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Mobile 01看了很多文章,常常有很多人問哪台車比較好,大致上討論有幾個結果:
1, 大盤與飛輪的齒比,這可以了解高速(大盤最大-飛輪最小)與爬坡之特性(大盤最小-飛輪最大).
2, 變速是否綿密,比較能有效率.
3, 強調腳力,腿力比其他都重要,才是王道.
4, 也有人談到哪台車,感覺上踩下去,傳動的效率比較好.
想了又想,似乎有些因素並沒有被考慮到,類似曲柄的長度,輪胎的幅寬.....等.
看了一些發問與答案,比較想知道的是.哪些車的設計比較好,傳動比較有效率,這樣在買車的時候,比較能買到合適的車.
我住在新店青潭附近,週末常常看到很多公路車或摺疊車騎往北宜或烏來,經過幾次嘗試,我反而都是反方向騎到碧潭與北市河濱.我的車是Venzo 2028, 我的腳力雖然沒有像高中或大學足球校隊時那麼猛,但是應該也不是肉腳.我舉自己的車當例子,對Venzo 2028的分析如下:
0, 當初會買這台,就是因為售價比較便宜且有21速,但是到目前為止比較常用的是前兩大盤與後三小盤.
1, 高速齒比比較小(48/14), 所以一樣踩一圈,我的效益比較低. 所以如果大盤換大(52, 56)或飛輪換小(11)都是一個方法.
2, 爬坡不曾用到28/28, 我個人懷疑是否有需要用到.
3, 曲柄比較短,所以力臂短,施一樣的力,力矩會比較小,也可以說比較費力. 這跟車架的限制有關,直接換長曲柄可能有些狀況會撞到地面. 20" 小摺是否有些車曲柄比較長呢?
4, 輪胎幅寬比較寬,所以摩擦力比較大.這可以從胎壓與輪胎紋路與幅寬著手. 是否幅寬比較窄的合適輪胎呢?
5, 至於一些傳動的部份, 類似踏板效益,BB(滾珠軸承)的效益,輪軸的效益,就比較難量化.
我並不想做大幅改裝,可是如果當初買車時,有這些資訊,相信可以買到合適的車,就算花比較多錢買大牌的車,也比較不會後悔或還要換車. 這或許是很多人想要的解答.
只是如還要再加我會加上"心理的作祟感受"這就抽象往往無一定論
我舉我自己與內人的例子:
venzo2017是我第一部小摺,不久內人也有了興趣就給她騎了
不久後她發現為什麼麼我踩一圈她要踩好幾圈還跟不上?(我是公路車)
我就幫他換48~28大盤,連中變都是用10元水管接頭+100元中變再用鐵束條扎緊的,她覺得跑的更快了
後來改爬山了,她覺得有點吃力我就跟她說我再改一下你一定能爬到五指山頂!於是我換上11~30飛輪
和培林bb,再適當的調鬆前後輪軸滾珠,讓它更滑順我哄她這已是最最適當的狀況了,,還記得半哄半片她第一次
上了宜蘭的雙連卑,(好像500海拔)她還得意洋洋的跟我說延路她超過了好多同行車友還都是好幾萬元的車喔!這時她騎車不過3個月,我就鼓勵她真是厲害真是棒!!~~
後來常常長途騎車也常破胎,就把原1.5光頭薄胎紋胎換成1.75深胎聞類似巧克力胎按理說磨擦系數變大應會較慢吧!這我沒跟她講但是我看她也是一路騎著讓我追,到現在汐平公路,五指山,新山夢湖,姜子寮山,五分山,都有她留下的輪跡她現在騎車7個月還不知到她騎的車價不到6000元!
直到最近一個女車友換了T3她才知到這車要2萬多不過這女車友還是在五指山的3分之一處等我们回程
不過我內人從此就開始注意高檔車了!她已經較懂車了,也知到她的車只有6000塊!縱然她也了解到她的Venzo2017沒有到不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