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版大早日康復,

大家騎車要小心,安全最重要啦!
唉~
昨天晚上去夜騎~我也來了個"前空翻"
<<< ^_^因為愛玩~練完豚跳~想練個翹後輪>>>
結論是: 1. 被殺人踏板刮到真的很XXX
2. 回家還要被女王大人再刮一頓~更XXX

坦白說遇坑洞該不該閃,一直是我的疑惑? (純討論)

按樓主的案例:該坑洞是小徑車無法越過的,所以發生了意外,所以建議坑洞應該閃避。

可是我也有一個假設案例:某輛車(可能是腳踏車、摩托車、汽車),因前方有坑洞,所以進行閃避蛇行(不蛇行無法閃吧),後方有部車剛好加速(可能是腳踏車、摩托車、汽車),因前車未預期之動作或前車進入後車的行進路線,所以造成後車追撞前車。

雖是假設但也常聽聞,前方閃坑蛇行車輛沒事楊長而去,後方車輛因閃避該車發生追撞的。

我騎摩托車或腳踏車遇坑洞,通常都只能減速滑行含淚過坑,甚少蛇行閃避,避無可避寧可煞住。
原因是不想讓後方的車輛因為我,突然不可預期的動作,發生意外。

同樣的路上看到動物,是要撞上去,還是閃過去呢?? (我也很困惑,倒底要先保護自己先還是要愛惜小動物先)
車車受傷好處理,人肉受傷輕則留疤,重則沒命。

路上的狀況這麼多,哪是一個規則能適用,大家自己千萬要小心,安全才是回家唯一的路!!

請參考

其實小徑車的用途本來就不偏向長途騎乘以及路面狀況不好的情況下
所以還是請各位衡量一下路況與車子 才是比較安全的
TEAM FORTRESS 2------------- D2

jolihi2007 wrote:
坦白說遇坑洞該不該閃...(恕刪)

