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車的極限數字 - 段速不等於馬力

這篇寫得真好!
應該收入精華區.

給我一個改車的方向.

改車,有很多目的,
跑更快,爬坡更輕鬆...
車更有味道,更有個性,更好看...
都是目的之一.

難得有車友大大願意花時間力氣和腦筋,
詳細計算出齒比,轉速和速度間的關係,
光是這部分,就值得拍拍手,大加讚賞.

車再怎麼改,最大的變數還是在人
人沒力,花再多錢也沒用.

版大,加油,
並且謝謝你,這篇對我超實用!
roxi wrote:
真正的運動是離不開科學的
我們腳底下踩的正是科學的產物呢...(恕刪)


說的很好,有一本書的簡介說的很好,在這裡摘錄一下:

「不論是棒球賽、打電動或是團體遊戲,若你不了解規則,任何遊戲都無趣。你會錯過別人享受到的樂趣,就像一般人聽不到音樂家所聽出的樂音,或品嚐不到廚師咀嚼到的滋味。同樣的,一個熟知大自然規則的人,會比其他人更能欣賞大自然的美妙。衛星依循的規則其實和投棒球的原理一樣,若你學會了這一點,你對電視上太空人的觀點將會改變。在了解光的原理後,你看藍天、白雲和彩虹的方式也會不同。生命的豐富,不只在於用寬廣的視野來看世界,更要知道我們在追尋什麼。」

了解自己車子的齒比範圍,進而了解自己的生理馬力在面對各種不同地形是用何種檔位行駛是一種樂趣.
這篇寫的很實在
一語道破很多買車的迷思
這讓我想到當初khs校長本來也一直強調小折根本不需要搞到 27 速的意思一樣
只是為了順應潮流設計而銷售
單車熱的原點應該回到純運動的範疇才是
其實 [變速段數]高 也沒這麼不堪
這跟踩踏的綿密感 有幫助

每次變化的齒數不高
腳踏的出力變化也比較少
比較容易調整到適合現在體力的檔位
對齒輪跟鍊條的磨耗也會降低一些

在單車處於高速時 變速穩定度會比較好
其實是很有幫助的


這實在是一篇好的文章 應該可以引起很多人的思考與共鳴吧
尤其對我這只騎過5段變速的明朝人 買車或者騎車時 多些參考的資料
車行老闆跟我說過:『段數只是讓你稍微輕鬆點,重點還是腿力的訓練』
我也覺得是這樣,我騎27段的有些坡還是爬不上啊~~~肉腳+1
其實齒比輕是無所謂,

畢竟一坡還有一坡陡、一腳還有一腳肉

你永遠也不知道哪時會需要用到最輕檔,所以備而無用也沒關係

但是有沒有必要把小徑車搞出27速、30速的超密齒比,這就是盲點了

小徑齒比段差本來就已經比700C密一倍了,再加上重複比率大增

我個人認為一般使用實在是沒必要 (當然炫燿層面還是有其價值)

如果說一定要這麼密的齒比才能控管迴轉數,那你豈不是永遠都不能騎公路車或登山車??

因為700C每一檔的齒徑比段差都比裝RB飛輪的小徑車大啊

這我去年10月就提出了

小徑請以小徑觀點來設定,齒比過密不一定是好事
我騎VENZO 2017,還好沒被人說過它是山寨車
太有道理了..... 確實我也覺得段數多沒用個人認為前2後7就很夠用了
xxplus wrote:
小徑齒比段差本來就已經比700C密一倍了,再加上重複比率大增,...(恕刪)


error﹐要連同大盤大小一起考慮﹐也就是要考慮大盤大小*輪子大小
現況只是因為沒有適合小徑該有的大盤而已



HenryV4 wrote:
error﹐要連同大盤大小一起考慮﹐也就是要考慮大盤大小*輪子大小
現況只是因為沒有適合小徑該有的大盤而已

那不是廢話嗎
現行外變小跑車本來就是拿700c的大盤來用而已,前文說的27速、30速都在這個範圍 (有例外請講)
我總不可能憑空根據小徑"該有的"大談來討論吧

我個人理想的小徑外變三盤,大約是62/50/40T,或是60/48/38T
極速與爬坡兼具,也能充分用到中段飛輪 (不會老掛在11-12T增加磨耗)
不過現在沒有廠商要做也沒用

小輪徑理想的齒徑比目前只有內變達得到,不過重量和售價又是一番考量
我騎VENZO 2017,還好沒被人說過它是山寨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