上大眾交通車輛到遠方使用的交通工具,其他的想法實在不用去想太多了。

個人覺得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的設計,比如折疊車,他是很方便使用,不占空間,但他的機構強度,機械硬度,真的比不上山地越野車,也比不上BMX越野車,特技車,您如果要拿折疊車去平路或稍微有點高度的產業道路騎乘還可以,如果您要去的地方是山林野外或是特殊有名的險地,折疊車真的不夠用,玩久了,機構強度老化,或是達到焊接點的臨界破壞植,真的會解體,焊接點會破裂,斷開,那個時候就危險了。

在此次車架修改的過程中,我學到一個經驗,雖然是廠牌DAHON,但它的焊接點與車架剛性,真的很脆弱,使用鋼鋸進行焊點移除 或是 金屬斷開,一點困難都沒有,感覺在鋸開的過程中,就跟一般的鐵材一樣,沒有高碳鋼那種硬度與韌性,很容易斷開處理。所以這種材質做成的折疊自行車,還是在一般道路平平使用就好,沒必要去冒險。


自行車與鋼鐵機械人合拍在一起,但折疊車不可能變成鋼鐵機械人



前叉 的上段 斷開處,使用鋼鋸切開



後車架的 擋泥板鐵片斷開處



後車架的 剎車鐵片斷開處

這 3 個地方都是使用鋼鋸就斷開,焊點還是很容易就被破壞,所以不要太激烈的操車,會比較安全一些。
車架修改篇

原廠車架在2022 我將它改裝後電機馬達時,使用超級暴力,將他從 112mm撐開到 140mm,2.8公分的差距,就只能在後泥除與後剎車檔板鐵架的限制下,後半段車架暴力撐開。想當然而,在戶外騎車時後輪破胎沒有特殊工具的情況下,我是沒辦法做維修的。只能整車載回家修理。所以後車架是一定要修改的。

所以後車架只剩唯一的一條路,如果我想裝上後齒輪盤,就只能拆開 後泥除 與 後剎車 檔板鐵架與車身鐵架的焊點處。沒搞錯吧,拆開車身固定焊點? 雖然是看起來沒有什麼用途的兩塊小鐵片,尤其在將 後泥除 與 後剎車 移除後更顯得無用。簡直可以拆了。但是如果真的拆了這 2 塊小鐵片,那麼後車架在 坐管 到 後輪 鎖住點之間就再也沒有任何的焊接點。這樣做的結果是後車架強度變低,任何路面的顛坡,震動,都將由後輪直接傳送到坐管與bb 五通,將加速這些地方的焊點脫落,斷裂,就有可能騎車過程中解體。所以在將這兩個小鐵片各拆除掉一邊的焊點後,使用一根超過150mm的後輪軸心長螺絲將後車架撐開到 140mm。



後車架拆開整理後的樣子



後擋泥板鐵片左邊拆開



後剎車鐵片右邊拆開



使用超過 150mm 的長螺絲將後車架撐開



將後車架送上秤台 秤重量



重量 1723 克

這個時候,肉眼可見的這 2 個小鐵片因為後車架被撐開 28mm,這2個小鐵片會因單邊仍被焊住而各維持原先的焊點位置,但在我們的眼中,因為後車架開檔已經被加大,所以這2 個小鐵片就各歪向一邊,不是在平面位置,所以我用鐵鎚將這 2 個小鐵片敲回眼睛所看到的相對平面位置。

然後再拿去 木川 熔接所,將這 2 個小鐵片的焊點脫落處,重新補焊接。好維持後車架的機械強度。這點很重要。因為如果不再去做焊接這個動作。這後車架就算是廢了。因為車架的強度已經被破壞了。靜態強度應該沒什麼改變。但自行車在道路使用中的動態強度,卻不是少了這2個焊點所能承受的風險,還是補強一下會比較好。



焊接師傅在焊接後鐵架



CO2電弧銲接的藍光

焊接好之後,需要再做後續的防鏽與上漆程序。但我去DIY五金行找漆料,發現最小都是一整罐的漆。想了想,沒有用那麼多漆,買一罐做什麼? 我直接去買 2 瓶噴漆,紅丹漆 與 黑色 噴漆。