你的想法偶完全同意
其實一直以來偶騎車只要坑洞不大
一定是壓過去.....
因為腳踏車沒有後照鏡
在安全的考量以及單車許可的狀況下
壓過去似乎是比較安全的選擇
但是....是不是高估了車的能力跟自己的技術
就是小弟翻車的關鍵阿
所以才會有此建議
....小弟後來爬了許多文章
也蒐集了一些資料
其中有一篇西安交通大學騎天下俱樂部的文章
還不錯....僅供參考
了解製動原理、增進煞車技巧
無論你騎單車是為了訓練比賽、越野入林或翱翔旅遊甚至只是代步,體力與速度不見得是人人需要,但如何安全的讓車子停下來卻是每個人都用得上。該用前煞還是後煞? 因為你的車子有兩組煞車,一組控制前輪,另一組控制後輪。為了讓你安全地停住單車,你必須充分明暸使用煞車的技巧。傳統的說法是:同時使用前及後煞。理論對一個尚不熟練于車技巧的初學者而言是十分受用的,但是如果你始終不能突破這個階段,那麼你就沒有辦法練巧妙控制單車的專業技巧。通常欲在最短距離內住單車的最好方法是,拉住前煞車到後輪剛好浮離地面的程度,因為行進中的人體與車子具有向前的慣性,再加重力加速度向下,這兩個力同時作用形成一個向前下方的合力,煞車動作是靠輪胎與地面的摩擦力抵抗向前的分力,而壓力越大摩擦力也越大,所以這候大部份的摩擦力來自前輪。因為後輪浮起,後煞車己完全沒有作用。在鬆軟或濕滑路面,或前輪爆胎時,要充分利用後煞車,然而在一般乾燥的平坦路面,不管是理論上或實際上,前煞車永遠可以提供最大的煞車功效。一旦學會正確的使用前煞車,你將會是一位安全的騎士。你一定會擔心,這樣不會來個前滾翻嗎?是有可能,不過只會發生在那些尚未 學會調節前煞車力道的騎士。至於一些以仰賴後煞車停住單車的騎士們,在他們發生意外之後便會頓悟:出現緊急狀況時,因為驚慌而本能地使勁抓住十分陌生的前煞車,以期增加煞車力道,結果往往是摔個倒栽蔥,好生狼狽。
也有人認為「前滾翻」發生的原因不是因為前煞車力道太強,而是因為大力使用前煞車卻沒有利用手臂的力量抵抗減速力,車子是停住了,而騎乘者繼續往前衝,直到他的屁股「坐上」車把,換車子「騎」人了。這種事不會發生在只使用後煞車的人, 因為當後輪離開地面時,己因喪失摩擦力而不具煞車作用,不過只使用後煞車的代價是煞車距離增加為只使用前煞車時的兩倍。所以說,對於常騎快車的騎士而言,光仰賴後煞車是不安全的。記住,在緊急煞車時,以手臂穩固地撐住耳體,避免前翻,要領是盡可能把屁股後推到可掌握的極限(不要黏在座墊上),儘量把重心往後移。這個技巧適用於各種煞車條件,不管是只使用前煞車或同時使用前、後煞車。
同時使用前、後煞車容易產生「甩尾」現象,如果後輪發生側滑時前煞車仍然作動會導致後輪甩過前輪,因為前輪的減速力大於後輪的減速力。一旦後輪發生滑動時往往傾向於側滑而不是前滑。這時必須立刻低後煞車之力道,或完全釋放後煞車,以恢復平衡。在乾燥的柏油路面或水泥路面上,前煞車的使用時機多於後煞車,也可以說是前煞車為主,後煞車為輔,甚至可以全不用後煞車。國外就有人大力推崇這種主張。理論上,最大的煞車效果發生在作動前煞車至後輪剛要浮離地面的程度,這時候只要稍稍施力於後煞車都有可能導致後輪側滑。欲體驗這個理論,可找一個大廣場,同時使用前後煞車,但是把大部分力量用于前煞車,兩腳繼續踩踏,你的腳會感覺到後輪浮舉。初期慢慢加速感受,之後逐漸加快速度進行緊急煞車練習,直到你察覺這種現象為止。這樣一來你就可學會拿捏到後輪剛好浮舉的臨界點了。既然只用前煞車就可以,那還要後煞車做什麼?還是有用的,在下述情況下非用不可:
一、濕滑路面:在乾燥的路面上,車胎鮮少打滑,但在濕滑路面上,情況就不一樣了。在此狀況下若後輪打滑,很容易恢復平衡,若發生前輪側滑將無法挽救,所以必須使用後煞車停住車子。
二、鬆軟路面:情形與濕滑路面相似,車胎打滑的可能性大增,同樣必須使用後煞車停住車子,唯此時可酌情使用前煞車,以前輪不打滑為限度。
三、顛簸路面:行走在顛簸路面上,車輪很有可能跳離地面,這種情況下不可使用前煞車。如果在前輪跳離地的情況下使用前煞車,前輪會鎖死,以鎖死的前輪著地將會是一件很糟的事。
四、前輪爆胎時:騎車時如果遇到前輪突然爆胎,不可使用前煞車,倘若在這種情況下用前煞車,輪胎可能脫離鋼圈,進而導致車子翻覆,不同不慎。
五、前煞車故障:前煞車鋼索斷掉或煞車皮過度磨耗及任何其他問題導致前煞車無法使用時,當然只有使用後煞車了。
另外一個問題是,到底該用右手還是左手控制前煞車?關於究竟前煞車把手應 該裝在車把的那一邊,這是頗具爭議的話題。有些騎士主張最好用最強壯的右手(以右撇子而言)控制後煞車。而機車騎士一直都是以右手控制前煞車,所以同時是機車騎士又是自行車騎士的人通常會採用相同的安排,以免造成困擾。 一些靠右行駛的國家普遍將前煞車把手裝在車把的左邊;而靠左行駛的國家普
