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不好,不會算小折極速

ginahan wrote:
我是在自行車道踩的啦
台北市區喲~~頂多20km/hr而已!!(所以在市區裡我常騎16吋)

巡航速度通常都是突發狀況少的時候,看碼表多半在哪個範圍跳~~我是這樣看的啦
多少會遇到公路車超車~小煞一下,爬坡變檔~慢一點點,路人偏過來~車也要偏一下,碼表能在30分鐘的行程給出均速25km/hr的數字就很漂亮了!!


原來如此,我很少巡航騎,都是騎休閒級的..

另外,昨天及前天,因為台中部份路面還有點濕品質不太好,騎家裡有土除,(改52T的)16吋小折
發現,巿區內外在環境的速度限制下,16吋騎起來真的比較舒服輕鬆
(速度16~20km/h,16x1.5的低壓胎,輪胎圈長我設1200)
輪子一周1550 mm
雙腿轉速 90 rpm
齒比 52/12

1550*90*52/12 -> 每分鐘前進 604500 mm ->0.6045 公里
每小時前進 0.6045*60=36.27公里

如果雙腿踩快一點,可以自行替代 轉速。
將輪胎打到標準胎壓再拿皮尺量輪胎周長,就可以得到精確的數字!
有一點要注意,即使規格相同但廠牌不同輪胎周長也會有差異!
20吋輪徑的圓周為20X3.14X2.54=159.5(cm)

前大齒盤52T/後飛輪11T=4.727(圈)

以迴轉速60 round/minx60min=3600 round/hr

3600x4.727x159.5=2714243.4(cm)=27.142434(km)

以迴轉速90 rpmx60min=5400 round/hr

5400x4.727x159.5=4071365.1(cm)=40.713651(km)

如果前大齒盤52T/後飛輪12T=4.333(圈),因為齒比較輕,通常可以將迴轉數拉高!

以迴轉速100 rpmx60min=6000 round/hr

6000x4.333x159.5=4146681(cm)=41.46681(km)!!


速度的重點在於:高迴轉速與持續踩踏時間能否持續不斷

所以單車的軸承阻抗具有影響力,舉凡前後花鼓,五通B.B.,踏板,導輪,

使用培林式的軸承有助於降低阻抗,幫助踩踏施力延續作功

OYAMA A200/A300/A500的均速能夠輕鬆取得35km/hr,就是因為前後輪與b.b.都是使用培林式的軸承!!
藍月狐影 wrote:
20吋輪徑的圓周為2...(恕刪)


速度的重點在於:高迴轉速與持續踩踏時間能否持續不斷

所以單車的軸承阻抗具有影響力,舉凡前後花鼓,五通B.B.,踏板,導輪,

使用培林式的軸承有助於降低阻抗,幫助踩踏施力延續作功

OYAMA A200/A300/A500的均速能夠輕鬆取得35km/hr,就是因為前後輪與b.b.都是使用培林式的軸承


同學
你媽幫幫忙,輕鬆均速35,那努力騎不就破四十。跟我說那是瞬間極速我還相信,我綀車綀那麼久了,還是肉腳等級的,出去騎個40~90公里不等,回來均速也約都在29-31左右。
何況,我還是肉腳騎700C公路車,一週至少綀三天。

今天OYAMA這一牌,普通人一上馬就可以輕鬆35,這只有三種答案可以解釋,1.不是他科技世紀性突破 2.不然就是我先天體質有問題,沒有自行車慧根。 3.你唬我!
小弟是騎黑色FD806有換坐墊,大多在台北市區、淡水、中社、陽明山、烘爐地騎乘
原廠1.75的胎:
平路巡航速度約33-37,極速48,中社14分5秒,烘爐地9分50秒(超人到山頂)(輪徑1490)
2.25的BMX胎:
平路巡航速度約32-36,極速47,中社15分,烘爐地10分5秒(輪徑1600,捲尺量)
PS.2.25的胎騎起來有比較累,有決心加恆心常練就會進步
holytiffany wrote:
小弟是騎黑色FD80...(恕刪)