使用時先將少量噴漆噴在一個塑膠袋中,再拿一根棉花棒當油漆刷,右手戴PVC手套,拿著棉花棒將銲接點依照 紅丹漆先塗一遍,靜置 6 小時後,再塗一層黑色油漆。



使用紅丹漆先塗上一遍防鏽



後擋泥板鐵片銲接處使用黑色油漆在塗上一遍



後剎車板鐵片銲接處使用黑色油漆在塗上一遍

做到這裡,後車架修改工程就完工了。
其實,本來我還想再銲接 6 根補強不鏽鋼鐵條上去,後來想想,算了,我又不是想將這輛車當山地越野車使用,折疊車只是方便使用,不是無敵鐵金剛,更不是鋼彈,可以飛天入地的。騎乘路面基本都是柏油路面,這個車架的機械強度應該都還可以應付過去。
p205jack wrote:
Scooma 感覺就像一個鋼彈靜態模型

看了Jack兄的改車手段跟理念之後,會認同上述這段話,對車子也會有另一番斟酌.
Scooma在01曾有人分享過 重建歷程
約略看了一下內容,當初那種澎湃感似乎也平靜了下來.

許多店家會在店內安置一些特殊的擺設,例如機車.單車.其他奇奇怪怪之物…等.
很大機率是同中求異.(或是意象表徵)

我曾遇過店家在門口插國旗為指標,更甚者叫你注意門口有拴著一隻猴子的.
多元社會有各自的創意,也為平淡的生活多增趣味與色彩.


p205jack wrote:
像折疊車,就是個方便裝載上車,攜帶上大眾交通車輛到遠方使用的交通工具,其他的想法實在不用去想太多了

也是.
小藍車的主功能就是停車點與目的地間的接駁用途,其他是擴充性的使用範圍.
用車邏輯會重新思考.
試車篇 2 --- 東勢客家文化園區 +頭汴坑自行車道

像這種修改到車架焊點的自行車,做再多的測試都不為過,我也會擔心日後騎乘的過程中,因車架或輪框 ,或其他問題 造成自行車在荒郊野外的出現故障,屆時要怎麼辦? 還是繼續測試吧。

1. 東勢客家文化園區





5/27 這張圖的路線是從 石岡的旅遊中心 停好汽車,將自行車放下來開始騎往 東勢客家文化中心園區,繞經東勢林業文化園區,再往回到 石岡旅遊中心。



海拔高度 最低點 293 公尺



海拔高度 最高點 372 公尺

2. 頭汴坑自行車道





5/28 這張圖 是從台中松竹火車站的 綠空廊道 自行車道 經 太原,精武 火車站 往南騎到湧泉公園 ,左轉 一般市區道路 樂業路 往 太平 東平路 ,一直騎到 太平 的一江橋,過一江橋後騎上 太堤東路自行車道 一路向西,越過 4 座橋後,自行車道到頂了轉入大里一般道路,右轉 國光路,過橋後馬上右轉 大里的中興路,之後再右轉 大智路,連接上東光綠園道,在綠樹成蔭的樹林間 一直騎到 旱溪老街 的石柱後 左轉進入自由路,連接上 綠空廊道 自行車道,再往北騎回到松竹路。



海拔高度 最低點 49 公尺



海拔高度 最高點 161 公尺

這三次的試車過程,后里,東勢,頭汴坑自行車道,總里程 33.68+18.15+32.96= 84.79 公里,路程中有 自行車道,台中市區一般道路,紅綠燈前的走走停停, 東勢山區的部分產業道路。騎車爬行高度 從最低的 海拔高度 49 公尺 頭汴坑溪河床旁的自行車道 到 最高海拔 372 公尺 東勢客家文化中心園區旁的自行車道。

這三次的測試過程中,改裝車沒有檢驗,沒有維修,沒有更換零件。測試完後做詳細檢查,還是沒有什麼問題,表示應該算是正常了。車架焊點都正常,零件也都正常。日後打算將線路整修乾淨俐落後,就這樣騎下去。

改車是件辛苦的事情,必經要考慮的事情很多,涵蓋很多層面,必須考慮到原廠的設計,也必須在原廠的框架下去做適度的修改,比在電腦繪圖上塗塗改改難多了,畢竟真實層面的很多狀況,都不是電腦繪圖時會遭遇到的。但也因此能發掘出更多的樂趣,尤其是在問題能解決時獲得的成就感與滿足感,才是真正的樂趣所在。

好玩的玩具,不就是應該這樣嗎?
齒盤篇 +後機械碟煞轉接板 :

為什麼要專門來寫老貂的齒盤呢?