遍將前煞車把手裝在車把的左邊,理由是需要一隻手打手勢,而另一隻手還可控制車子,留在把手上的手通常用來控制後煞車,因為單手煞車時,製後煞車的方式較為穩定,煞車距離反而顯得較不重要,畢竟日常騎車不同於比賽,鮮少高速行進。美國就立法規定所有的自行車在出廠時都必須將前煞車把手裝在車把的左邊(CPSC標準),養成習慣後,在緊急的時候才能夠本能性地反應,抓對把手,以免造成意外。
其實,煞車把手裝在車把的那一邊並不是決定性的因素,重要的是你要懂得如何用前後煞車,並靈巧地操控。雙手都可經過訓練而變得靈巧,一旦習慣後就不要隨意改變,否則在緊急的時候還在思考那個把手控制那個輪子豈不很糟?在安排左右煞車時還有一個次要的因素需要留意,即車架上預留的線扣與煞車線走線是否平順。雖然兩邊都可以安裝,但如果走線不平順,多少會影響煞車的操作與煞車線的信賴性,更常見的問題是煞車線對車架造成的磨損。
過彎重心與煞車控制 -----再來談談轉彎時身體該如何傾斜。眾所週知,根據圓周運動定律,騎車轉彎時一定要向內側傾斜,騎車轉彎時一定要向內側斜,速度越快,需要傾斜的角度也越大,向心力與離心力必須平衡,否則一定跌倒,這是任何人都無法改變的物理現象。這樣一來不是沒得談了嗎?那可不!我們可以的是,身體的傾斜角度要大於自行車的傾斜角度?等於自行車的傾斜角度?還是小於自行車的傾斜角度?這又是一個頗具爭議的話題。各位也許玩過機車(至少看過吧!),GP道路賽車在過彎時,騎士身體的傾斜角度永遠大於機車的傾斜角度,為的是讓車子以更垂直於地面的角度過彎,以增加輪胎抓地力,注意看看那些賽車手的姿勢,沒有一個例外。那麼騎自行車也該這麼囉!別急!另外再看看Motocorss越野賽車,剛好相反,騎士身體的傾斜角度幾乎永遠小於機車的傾斜角度,特別是高速過彎的時候,後輪側滑,這種姿勢可以維持身體一直在車子的上方,為的是掌握重心俾能靈活控制車子。倘若反其道而行,保證你會很痛恨你的車子。看到這裡不免感到迷惘,到底該如何是好?筆者的主張是,維持身體重心與單車重心同在車架之延伸平面上。如果是公路車,因為自行車速度不像GP賽車那麼快,乎沒必要小題大作,在一般的速度與彎角讓身體的傾斜角度略大於或等於單車的傾斜角度即可,唯轉彎時要留意內側踏板,不可撞到地面。 如果是越野登山車(Cross Country 或 Down Hill),這也是最能穩定操控車子的騎乘姿勢,如果不相信,請把身體重心擺在一只腳上,刻意讓身體傾斜角度不同于單車的傾斜角度,在崎嶇路面騎騎看,感覺一下車子的運動形態,是不是充滿(野)性?同樣的路段下,如果保持身體重心 與單車重心同在車架之延伸平面上,你甚至可以放手安然騎過呢!不過在高速通過髮夾彎的時候,不管是公路車或登山車皆可以模仿越野機車騎乘技巧,讓身體傾斜角度小於單車的傾斜角度,以便在後輪打滑時能夠快速反應,維持平衡,記住!這個時候千萬不要使用前煞車。最終建議 --- 讓我們再回到主題吧!也許很多人會說:在過彎的時候使用前煞車非常危險。如果你的騎乘姿勢與過彎技巧不正確,那麼這種說的確成立。前面講過,轉彎時,重心要往內移才能保持平衡,各位也己經知道有三種過彎姿勢,通常只有一種是正確的,即維持身體重心處在車架之延伸平面上,這是最穩定的姿勢。當身體傾斜角度不同於單車傾斜角度時,身體會對單車產生側向應力,此刻使用前煞車,離心力會把你甩向切線方向,摔車即成最後的結局。想體驗這個作用力,可直行於崎嶇路面上,將身體重心置于單腳,讓車身傾斜,輕拉前煞車把手試試看,是不蠻恐怖的? 純粹就煞車效果而言,仰賴前煞車應該沒有問題,不過前叉所承受應力極大,如果你用的是彈性很好的長行程前叉(如Rock Shox Judy XL),只使用前煞車時你可以觀察它向後彎曲的程度,真讓人感到於心不忍。這種橫向應力對前叉而言,是一個很大的考驗,在這種情況下,內部阻尼大幅增高,一些較低階的避震前叉甚至不會伸縮。如果配合後煞車的使用,分擔煞車力量,前叉彎曲的程度便大幅減低。所以依個人淺見,理想的煞車習慣是活用前、後煞車,在一般路面上,沒有前輪側滑的憂慮時,以前煞車為
主,後煞車為輔;而在可能導致前輪側滑的路況下,以後煞車為主,前煞車為輔。如果擔心這樣忽前忽後造成困惑,可考慮採用下述分法:即公路車或經常只騎乘泊油路面的車手,採用以前煞車為主,後煞車為輔的方式;而喜歡Off Road 甚至酷愛Down Hill活動的車手,採用以後煞車為主,前煞車為輔的方式會比較妥當