我的車是Progressive RC2,
451輪組

上上週六跑新竹大園來回 100km,
去程均速22,回程均速30(順風),

大部分用56-13,迴轉速平均73,
Final均速 = 26


入門的迴轉數大約50-60
有騎車的普通人迴轉數 75,
強者的可以到90,
選手級的大約100

以上都是指騎100km以上的平均迴轉數,
大約抓一下就知道知道自己均速多少了
哇塞,難怪不少人說01臥虎藏龍,有一堆人可以參加世界比賽…,騎小徑車均速輕易達到30km以上,MAX隨便就上四十至五十,真的是驚死人,沒出國比賽為台灣爭光真是很可惜,相信這些高手一定全都不騎基隆河濱公園,至少南港左岸、右岸起點到淡水捷運站都沒有這些高手的芳蹤,因為我都海放這些小徑車,我並不是勇腳,只是全程我會盡力保持在26KM,有時會加速到32KM多一點點,而且我騎的是26吋外胎的捷安特通勤登山車,車上固定載7~8公斤的裝備,只要不下雨最少一定會騎南港左岸起點到圓山河濱公園折返回彩虹橋再回家(全程廿多公里),一週大約二天會騎南港左岸起點到淡水捷運站折返到南港左岸起點再折返到虹橋然後回家(全程七十多公里),每天騎這些路段已一年半,都沒遇過,真的好希望能遇到小徑車勇腳騎士
kk-hsu wrote:
均速50應該是環法等級腳力了


其實能瞬間極速到50km/hr,個人已經覺得不可思議!!

我承認我有一點誤解車友口中的極速。碼表上的max值常常很漂亮,管它是dahon,oyama....還是我那台重沉沉的鋼管小折,路總是有相對下坡,總是會有加上重力加速度的時候。但是我本來認為的極速應該是平路上馬錶跳動的最大值,我還沒在騎的時候看到40km/hr的瞬間速度過(我低頭看到的即時速度最大值是32)!!

也不想再回應''速度是練出來的''這種路過式發言,真要專注練車,不管理論,也不會沒事上01。基本上影響車速的基本3個因素就是輪徑、齒比、迴轉率,小折天生輪徑比較小,只能選擇加重齒比(改車)or提高迴轉率。
以120rpm去算迴轉率....我真的只能佩服再佩服,台北市體育中心的那種斜躺式踩踏機,將阻力調到跟平路騎乘感差不多,在屁屁不會痛的狀態下踩到110rpm已經會吵死旁邊的人,我大概會抓100~110rpm去踩10分鐘後就降速,一方面是自己已經快沒力,另一方面是噪音也快到別人忍耐的極限!!
achitsai wrote:
我看相約用健身房的腳踏車來測一小時最準

+1
所以可以理解公路車為何很注重fitting,讓身體跟車子做最好的結合,才能讓身體踩出最大的效率。小折車不改,我覺得可以維持80~90RPM就非常厲害了!!

燕麥餅 wrote:
有GPS的網友很多吧.自己拿個GPS算一下就好

愛自爽的就讓他自爽.何必硬是把人家戳破...

很抱歉造成誤解,我沒那麼壞,只是真的沒買GPS這種高科技產品
而且屬那種很容易被唬到的人......
因為常''聽''到一些很不可思議的速度,路上就是沒''看''過.......
小弟數學也不好~算了半天 56TX13T要破50...rpm要127持續才行....
可是為什麼我的20吋輪徑實量才1520MM?而有些人量是1550MM?

碼錶的輪徑設定還是要實際量一下...而不是照表輸入吧~!
當然我有發現留言的人裡有些人是真的有實力的啦 ^^

有幾次出遊~我的碼錶變得很不快樂~因為跑得最慢.....
才知道朋友們的輪徑值都是照表輸入...所以他們比較快樂一點...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