我買的第一台老貂是平板貂,前面齒盤飾 52 齒,後面是 16齒,齒比 3.25 。為了這個畸型的設計,搞到我幾乎受不了。台中市的一般道路,也是高高低低的,下坡路還好,平路就有些吃力,上坡根本採不動,直接下來牽車。這種車怎麼上路?

修改的這台斜背貂,原廠它有個內變3速的花鼓。小時候騎自行車的使用經驗是這內變速系統是會壞的,需要維修的,一旦有問題時,維修很貴,只能更新。而且像我這種摺疊踏板都能採到變形壞掉的人而言,變速系統與鍊條的磨損很重,所以內變速這種中看不中用的變速零件就只能扔掉,這種老掉牙的設計大概只能當骨董賣,讓懂得品味的貴族去領略它的英倫風。

原廠的內變三速,感覺也很異類。不變速是高速,拉變速鍊條後便中速,指撥到底便最低速。好用嗎?感覺顛倒過來會比較好用。既然什麼都不對味,那就推倒重鍊吧,修改成後 6 變速。只不過要將後車架開檔寬度 從原廠的 112mm 擴大到 135mm。

選擇 6 變速齒盤,只因為所需要的後車架開檔是 135mm,再大的話,後車架將擴大變形量在鎖後輪時,後車架的鋼板會變形過大而傾斜,後輪很難鎖緊。但 6 檔變速這也夠用了。



後車架擴大後鎖入一個 6 速齒輪盤 與 160 碟盤。碟盤用鎖入的,就跟鼓式剎車的圓形鐵片一樣,用鎖入的。網路賣場賣的是卡式碟盤,不能鎖入。




這個碟盤式鎖在一個鋁製圓形基座上,這個基座可以鎖入花鼓。



這個碟盤式卡式用的,不能鎖入。但可以鎖在前輪電機花鼓上面。



將整個後輪塞入後車架後,可以看到現在鎖變速器的後車架鋼板,已經明顯地因擴大而往外。後車架再擴大,就會變形得更厲害。所以就 6 速了。




這塊後碟煞轉接板,我是用 DIY 五金行買的 L 型角鐵去裁切後用鋼鋸來鋸出外型,再用銼刀磨出來的。上面的孔雖然很多 ( 含有原先角鐵用的螺絲孔 ),但有用的只有 4 個螺絲孔。兩個鎖在後車架的原有擋泥板與貨架的鎖孔上面,另兩個鎖在機械碟煞上面。蠻好用的。



把手上面的變速器我選用 Shimano SL-TX50 ,因為我的右把手位置已經裝上電門轉把,如果變速要裝在把手上的輪轉式,大概只能裝到左手位置。所以這種變速板機桿,也蠻好用的。

那根長長的把手,也是將原廠那短短又傾斜的把手換掉。這種 26 吋車用的把手較長也比較好控制。個人的想法是: 我是在騎車不是在表演特技,所以那根短短的把手也扔了吧。
拆車 rework

好不容易將自行車組裝起來,也測試好了。沒什麼問題下,為什麼要拆車? 重新再組裝呢?

最主要原因就是個性使然,總覺得可以再更好一點。雖然整體測試都正常,但我還是發現:

1. 應該將電機馬達的 3 個主線頭插頭拆開,檢查是否會因為山區爬坡時電機消耗功率過大,過熱,而將金屬插頭的橡膠保護套燒焦,變嘿,甚至裸露,造成接頭短路。我曾經在後驅電機馬達 350w的馬達接頭上看過已經絕緣橡膠燒成黑色的保護套,小心不為過。

2.這個雙層鋁框+魚眼的輪框,雖然上面的幅條每一根都沒有掉落,鬆動,但是當用手指強力去壓迫每一根幅條時,

發現大部分都很緊繃,但少數居然可以壓得下去,代表幅條壓力不平均。

另外有些銅頭的傾斜角度不正常,銅頭與上面的幅條居然呈現非直線,而是傾斜一個角度。代表 90mm 的幅條在這個 內直徑 278mm 的雙層鋁框中,編制 cross 1x時後的幅條的角度還是太大,讓在魚眼中的銅頭 無法順利轉到那個角度。這樣的結果就是讓每一根幅條的壓力不平均,長久使用下來還是會有幅條斷裂與銅頭毀損的風險。

