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創作是一件好事,但要以商品化為最終目標,就要有"以合乎理性的邏輯與技術的基礎做為根基,才有說服的力道與強度"。而不是一昧的自以為謙虛般(你們的建議我很感謝,但是我覺得其實我這個是怎樣怎樣......)的一直埋頭苦幹,結果誤解了發明創作與商品化兩者的差異!
看過太多的"個人發明家",總是有一種特質,就是"頂著鋼盔在槍林彈雨中匍匐前進",如果彼岸是得道成佛的話那還好!但彼岸偏偏是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話,那就真的糟~~~但是也是有很多"具有相關專業背景的"個人發明家,提出的構想與實踐的實際方式是真的經的起激辯的。
Wangyaoli wrote:
01上有想法有創意的文章越來越少了,覺得不好可以提出指正,多點鼓勵自己心情也會比較好。版主加油!...(恕刪)
我也給樓主加油!真的,01好多開箱文,但是原創性的文章越來越少了。
雖然我也是覺得這東西用途不大,因為我下坡喜歡任他滑,
而且除非速度超過我踩踏齒比的極限,不然我還會持續踩踏咧。
然而在那種超過10%,而道路不平又小又曲折的地方,這玩意應該也派不上用場。
因為煞車早就雙手壓死死,不敢放了。
其實有一件事情我早就納悶很久了,為什麼超多單車要用3指幅煞把?(樓主這個看起來也是短到不行)
然後再去想辦法『提昇夾器』的力道?
我就沒看過機車有人做這麼好笑的事情。
(一邊減少力道一邊再加回去,請不用拿特殊例子反駁我,我是在說大眾車設計)
用四指幅不就可以輕鬆許多了嗎?
(我下坡如果路面差,煞車時我都是食指+拇指抓車把,其他的指頭抓煞車,
因為我覺得小指頭+拇指的組合實在抓不住振動的車把)
我有幾個主意分享一下,看看對樓主有沒有用。
我看過有人使用傳統的變速撥桿來拉煞車線,用來作成『手煞車』
使用另一個阻力輪壓在輪子上做減速緩降,他的接觸做動可以使用上面說得變速撥桿的方式。
但是阻力的來源我就沒有想法了,發電機什麼的也許不錯,但是會增重不少。
對於斤斤計較的人來說。

你的產品比較適合還"有安裝腳架"的單車,當他們需要在"陡斜坡停車"時才會用到,沒裝腳架的車基本上不是躺地上就是靠牆,所以也沒用

為什麼要發明ABS系統(防止鎖死),為什麼下坡剎車時要輕抓後煞再抓前煞(重心移轉),這一切都是為了讓車輛即使在下坡且剎車的同時還能保有"最大的安全操控"性能。

有些人開車下坡會利用入檔來讓減慢下滑的速度,為的就是讓剎車系統的負荷減輕。

許多車輛行進中還有燈號提醒手煞車未放,教練場的教練也再三提醒千萬不要拉著手煞車滑下坡,這一切都是為了安全啊!相對來說你的研發方向竟然把"省力方便"放在"生命安全"前面!!!

類似像武嶺這樣的一路斜坡,在攻頂之後是很有可能身體會虛軟無力,此時最需要的是搭車或是乾脆下馬牽車最安全。如果身體連拉動剎車的力氣都沒有了,應該沒有人會笨到還想撐著滑下坡吧!

提醒!在看了這麼多人的諫言之後,千萬別為了證明自己的理論,而犧牲無辜的人當白老鼠啊!

當然!自己也只能繼續試試了,我應該去保個意外險嗎?呵呵~
今天騎到大溪的短下坡進行測試,這個坡度算有點大的,一如預期,即使煞車拉很緊交給保持裝置後,速度還是會越來越快!所以三不兩時就得靠雙手協助把速度減下來⋯⋯
歸納幾點心得
1. 我真的只是休閒騎從來沒騎過公路車拼速度過,所以下坡也希望慢慢來穩穩當當的,依照大家提供的意見如果是追求速度的騎乘快感的話,這個裝置的確不適合。
2. 這個裝置不適用彎把車,不過彎把的大部份是公路車,也就是比較重視速度的,所以還是對休閒騎的平把車才有機會
總之,編輯了有煞車保持裝置與沒有煞車保持裝置(就是把金屬活動件拆下來的情況)的下坡影片,有保持裝置在坡度大的時候還是要常常出手減速,沒有想像中的美好,但是相較於沒有保持裝置必須一路雙手緊抓煞車的情況,我還算滿意目前的成效啦~
敬請各位先進觀看影片提供意見囉,感恩~
關於影片內容有一個問題想請問,不知道有沒有軌跡與高度圖可以自動播放的軟體,這樣我在搭配實際測試時會更有臨場感,這次我是用Google Earth手動移動的,所以高度圖的變化不是很順暢(可以說非常卡啦~)
http://macitgreat.blogspot.tw/