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非你是神腳級的,不然就算小折改到可以飛天也贏不了
沒聽過上坡靠体力、下坡靠膽識、平路靠器材嗎? 在花東賽這種幾乎是平路的路線
公路車700c 的輪組,用上Zipp 606這種高慣性的板輪
無論是滑順度、慣性、重量......,都遠遠不是20"的小輪可以相提並量的
除非兩個的腳力相差太多,不然不管怎麼看,700c 的輪組一定遠優於20"的小輪
平路段700c 的慣性板輪可以輕鬆維持在35~45km,小輪徑要維持這種速度要花多少力氣啊
看一下前不久的北海岸賽,平路50km、爬坡8km
公路車第一名 1hr 2xmin,推廣組小折第一名 1hr 56min
光60km的路線就差了半個多小時,花東賽136km幾乎都是平路可能會差到一個半小時
公路車就算不看第一名,騎進1hr 40分內的大有人在,我朋友摔車還有 1hr 38min的成績
平路段想用小折贏公路車,幾乎是不可能的
比爬坡或許還有機會可以贏
不過你老闆大屯山爬 1hr 5min,已經算是相當厲害的腳色,小折要贏相當地難
參考一下大屯山爬坡賽前十名的成績吧
KHS 2005年大屯山爬坡自我挑戰賽總成績前十名
名次 姓名 編號 成績
1 馮俊凱 246 52分40秒
2 劉尉傑 245 55分38秒
3 魏振展 297 56分03秒
4 栗田武弘 122 58分19秒
5 簡雯龍 247 59分11秒
6 洪世驊 220 59分28秒
7 李志偉 230 59分33秒
8 Stephen Reed 87 1小時00分36秒
9 劉宏一 215 小時01分46秒
10 王正中 182 小時02分47秒
低風阻的爭議起自於 1913 年,一位法國人發明了自行車的「整流罩」,讓自行車的時速至少提高六公里。UCI(國際自行車總會)於是立下了歷史性的「第 31 條規則」,禁止任何外加的降低自行車風阻的裝備。但是自行車廠在低風阻上的努力始終不減,從 1980 年代起,藉著管材成型技術的提升、複合材料的應用、碟輪和低風阻休息把手的發明,使得這個界限越來越模糊。由於低風阻器材的幫助,讓紀錄突破到 50 公里以上(1988)。
一小時世界紀錄最戲劇化的突破卻是由一位蘇格蘭工程師歐伯利(Graeme Obree)於 1993 年所創下的 51.596 公里。先前的紀錄莫不是由偉大的自行車手憑著自己優越的體能所保持,但歐伯利的思考方向完全是從「降低風阻」著眼,利用自製的一體式「超級自行車」(superbike)以及自創的蜷曲姿勢,以業餘騎士的身份創下舉世震驚的紀錄。這個姿勢立刻被 UCI 給禁止,但隨即他又發明了「超人姿勢」,也就是雙手直直伸向前的超人飛行姿勢,在 1994 年再次創新紀錄。這個超人姿勢風行了三年,並被計時賽專家的英格蘭車手博德曼(Chris Boardman)採用,在1996年創下 56.375 公里的新紀錄。不必說,超人姿勢也被禁止了,隨後一體式的超級自行車也被禁用,因為 UCI 認為計時賽應該是運動員之間的體能競賽,而不是工程師與科學家的競爭。
還在玩輕量化?試試低風阻吧
我們從一小時世界紀錄所得到的經驗得到,因為高超體能和器材精進(包括重量更輕、剛性更強、精密度更高、零件更滑順,不包括降低風阻),一個世紀以來只緩慢地增加了九公里不到的距離,而且幾乎不再可能有大幅度的進步,還遠不及降低風阻所帶來的顯著效果。
所以把老闆拉到挑戰組
讓他喪失跟車降低風阻的優勢
(您都說了:「老闆讓20分鐘,終點追上我」)
另一方面挑戰組如果不限制自行車的種類
就製作一個整流罩,馬上提升時速至少六公里
如果能大幅降低風阻(使用整流罩)
連工程師都有可能贏運動選手
只是副作用是.....
您和愛車(加上整流罩的)可能會因為變成注目焦點而上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