好吧,那就前輪整個拆下來,將雙層鋁框換掉,更換為內直徑為288mm 的單層鋁框,幅條還是使用 90mm長度,再重新編製一次輪框,畢竟我實在不想日後每騎車100 公里就要檢查一下幅條張力值,( 雖然目前找不到合適的工具來測量,還是要用手指用力去壓幅條 )。



將整個輪組拆下來後拍照,您有發現什麼不同嗎?



看到用紅色圈起來的銅頭與幅條連接處嗎? 哪裡的幅條與銅頭不是一條直線,而是有個角度存在。



雙層鋁框內部幅條穿出銅頭部位只有一點點



但這一銅頭位置,幅條穿出部位約 2 mm,為什麼幅條長度不是統一尺寸?

為了這個疑惑的問題,我特別將訂購 14G 90mm 長 60 根幅條,做一個全部長度量測:

測量值mm 數量pcs 百分比%

91 ---- 16 ---- 26.2
90.5 ---- 10 ---- 16.3
90 ---- 19 ---- 31.1
89 ---- 6 ---- 9.8
88 ---- 8 ---- 13.1
87 ---- 2 ---- 3.3

由上表可知道,訂購的幅條值是有公差的,編制一個輪框需要 36 根幅條,但 90mm 只有 19 根,其他的17根幅條只能從 90.5 與 89 去湊數量,剩下那根就從 91mm中找一根來湊。 雙層鋁框就有這個好處,就算幅條穿出銅頭 3mm 以上,也不會穿出到上層鋁框,不會碰到內胎。



這個是編制好的單層鋁框,現實的考驗來了,幅條長度最好不要穿出銅頭,因為隔著橡皮襯帶後就是內胎



這個幅條位置在銅頭內,可以看到幅條的頂部,等一下在鎖緊時就會再上升一點。



這張是我在電腦桌上調整輪框用的工具,2 個不鏽鋼水壺 與一個 拆汽車輪子的 21mm 套筒轉頭,上面吸附著磁鐵,再吸附一個鐵片。 當輪框在水壺上轉動時,如果輪框歪斜就會碰到鐵片,這樣就可以調整幅條兩邊的張力值,調整輪框歪斜角度。

輪框與電機花鼓的中心值,我是用游標卡尺去測量電機花鼓與輪框內部的四周尺寸數值,這時可以調整幅條張力值來修改輪框的相對位置,去取得電機花鼓的中心值。

調整完時,就可以全部移走,筆電重新擺上,回復電腦桌。



調整完後,就將輪框舉起來距離地面約 15 公分高度,地面墊著雙層工作手套,然後放下,碰,好大一聲。哇 !暴力破壞,電機花鼓 2800 g,單層鋁框 273 g,您這樣高度往下自由落體掉下去,幅條不會斷掉,垮掉嗎?

編制好幾個電機花鼓,也沒壞掉過任何一個。而且因為有電機花鼓的重量加持,也更容易知道幅條張力是否能夠支撐整個電機重量。

經歷 數次 重摔 與 調整後,幅條如果都很正常,輪框沒有歪斜,那代表調整完工。



調整完後拍張照片,外觀上看起來很正常。



到附近的重劃區去實際騎乘 跑一下,正常。



輪框也拍一張,正常。銅頭與幅條的相對位置都是一直線,比雙層鋁框好很多。兩個鋁框的內圈直徑 278mm vs 288mm ,相差才 10mm,但可能少了不鏽鋼魚眼,所以可傾斜角度較大一些。



然後再去跑一次東勢國道 4 號入口,27公里來回,跑完後測試幅條張力值,到目前都正常,或許再跑一陣子數百公里後,再做幅條壓力值測試,就知道是否正常 ?




