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頁的說明較少,所以將 3,5,8頁 的內容複製到第一頁,可以更清楚知道 老車重生 的過程。
2.將內容重新整理一下, 區分為 1.剎車篇 2.幅條篇 3.座管篇 4.車架篇 5.齒盤篇 6.電動馬達篇 7.未來展望篇,等 7 篇來詳述整個改裝過程,目前只完成到 第 3 篇 座管篇,日後再慢慢補上 4,5,6,7 篇,分享我的心得,並做一個 老車重生 的紀錄。
3. 以下這 六 張圖是第一次樣品的實物拍照,線路,管線凌亂,日後有空再慢慢整理。

全車照,機械碟煞部位

全車照,電動馬達 與 後 6 變速器

前輪 機械碟煞 部位

後輪 機械碟煞 部位

前輪 電動馬達 部位

後輪 6 變速齒輪 部位

對於一個身高 180 公分,體重76 公斤的人而言,16吋車真的太小了。但如果有了汽車上裝載,然後可以到外地騎車的需求後,就只能將不可能變成可能。首先必須先挑選合適的車
1. 兩輪之間的軸距必須大於 90公分長,這樣才能保證當雙腳在踩踏時膝蓋不會撞到前面的把手。
2.車架的焊點必須夠多,而且焊點最好還是魚鱗焊,單一的幾處焊點可能不足以保證車體的穩固。
3.坐管的直徑要夠大,34mm,才不會坐上去騎個 10 公里左右發現金屬坐管變彎了,這時會變得很冏,您需要減肥。
4.老車的剎車系統,必須從原廠 C 煞,鼓煞 升級 成 V 煞 或碟煞。原廠的剎車系統已經落伍沒落了,較長的剎車距離,讓騎車在都市間的紅綠燈前,變的風險增高,所以老車架如果還要使用,就只能修改成 V 煞 或 機械碟煞,( 油壓碟煞 對 16 吋車而言 有點奢侈,畢竟 16 吋車沒辦法像公路車可以跑到時速 80 公里/時 ),如果都不想改,建議還是放在骨董區慢慢欣賞好了,一般馬路上汽機車亂竄,還是很危險的。
就這樣想依照上面的需求來找車後找了一段時間,放棄了。還是回去倉庫將老車取出來修改好了。畢竟這台車已經使用一段時間,也沒什麼問題。好了,就是它了。剎車問題再來修改好了。

這個是修改前的圖樣,車架沒什麼修改,只有在後輪鏈條上裝個變速器,當作鍊條張緊器,不要掉鍊條。剎車還是 C煞

這張圖樣是 2022年修改後的樣子,後輪裝個電動馬達,方便在山上的陡升坡產業道路騎乘時,能夠提供足夠的輔助動力。剎車還是 C煞,雖然不太夠用,但勉強一下還是夠用的。畢竟原廠的鋁合金剎車組還是有一定的剎車力的。
但在山區的產業道路騎了一段時間後,發現 原廠的 C 煞 還是需要再加強一下,於是上網搜尋一下,發現對岸有人成功修改成 V 煞,圖樣如下:



原車在經過 作者 焊上 V 煞的固定柱後,整車重新噴漆上色後,著實散發出重生的感覺出來。將原車從古董區拉出來,又可以在繁忙的市區道路間奔波使用。
這台車的前後都又焊接上 V 煞固定柱,難度應該不難,看上去也還不錯看。確實是有想也如此修改一番。
但翻翻倉庫後,發現我居然還有一付機械碟煞的零組件,那為什麼不直接修改成碟煞呢 ? 所以這台車就變成一條漫長的修改之路,畢竟機械碟煞修改的地方更多,反正又沒在趕日期,就慢慢來吧。
當然 碟煞 聽起來還好,但做起來有一定的難度,畢竟要焊接碟煞座,所以還是再想想辦法:
首先如何增強剎車力道,在不用真刀真槍的下去修改前,還是網路上google 一下



太雅康培 的火車煞,聽說效果不錯,但不知為何,在網路賣場上很難看到它的聲影,使用的人好像也不多。


喜馬諾 的 羅拉鼓煞,這個是 UBIKE 上所使用的鼓煞,效果也很好,看它的網站說明,剎車效果介在 V 煞 與 機械碟煞之間, 這個剎車零件會使用在大眾運輸工具上,應該也不會有什麼問題。

但同樣的是特殊的物品就要有特殊的配件與它相連接,羅拉鼓煞需要與它相配合的專用花鼓,那花鼓上專門突起的禿點。如果沒有買專用的花鼓,那也沒得玩。
好了,還是專心想一想怎麼將機械碟煞裝上去比較實在一些:
前碟煞:

這張圖是原廠的前叉與連接頭段,前叉開檔寬度是 65mm ,但這次我想換個前驅馬達,開檔寬度 100mm,現有後驅馬達的重量太重了,不好搬上車子,所以想改前驅馬達。

所以就只能將那個連接頭想辦法拆下來,焊接的部位,還是用鋼鋸來鋸開,我發現鋼鋸還蠻好用的,不是很費力,努力個約 1 個多小時,就分解開來了。

準備使用來代替的前叉,它的前叉開檔寬度是100mm,直徑是 28.6 mm,而且還有碟煞夾具的螺絲座。是從另一台車的前叉拆過來的。那台車的前叉更換為前避震後,這組前叉就空了下來。左邊就是準備的前叉,右邊就是原廠的前叉,做一個比較圖。

將拆下來的連接頭裝上準備好的前叉後,完美。等著拿去焊接後就可以了。

再次比較一下。左邊是拆下來的原廠前叉,右邊是準備好的前叉態樣。
後碟煞:

這張圖樣是後面的碟煞夾具裝在原先車架的行李架孔洞上的位置,只能鎖在上面的孔洞。另一個螺絲沒地方可鎖,先用尼龍束帶扎一下位置。

這張圖是我用 DIY五金行買來的 2.2 mm的 L型鍍鋅鐵片去製作的一塊轉接板,成功將機械碟煞的夾具鎖上去。
經測試後功能正常。而且不會晃動。或許最後完工前有空時再將長方形的外觀修改成流線型會比較美觀些。

這張圖是前驅馬達裝上輪框時的 8 根幅條圖樣。
本來我都認為馬達花鼓是 36 孔,輪框是 28 孔,至少也應該裝上 28 根幅條才能正常轉動吧。但在實驗中發現居然裝上 8 根幅條,只要調整好,當電源送上時輪框居然也能正常轉動,真是打破我的舊觀念。
但我認為實驗是可以這樣玩,如果拿8根幅條上馬路,可能路上一個小坑洞就能讓我輪框歪斜直接翻車。
算了,我還是再去買個16吋36孔的輪框後再來裝上幅條,這樣上路後才能比較安心。
以上這些工作是從 4 月中到 5 月中所做的修改過程,每一個步驟修改都需要花費一些心力與時間去執行。尤其是在將前叉上面的連接頭拆下來,我在網路上查過不少的圖片,但一直沒有發現網路上有人做過此項動作,所以只能拿著游標卡尺不停地測量前叉與連接頭的各地方內外尺寸,來判斷如何拆除及 拆除後要如何裝上什麼樣尺寸的前叉,畢竟我不可能去直接製作前叉啊。
我也想過,如果真的沒辦法時,大概也只能自己去做根專屬的前叉,畢竟沒有零件可買時,就只能自己做。將舊前叉拆開來然後重新將開檔從 65mm 擴張成 100mm,但那又是另一個新工程。
我記得以前看過一句話: 如果您將在使用的器具當成是工具的話,那您就會用最低的成本與最短的時間來使用這個器具。這樣才最符合效率。但如果您將這樣的器具當成是一個讓人愉悅的玩具,那您就會用最高的成本與最長的時間去完成它,讓它為您帶來快樂。或許這就是 工具 與 玩具 的不同。
本來,我覺得最大的問題應該是只有碟煞夾具的定位位置,這應該會是耽誤最久時間的問題,但做著做著,後碟煞被我用一塊 $72 DIY買回來的 L 型鍍鋅角鐵鐵片,鋸成兩片後再 鑽 4 個孔後 就解決了夾具定位位置問題,前碟煞夾具位置被我拿著另一台車更換下來的前叉含碟煞座又順利解決,這樣應該很快就能裝好。怎會讓個電動前輪一直拖下去?
是啊,如果我不要貪心還想裝什麼前驅馬達,這個專案( 自己訂的 ) 應該在 4 月底就可結束,但現在到了 5 月中旬了,還卡在前驅馬達花鼓幅條長度問題,所有零件還散落在地球的各個角落上,
我也曾經想過那麼貪心做什麼? 舊的電動後輪裝上去,蝶盤鎖上去,再去買個有碟煞花鼓來裝個前輪,這樣車子就能動了,專案結束,不是很美好嗎? 但我想要減輕車身重量,想要前輪電動輔助啊 ,貪心的下場,但人類不是有夢最美,繼續做下去。
幅條篇:

這個舊後輪馬達是 16吋 28 孔的電機, 幅條長度 57mm ,10G ,0x 幅條 cross 直拉

這個舊後輪馬達是 20吋 36 孔的電機, 幅條長度 114mm ,13G,1x 幅條 cross

這張圖是用原先16吋 鐵框 28 孔 鐵框內部直徑 290mm,14G,幅條長度 93mm ,1x ,黑色幅條是實際鎖上去,白色幅條只是放上去示意,沒有鎖上去。

這張圖是用 ARIM-SE32 16吋 36孔 單層鋁框 鋁框內部直徑 288mm, 幅條長度 93mm , 1x

這張圖是用 ARIM-DM18 16吋 36孔 雙層鋁框, 魚眼,鋁框內部直徑 278mm, 幅條長度 93mm , 1x

這張圖是用 ARIM-SE32 16吋 36孔 單層鋁框 幅條長度 102mm , 2x,幅條長度太短,幅條歪斜角度太大,銅頭單邊鎖在鋁框上面,不能使用。這個鋁框在銅頭鎖入處我還用銼刀有稍微磨一磨倒角過,希望銅頭歪斜角度能大一些。

使用電動起子裝上一字起子頭後,這是我目前在安裝或拆卸幅條銅頭的得力工具,以前都使用那個幅條銅頭調整工具,轉啊轉的,那麼多圈,那麼多根,轉到右手都快成麻花了,自從使用電動起子後,感覺方便許多。
使用電機 型號: YOUE-Q02 卡尺測量花鼓寬度 50 mm,卡尺測量花鼓幅條孔到對向直線幅條孔 距離 130 mm
由上面這些電機花鼓,輪框,幅條 的數據配對起來,發現 幅條至輪框編制輪框時 0X ,1X 可以使用,幅條長度因為輪框內空間太小,所以 2X,3X 不能使用,只有鐵框的輪框壁較薄可以裝入 2X (但幅條歪斜角度太大),單層鋁框輪框壁厚 2mm,雙層鋁框有魚眼,更是不可能,銅頭在幅條孔裡面的可偏移傾斜角度太小,如果硬要鎖入銅頭傾斜角度大只能銅頭單邊鎖住,對向邊銅頭會懸空。
現在只能等訂製長度的幅條 90mm 到來時,再來將電機輪框編制起來,慢慢的玩,發現樂趣。 有時候想想在做這些玩具時,總會發現要是做得太快,就會有一種生產線員工那種按照碼表時間來工作的感覺,一天要生產多少數量,但因為這個是玩具,所以慢慢來,邊做邊想想看,哪邊需要搭配的。
自行車就是一種很奇怪的機械組合體,它不是那種靜態的模型,只要擺著不需要活動,就像大家經常組裝的鋼彈模型或是大型戰艦模型,擺著看就覺得很舒服。自行車是這種需要動態活動的玩具,人體還要坐在上面,機械結構光靠那幾根螺絲來固定,怎麼想都覺得不靠普。尤其是這種編制輪框,以前我都會認為一個 76 公斤的人坐在 1600 公斤的汽車上移動速度 100 公里/小時,這個合理。 坐在約 100 公斤的機車上面移動速度 60 公里/小時,這個稍微合理。76 公斤的人坐在 13 公斤的自行車上,這個不是靜態模型還要移動速度 20 公里/小時,這個不合理吧。而且還用直徑 2 mm的幅條來編制輪框,1 根長度 138mm 的不鏽鋼幅條用手指頭都很容易弄彎掉,一個輪子只有 28 根幅條,兩個輪子 56 根幅條,真的能撐住人的重量,與行進間的動態活動。尤其是山區產業道路上面那種高高低低的地面,人體的重量與車身重量都靠這 56 根幅條必須撐得住動態活動的能量與瞬時加速度,感覺還是很奇怪。雖然在網路上查詢過,每根幅條的張力約在 110 公斤上下,是可以撐得住人體重量與車體重量。
第 3 篇 座管篇
老貂是一款上市多年的自行車,它的零件目前市面上只有拆車二手品。

這支兩截式座管是斜背老貂的坐管,底下的坐管直徑是 34mm ,這隻坐管可以插入 斜背老貂,沒有斜背的 老貂,還有類似這種車型的自行車,目前我所知道坐管直徑最大的尺寸就是 34mm。
因為我有自行車裝車的需要,所以老貂這種車型我使用很多年了,坐管都能夠通用,還沒遇過不能用的。
老貂車架的坐管座 ( 插入座管的位置 ),我用游標尺測量它的外徑是 39mm,要使用 34mm的坐管,裡面還有一個 黑色的尼龍襯套,這樣才能使用。
如果您老貂的坐管真的是 40mm,那就沒辦法了。建議您使用游標尺測量一下您的坐管尺寸,才能精確的決定怎麼做。要做修改,對測量尺寸的要求非常嚴格,如果不精準,修改出來的作品一定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