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OKLESS 出事,遭受國外職業自行車協會對無勾框不滿意

ikarifaye wrote:
問題出在73上面73...(恕刪)



實際上73對大體重的菜腿就是不友善,除了胎要求更寬以外,
這樣的體重下胎變形量早超過15%,
會造成拖重感,
如果沒帶一定的速度,會不舒服

而超輕的輪組配tpu則是相反,極度輕的輪組因為也沒空力特化,即使速度很低跟高速,功率一樣根本就沒差別,不需要特別帶速度上來也很好騎
但是極速可能會因為風阻高一點而速度稍低

我覺得後者比較適合菜腿

職業像皮卡丘這樣要單推80km,不衝線情況前者也不錯,pro本來就沒速度帶不起來跟的體重問題
ponfon lin
同意,我胖子騎73psi zipp爬坡真的不行,換成cadex打到85psi好多了
jcchiou
低胎壓爬坡不是不行, 但迴轉功至少要有80


昨天的白沙戰,又出現一模一樣的狀況。
龍貝爾
allenhuang1971 不管是有勾還是無勾 其實只要胎能卡在框上就是好系統 但要兩個不同公司做的東西能配合起來 一定要有一套標準去規範 現在看起來就是有勾的配合起來比較安全
allenhuang1971
難怪j我的Giant/ Propel 的 Cadex Ultra 50 輪組, 用特規..自己的Cadex Race 無內胎 如果要用GP5000 會有氣密性不佳的機率
Ronza wrote:
昨天的白沙戰,又出現...(恕刪)




https://www.globalcyclingnetwork.com/tech/news/hookless-rims-under-cpa-scrutiny-after-thomas-de-gendt-crash-at-uae-tour

這篇報導有提到調查報告...車隊使用28C外胎 73PSI..是符合輪框的規定的
而ISO建議是29C以上

而CPA主席也將此事件歸咎於無勾框問題.認為73PSI或許是安全的..但撞擊到物體後胎壓瞬間上升.可能會超過安全值.進而引起脫胎.

姑且不論會不會脫胎..光撞到東西 .例如貓眼石.這樣就會導致爆胎(即使沒脫胎).我都覺得這樣很不安全


另外如果是 "全新的"外胎或許安全性高一點
但如果庫存一段時間呢?? 有拆裝過的拆車品呢? 輪胎會不會越拆越鬆?
即使不拆長時間的73PSI 會不會把輪胎撐大...時間久了輪胎會不會劣化
假日車手加上多車輪騎.一條胎騎1.2年 .不像職業一個月一條
過深的摺痕壓痕 這也都是問題
乾脆一點裝內胎或者 黏管胎膠比較實際啦..
龍貝爾
要裝內胎也沒有很容易喔...尤其是GP5000系列
allenhuang1971
GP5000 據說是條粉難搞定的輪胎 連Youtuber 可立呼(前台灣單車店老闆/已移民至美國) 安裝時也搞粉久
目前很多品牌都是屬於無勾框的

1. ZIPP
2. ENVE
3.CADEX
4. GIANT SLR1
5. Roval
6. Corima


國產小品牌有
1. 小索
2. novatec

目前最大的品牌 還是ZIPP為主,然而ENVE

目前還沒正式加入的無勾框
1. Fulcrum
2. Bora
3. LW
4. Vision

無論任何環境 最直接受影響要考量到
1.氣候
2. 地形
3.使用情況
4.坑洞
5.煞車方式

加上無勾很多限制如 使用品牌的外胎等

最有效率還是有勾勾的框,原則上ZIPP之前有很多案例,應該有可能,非公開賽,就死在海底而已。

結案:
1.鋁框+勾勾就好啦
MING賢
ROVAL 有勾不說 還偷塞內胎哩
Ahoo Chen
corima是有勾才對,現在發文都不用查證的嗎,錯三次該不該封帳號
你該去查證吧
corima 無勾

現在發文都不用查證的嗎???,錯三次該不該封帳號???
Ahoo Chen
相信這篇為什麼選corima寫得很清楚了。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318&t=6897809
taiyoto
什麼都來,樣樣都來
無勾對於普羅大眾很方便
裝拆胎方便
框寬多了3mm 胎壓可以更低
破胎更好補
確實科技是在進步的

外胎廠商現在傾向昂有無勾都能用
登山車無勾胎 輪圈有無勾都可用
看登山車玩的多開心 沒什麼短板
拿來公路賽就吃屎了
Ahoo Chen wrote:
看到國外的粉絲頁上有...(恕刪)


他又不是騎到一半 輪胎飛走

他是撞車才拖落的

如果是open胎

就會沒事?

我是不相信~
allenhuang1971
Cadex輪框是用自己的Cadex Race輪胎 使用其它廠牌就粉難說了...Cadex 用GP5000會有氣密性不佳的疑濾
Ravenclaw
Roval是QS的人借給他的,跟信不信任無關。自己隊車上的還是ZIPP。
Ahoo Chen wrote:
看到國外的粉絲頁上有...(恕刪)


一般會脫框是傳統開口胎特有的缺陷,脫框的原因是因為開口胎爆胎後,內胎的空氣會瞬間漏光,喪失把輪胎壓死在框勾的壓力,所以才會產生脫框的危險。管胎是直接黏死在輪框上的,就算氣漏光了也不會脫框;無內胎則是就算爆胎也還有補胎液,氣也是慢慢漏,不會像開口胎一樣瞬間氣漏光失壓。無內胎又不會瞬間失壓,為什麼也會脫框呢?這實在不太合邏輯。
Ahoo Chen
hookless就是因為是從胎唇那邊爆開所以一定會脫框,不是像你想的漏氣
JW75
原來如此,看來真的是時代變了,現在不只傳統的開口胎,竟然連無內胎都會脫框了,但這樣能算技術進步嗎?我原本其實對無內胎蠻有興趣,想說有機會試看看,不過現在看來興趣越來越低了。
無內胎系統中,
Mavic 的越野車 UST 系統
不用加補胎液, 就算漏氣也不會脫框, 因為輪胎和輪框的特殊設計緊緊鎖死了輪胎
Mavic 的公路車 UST 系統不知道有沒有越野車 UST 系統那麼優秀

JW75 wrote:
一般會脫框是傳統開口...(恕刪)
JW75 wrote:
一般會脫框是傳統開口...(恕刪)


開口胎是用內胎給予壓力 讓外胎胎唇卡在輪框框勾上 卡上去之後 在內胎失壓後 遇到衝擊 外胎胎唇就會脫離輪框

無內胎是直接將外胎胎唇卡在輪框框勾上(所以才需要氣壓定位) 但是遇到衝擊一樣有機會使外胎胎唇離開輪框
jcchiou
用久的無內胎, 多次補充補胎液, 胎唇會黏比較緊, 相對安全, 剛安裝好的才是最危險的[^++^]
JW75
龍貝爾 拆胎時胎唇卡死輪框很難拆,但該力量還是遠遠不足以撐住外胎。失壓輪胎滾動的力量,可以輕鬆把外胎整條扯下來,這遠非幾根弱小的挖胎棒可比。只有胎壓才足以把外胎死死固定住,快速失壓的結果就是脫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