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很多人都會覺得小輪徑車的把手好像特別敏感. 甚至初次騎小輪徑的人還會有些不穩, 需一小段時間適應.
造成這樣的原因相當多且複雜. 這裡我們想探討的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 頭管角度.
一般來說,
頭管越斜....高速穩定性越好....一樣衝程對地面的吸震能力也會比較好
頭管越直....靈活性越高....爬坡時身體重心可以趴更前面比較好出力
用更科學的方法說, 是與Trail有關. 至於什麼是Trail? 請參考我之前整理的一篇文章 -
腳踏車背後, 最不直覺的物理原理
http://www.wretch.cc/blog/franklu/9152648
請參考上圖,
頭管越斜, Trail越大, 循跡性越佳, 車把手越不敏感; 反之,
頭管越直, Trail越小, 循跡性越差, 車把手越靈活.敏感.
其背後的原理, 我的理解是當頭管角度越小, 轉動把手造成Steering Axis轉動的力矩(與頭管同方向)
落到讓前輪動的力矩(與地面垂直)越小所致.
因此, 我們很自然會問:
1. 若要與大輪徑車有相同的Trail, 小輪徑車的頭管角度要作甚麼修正?
2. 當小輪徑車與大輪徑車有相同的Trail後, 真的會得到與大輪徑相似的把手穩定度嗎? (排除車重, 輪重等問題)
關於問題1, 一樣請參考上圖.
假設26"登山車的頭管角為73度, 451小輪徑的頭管角要少約4度才能得到相同的69mm Trail.
(公式來源 : http://en.wikipedia.org/wiki/Bicycle_and_motorcycle_geometry )
關於問題2, 目前並無明確的答案. 會找機會印證後再與大家分享.
最後要說的是, 車頭過度靈活或笨拙都不好. 好的設計能使人車一体, 騎車者不覺得有車存在.
PS: 目前小徑車的頭管角主流仍是72度左右. 到底是經過科學計算得到的, 還是經驗法則? 實不得而知.
===
同步刊登於個人blog: http://www.wretch.cc/blog/franklu/11877245
網路上討論小倫徑車架設計的文不多, 初次嘗試, 誤謬在所難免.
歡迎同好不吝給予指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