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ftbubi wrote:樓主打到130是要用(恕刪) 一開始打高是車店說可以先用高胎壓 把補胎液擠進外胎間的毛孔當然實際上路就降到標準胎壓昨晚打到90去外面小繞了一下不過今晚回來一量只剩50然後打飽拿肥皂水抹 外胎邊邊就冒一小氣泡也試過把冒氣泡的位置讓他朝下給補胎液去填隙縫不過感覺問題依舊可能真的遇到簽王了
jcchiou wrote:如果可以裝得下, 不(恕刪) 後來車店就直接換一條新胎了可能真的遇到籤王因為我有觀察過 一晚消剩不到50這樣低於胎壓下限太多勉強上路又加大破胎跟輪框敲擊地面的風險嚴重可能整個碳纖框就掛了風險太高目前換新胎這幾天再觀察一下漏氣情形個人感覺公路車無內胎可能為了輕量化所以胎壁薄造成氣密性不佳
jcchiou wrote:可避免撬傷胎唇影響氣密. 前面有人提到重點...公路車無內胎已經問世很久,但傷胎唇這件事幾乎沒有人在意,如果看到有人用挖胎棒去輔助裝無內胎,有非常高機率會傷到胎唇胎唇一傷到就看程度大小,但就是造成無法100%氣密,如果晚上打100psi,隔天剩不到60psi八成是胎唇受傷變形,造成無法氣密。1.無內胎為追求100%氣密,胎唇很厚很難裝,不用工具徒手拆裝非常吃技術2.補胎液大概半年就乾掉,要定期拆胎清理,增加傷胎唇風險3.萬一在外爆胎,根本沒有閒功夫慢慢徒手拆裝,只能用挖胎棒硬幹考慮上述缺點...所以2017年玩過2個不同牌子的無內胎後,就默默轉回open胎。
~新竹阿哲 wrote:之前也遇到類似問題,(恕刪) 經過這次我也懷念起有內胎不過我的輪框是無框勾的只能用無內胎只能說內胎跟無內胎各有優缺點吧無內胎開始如果有問題不能馬上察覺需要時間來發現問題內胎式的基本上肉眼就可以發現問題所在安裝後即可安心上路
歐克力 wrote:經過這次我也懷念起有(恕刪) 我也前有遇過類似的問題,跟你一樣就是打完氣去門騎個4小時回來胎壓剩50%,拿輪子去泡水發現會一直冒小泡泡,找了老半天找不到問題,已經放棄要換另一品牌的輪胎,結果拆下來時發現輪胎內部裂了數條裂痕,拿去找購買的廠商幫我送代理商後換了一條新的給我。
無溝框+無內胎是給選手配備用的,(但聽說選手是贊助給什麼就用什麼)我們一般人最好用的就是OPEN+內胎,搞什麼補胎液跟這漏壓的毛病,真的是搞死自己。別噴我喔,我就用過無內胎補不回來,就算補起來胎壓也剩不到50psi,還要提心吊膽騎回家,我還倒不如拿一條內胎塞進去CO2打回100psi,續戰個100-200km都不是問題。你自己去看看北高賽事的,所有提前下課的人都是無內胎,笑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