這張圖片是 電機花鼓 的電機 3 條入線,黃,綠,藍 三根主要較粗的電線,電線接頭看起來都正常,沒有變黑燒焦,雖然這顆電機上面印著 350w ,但使用在 16 吋的輪框上面,應該也耗損不了太大的電力,而且裝置位置在前輪,比不上後輪是重負荷輪,功率消耗更少。綠色的橡膠包覆外觀看起來,正常。

雖然,只是個人使用工具,但該有的檢查與測驗還是不能少,畢竟安全問題是不能有任何妥協,小心一些不為過。
6.電動馬達篇

以電輔車而言,重點當然是動力大小為何? 動力大,爬山涉水什麼都行,動力小當然就平路慢慢騎囉,但這個既有的觀念在16 吋輪胎的加持下,或許有些觀念可以改一下。

16 吋輪胎比較小,當然踩踏時的動力就不需要那麼大,同樣的上坡路段,26吋輪胎會讓您將後變速調到最低檔,仍然欲仙欲死的氣喘吁吁地爬上山去。但同樣的上坡路段 16 吋輪胎的表現呢 ? 通常只要將後變速檔調整到最低檔,就可以用力地同樣爬上山去。但不會像 26 吋輪胎那樣的費力氣。

16x1.75 輪胎圓周長 1200mm, 26x1.75 輪胎圓周長 2023mm,相差約 1 倍,相當於當您用力踩踏輪圈一圈時能跑出的同樣距離,使用 16 吋輪胎 會比 使用 26 吋胎省力 1 倍。

我想這就是為什麼當初的平版貂會有那種 前大盤 53 齒,後小盤 16 齒的詭異設計了,但這種設計只要一上坡,馬上破功,現代人類平常的運動太少了,上個坡都沒什麼力氣,單速真的無法接受,但內變 3 速也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我測試過,如果使用 後變速 6 速,最大盤齒輪到 28 齒,大概就能解決這個問題。

既然後變速 6 齒盤 可以解決問題,而且市面上這種大人騎乘的 16 吋輪胎也都是這種規格在生產製造了,那您還要修改什麼? 如果我只是單純地將此車當作是汽車與目的地的接駁車 或是 短途使用,當然就不會這樣想了。但是,我的想法是台灣多山,如果假日想在台灣山區的產業道路走走,我還是需要一顆電機馬達,動力呢? 250w 應該夠了,但是手頭上剛好有顆 350w的馬達,那就拿來用吧。



目前裝在單層鋁框上面的黑色電機馬達 36 孔花鼓



上面印著 LF-350W



我還有一顆前驅電機馬達銀色,目前裝著 雙層 36 孔鋁框



上面印著 36V250W



像這種前驅電機馬達建議使用 正弦波控制器,科頤諾 這個廠牌 在網路賣場上買的 $351 元,感覺便宜又好用,使用上不但靜音,動力還好,最重要不像是一般的 方波控制器 會經常卡頓,受不了。自從 3 月份之後我前後買了 4 顆,使用都很正常。



正弦波控制器,明俊 這個廠牌 在網路賣場上買的 $378 元,2 月份買了 1 顆,但第 1 次使用就無故斷電轉把沒控制,經關機重新上電後才能正常工作,但撐不到 5 次,就再也不工作了。這種對岸的低階產品,壞了就算了,也不能怎樣,只能以後再也不買它家的產品。



像這種早期使用的方波控制器,在無齒輪的後驅電機馬達上工作無聲也動力充足,但使用在有齒輪的前驅電機馬達上面,就會經常卡頓與顫動,實在不知道該怎麼用下去,只能更換掉。

台灣曾經號稱電子零組件界的生產重心,但在電動輔助自行車上面,經我查詢找尋了大約一年後,若以正弦波控制器而言,實在看不出有什麼生產重心? 不但市場價錢貴,功能少,還不好取得,最重要的還是價錢昂貴,讓人買不下手。但對岸的產品,不但樣式多,價錢還可接受,最重要的是還能使用。雖然品質上會有些疑慮與擔心,但教育總是需要付出些成本,買貴了,產品壞了,就當是教育學費,以後不要再買就好。但如果可以用了,那以後就可以繼續使用。像早期的那些方波控制器我記得當初也是買約 3 百多元,但使用了 5 年多,也都是很正常。或許這樣想就覺得符合性價比。只是讓人有些讓人感傷台灣電子零組件的競爭力已不再。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