因為那天就跟版主跟另一位車友一起騎車
所以一看到版主文章就知道他把摔車過程都記錄下來給車友做參考
我是菜鳥 版主跟車友都是經驗老到人士
那天經過社子島要通往洲美僑
旁邊是砂石廠
車友都知道有很多重車出入
在此先謝謝那天那個砂石車大大開車很有規矩
我知道他有看到我們三個
菜鳥剛好起步時看到他車速不快還沒有要轉彎就騎上人行道
一回頭就看到版主摔車整個身體翻轉到柏油路上
還好砂石車離他有一點距離
駕駛也停下車
車友看到版主無大礙
就示意砂石車大大離開

剛牽好版主的車
4~5位伯伯嬸嬸問說如何去關渡
版主說往天橋上走
他們說已封路
後來版主覺得頭昏就趕快坐下來休息

我與車友及版主後來就在橋下休息
喝水 聊天 噴肌樂
版主說身體手臂撞到地面 只能上舉某程度
幸好版主有戴安全帽
頭部也沒有受撞擊
神智都很清楚
我還開玩笑要把GPS軌跡寄給他
當然被回絕了
回家以後問候版主回說 還好
當然要祝他早日復原再一起騎車

心得分享

1.與車友約騎車 若身體不舒服 精神不好 下雨 跟女王吵架 要帶小孩補習 等.....
寧可打電話跟車友告假 也不要勉強
以前聽過日本人為了預約要打高爾夫球 結果反而出狀況

2.安全配備不可少

3.祝大家 平平安安出門 快快樂樂回家








victorya wrote:

因為那天就跟版主跟...(恕刪)

謝謝大大的關心
也再次證明約騎的好處
小弟整理事件發生的經過後
提供以下幾點作為翻車後應變之參考
1.盡速離開車道(小弟在車友及腎上線素的幫忙下
連人帶車離開馬路)
2.找個安全及陰涼的地方確認傷勢....因為摔車後
人緊張.心跳加快..很多地方就算流血也不知道
加上血液好像都跑到心臟去了..所以在炎熱的地方
好像很容易昏倒(小弟就是如此眼前畫面已轉為黃白
星星一堆) 另外確認傷勢還可以防止更加嚴重
...至於安全的地方小弟因翻車地點接近洲美僑故選擇
橋下陰涼處
3.解開傷上束縛物(如墨鏡/頭巾/口罩/安全帽/拉鍊)
因為肌肉緊繃..心跳加快..呼吸容易不順暢..如果許可
躺下來休息似乎回復較快
4.不要急著喝水或繼續行程...喝水容易嗆到或吐出來..
而且剛摔車的時候因為腎上腺素還在..所以還很ok..等
肌 肉放鬆後..該痛的地方就會開始痛的要命..所以
請徹底休息確認無礙後再打道回府
5.回家的路上請牽車或請人載(小弟勉強騎了一小段..真是
痛不欲生阿..還是甘願一點用牽的或請人載回家)
6.請就醫並照x光並遵從醫生指示(依據其他車友經驗..逞強
沒去醫院結果後來看中醫看了一年)
7.受傷後72小時內請冰敷(醫生講的)然後專心當病人
ps;以上為個人經驗如果傷重請立刻求救就醫部要延誤

另外此為沒有傷到頭部以及脊椎的狀況下之個人意見

如果有大大有較為專業之意見也請大大不吝提供小弟參考
請問公路車和登山車在下坡有爆胎的機率嗎,爆胎是不是不會摔車.

galant0157 wrote:
請問公路車和登山車在...(恕刪)

只要是有輪胎的
不管在上坡/下坡還是平地
都有爆胎的可能
不管是公路車/登山車/場地車/土坡車
甚至是重型機車
都有摔車之可能
小弟發文存屬自身經驗分享
希望大家騎車平安
並無扁低小輪徑之意
請見諒
Frankie1002 wrote:
我 騎 T3 , 有...(恕刪)


Frankie大大:怕登邱故癲鬥用. (打斷手骨反而更勇)......祝您早日康復!

但是下坡爽.50KM...?遇到何事?是騎小折才會發生的呢??是再次證明, 小折還是不要逞強.....登山車跟公路車就可以安全爽下坡嗎??

sensitive wrote:

不好意思想請問大大的意思,

是表示公路車 跟登山車 騎過去那坑洞,都沒問題,

只有小折會翻的意思嗎 @@?
...(恕刪)


大大您的問題小弟也很想知道..因為小弟同時有小折T3跟登山車LG...每次不管騎哪台車都的戰戰兢兢.對於安全絲毫不敢大意.因為要對自己及家人負責...........所以.現在只知道:小心駛得萬年船.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